生命的奇迹——上海自然博物馆's Archiver

类别:商业空间 来源: idc 室内设计案例 时间: 2016/10/14 16:33:00



设计 帕金斯威尔建筑事务所
工程名称:上海自然博物馆
坐落地点:上海
总建筑面积:44517.3 m2
地上建筑面积:11546.8 m2
地下建筑面积:32970.5 m2
地上总高度:18 m
地下埋深:16 m
施工图设计:上海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
竣工时间:2015.04
建造成本:约人民币8亿元(含拆迁补偿)
图片提供:赵忞 李娟(帕金斯威尔建筑事务所)
    上海自然博物馆位于市中心的静安雕塑公园内,建筑覆盖着绿色植被,螺旋上升,环抱着一座椭圆形庭院。设计通过展馆与场地间的紧密联系,鲜明的室外建筑特色和细腻的室内细节,力求构筑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筑整体形态灵感来源于鹦鹉螺的壳体形式。建筑外墙由三面墙体组成:东立面由绿色植物构筑起一道“生命之墙”,象征着森林;北立面是富有质感的“岩石墙”,暗喻活动的地壳板块以及被河水侵蚀冲刷的峡谷岩壁;南立面设计成由人类细胞结构图案构成的“细胞墙”,隐喻人体骨骼结构、组织和肌肉。建筑东立面的“生命”墙形成一道外廊,象征着地球表面的天然植被。这些特征相结合,体现出我们在设计当中对植物、土壤和水等自然界基本元素的高度关注。
    
    庭院内假山跌宕,流水潺潺,向中国传统的“山水园林”理念致敬。160多种植物呈岛状分布在中心景观区,与5个大小不一的水池共同组成了一个清新雅致的“山水花园”。水池寓意71%的地球表面被水覆盖,池内藻类植物以生物方式净化水质,水波的波纹、质感、动感、声音和反射也成为博物馆体验的一部分。
    
    由于城市控高的限制,建筑需要往地下发展,而现代的博物馆已经从“黑盒子”时代走向了“白盒子”时代,即对自然采光和节能的推崇。庭院使得阳光照可以深入建筑内部至B2层,使得各个角落都能够得到充分的日照。而在自然光充分的同时,展品的脆弱性要求光线不能够太过强烈,需要尽量减少直射,采用漫射光的形式。这样,建筑中庭同时需要遮阳设施。因此设计师采用了常见的方式,沿庭院边缘设置外墙结构框架和遮阳屏。然而在图案的选择上则颇为讲究,既是对中国传统园林亭榭中的常见图案的抽象化演绎,又近似于生物的细胞结构。
   
     博物馆运用节能围护结构、太阳能技术、地源热泵技术、自然通风技术、自然导光系统、雨水回收系统、生态节能智能化集成控制平台等先进的建筑节能手段,实现了降低材料污染、减少废气排放、节水零排放、生活垃圾无害化的效果。设计采用智能型建筑表皮,与光照朝向巧妙呼应,最大限度地增加自然采光,同时减少建筑因日照所产生的热量;设置屋顶花园,对雨水进行收集再利用;借助椭圆形庭院当中的水池对周边环境的温度进行调节,提供蒸发制冷;采用地热系统对建筑进行采暖制冷;利用被动和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遮阳,选用高效能玻璃实现最大限度的节能;使用掺加粉煤灰的结构混凝土为建筑节能;太阳能板、光伏板、天窗、高节能型灯具、低量冲水洁具等结合;利用自动可开启窗在夜间为室内进行自然换气通风。
    
    室内和展陈设计介入建筑设计的时间较晚,建筑师难以与展陈设计师充分沟通,只能借助甲方提供的展品清单为后来可能的室内设计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但部分展厅因为有捐赠人的介入和指导,一些设计更加具有国际化的特点,与参观者的互动性也更强。
    
    目前,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建筑工程已取得“市优质结构”奖、“申安杯”、“金钢杯”等奖项,已通过“白玉兰奖”评审,并积极申报“鲁班奖”。绿色建筑方面,在已取得国家绿色建筑评价设计标识三星级标准、上海市节能建筑示范项目以及建设部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的基础上,已正式申报LEED金奖。

01 航拍全景

02 正立面夜景

03 夜间全景

04 建筑东立面

05 建筑北立面

06 细胞墙夜景

07 绿色屋顶坡道

08 正入口夜景

09 庭院一角

10 室内大堂

11 大堂坡道



12、13 室内中庭 

14 城市背景下的展厅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