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视景——波士顿当代艺术博物馆's Archiver

类别:展示空间 来源: idc 室内设计网站 时间: 2011/8/31 10:12:00




设计 Diller Scofidio + Renfro〔美〕
撰文 李苏萍

工程名称:波士顿当代艺术博物馆
坐落地点:美国波士顿
面积:6038 m2
竣工时间:2006年
造价:4100万美元
合作设计:Perry Dean Rogers Associates, Boston

波士顿当代艺术博物馆(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Art,以下简称ICA)是这个城市近百年来第一座新建博物馆。而其设计者———来自纽约的Diller Scofidio & Renfro 事务所(以下简称DS+C)———也第一次实现了在美国本土的建筑实践。在竞赛初期的入围名单中,除DS+C 外,还有瑞士的Peter Zumthor、波士顿的Office dA、冰岛的Studio Granda;这些事务所的共同特点是均未在美国实现过任何重要工程。ICA 想要进行新尝试的胆量与野心为造就一个与众不同的当代博物馆提供了契机。

        ICA夜景

        侧立面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建筑用项间的关系

DS+R 是一间跨越建筑设计、表演设计以及视觉艺术的多学科工作室。长期游离于体制之外,用设计和教学对现有的社会、文化、建筑、艺术进行批判性的对话,DS+R 是所谓的“纸上建筑师”。自1979 年工作室成立起,在20 余年的职业生涯中,他们的建成建筑作品只有在日本的Slither Housing(2000)以及在密斯设计的纽约西格拉姆大厦(Seagram Building)中的一个餐馆的室内设计。其更多作品是具探索性的舞台、装置及概念设计,挑战日常生活中的空间构建。最负盛名的当数2002 年瑞士世博会中在纳沙泰尔湖(Lake Neuchatel)构筑的“模糊建筑”(Blur Building)。在湖中的一个300 英尺宽、200 英尺深、75 英尺高(约91m 宽、61m深、23m 高) 的轻型构架上,由计算机控制的35000 个高压喷头将汲取的湖水以雾气的方式释放出,形成一栋无形式、无深度、无尺度、无体量、无表面、无维度的“建筑”,挑战人们对于空间的感知与体验。在ICA 的设计中,DS+R 的探索精神依旧延续着。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

        剖面图1

        剖面图2

        以湖景为背景的剧院

        电梯厅

如同许多当代博物馆一样,ICA 需要协调两个彼此矛盾的要求:其一是为市民和社会活动提供动态的公共空间;其二是为欣赏现代艺术提供安静的冥想空间。在ICA 的设计中,“公共”部分是自地面向上而建,“艺术”空间则自上而下。如同设计师所说,“博物馆想要内向,而基地想要让建筑外向。这栋建筑必须有双重视景。”因此最终的建筑是“一个自我意识很强的想要被看的物体",同时也是一架“看的机器”。

ICA 的基地、位于波士顿港口的Fan Pier原是一个工业区,政府拟将其改建成一个高密度的综合开发项目。作为这里建成的第一个重要文化建筑,ICA 是新的地标,也是该区域发展的催化剂。47 英里(约75 公里)长的滨水步道Harborwalk 限定了基地西侧与北侧的边界。由于周边城市文脉尚未形成,基地靠城市一侧是一个巨大的停车场,ICA 的设计重点放在了建筑与水滨的关系上。滨水步道的木质表皮被作为重要的建筑元素延伸至博物馆内部,模糊了室内与室外空间的界线,同时也成为分隔、联系“公共”与“艺术”空间的界面。该界面先是从滨水步道向上折起,形成面向水面的大台阶,接着延伸至博物馆室内,形成多功能剧场的地面及坐椅,接着往上折回形成剧场的天花,再继续延伸到室外,为坐在室外台阶上的人们遮阳挡雨。而在这一折面之上是一个巨大悬挑的展览空间。建筑的西侧立面如同剖面,清晰地反映出建筑用项(program)间的关系。

这种通过连续绵延的带状界面将两种不同功能用项分开的方式在DS+R 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例如2002 年在纽约设计的EyebeamMuseum of Art and Technology,通过一个连续的带状界面,不断从地面上升成墙面,再转化为天花,又再折回成地面,循环往复,将该建筑的两个主要功能———博物馆与实验室———分隔开。同时,这一带状界面上的开口及错置又在两者间建立起丰富的视觉和交通联系。在ICA 的设计中,带状界面将更具开放的公共空间性质的用项———室外大台阶和室内剧场——与大厅、接待处、商店、展厅等基本博物馆用项分隔开。不过不同于Eyebeam Museum 两种功能空间之间的多重联系,在ICA 中,朝向海滨一侧的“公共”空间与朝向城市一侧的“艺术”空间之间的联系甚少,只有居于中心位置的大玻璃电梯能够在竖向穿越两种空间。

        通过媒体中心倾斜的玻璃看到局部的水面
 
        楼梯间

        楼梯间俯瞰

        开敞的展厅

        厅内有充足均质的光线

作为“被看的物体”,ICA 令人咋舌的巨大悬挑无疑使其备受瞩目。ICA 设计任务书中最首要的要求是将所有18 000 平方英尺(约1672 m2)的展览空间放置在一层,但其基地所允许的基底面积仅为16 000 平方英尺(约1486 m2)。为解决这一矛盾,建筑师尝试了若干种可能性,包括建一个可以游离于博物馆之外的水上展厅等等。最终他们说服了波士顿重建局(Bosto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将底层退后,并提供面向水面的室外台阶作为市民公共活动空间,以换取顶层展览空间的出挑。这也造就了ICA 体量上最突出的造型———80 英尺长(约24 m)的悬挑结构。在悬挑下方伸出一个楔形空间,如同飞船下伸出的舷梯,角度与室外大台阶平行。这是博物馆的媒体中心,其内配备了用来观看数码艺术的电脑,成为传统展厅空间的延伸。

作为一台“看的机器”,一方面,欣赏艺术是其最首要的功能。ICA 着重于展出大型当代艺术作品,空间的灵活性是最重要的功能元素之一。高16 英尺的展览空间内完全无柱,由中央交通核分成东西两个展厅,可根据展览要求完全开放,或分隔成小型空间。为此DS+R设计了一套系统,平行布置的技术轨道间是纤维顶棚,内有灯具、电、空调、喷淋、安全、数据系统以及结构悬挂结点。而地面上则有与之对应的网格,设有电及结构结点,能够让临时性或半永久性的不同高度的墙体毫不费力地被安装。展厅内的光线来自一系列北向天窗,并由一个自动遮阳系统控制,产生出均质、分散的柔和光线,可根据展览要求调节不同角度的光线或者完全屏蔽光线。而在夜间,室内的光线通过玻璃板墙透射出来,在几英里之外都能看到,成为波士顿港湾的新“灯塔”。

另一方面,对水景的观看被建筑师以多种方式来呈现。在入口大厅内的是对水景的惊鸿一瞥,而玻璃电梯则让人们垂直地扫描,在多功能剧场中整个海港成为舞台的布景。在顶层东西展厅中水景被完全摒除在外,而在北侧展厅即悬挑空间的端头则形成壮观的全景。最后在媒体中心处则通过控制玻璃的角度使得人们只看到局部水面,欣赏非常抽象的水波纹理。

图片提供:Diller Scofidio & Renfro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