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至上——孙伟访谈录's Archiver

类别:国内设计师 来源: idc 室内设计师 时间: 2013/12/3 17:06:00




孙伟Wei Sun
   出生于湖北十堰,毕业于德累斯顿理工大学,自2008年起,就职于海茵建筑设计公司,现就任德国海茵建筑师事务所建筑师北京分公司董事总经理。

编者按:”海茵建筑”是一家家族性的著名设计公司,总部设在德国的慕尼黑,曾设计完成了许多的著名工业建筑,这奠定了其在工业建筑领域的领导地位。他们对当下流行的注重表皮的设计持批评态度,认为建筑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建筑外观,而要注重解决建筑中知识的传送与信息流通的畅通无阻,工作流程能够得到支持。他们秉持的价值观及工作方法,促使我们反思设计的本质是什么?这对当下中国的设计界也许不无裨益。

id+c:能否介绍一下贵公司的历史及理念?
孙伟:海茵建筑前身是海茵工程,1898年前后曾在青岛从事城市的电气化设计,和中国渊源深厚。海茵转型建筑师事务所至今也有60余年历史,早期在德国工业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曾经主导德国工业建筑标准的制定。到上世纪90年代,海茵建筑基本包揽了德国宝马汽车、大众汽车、诺华制药、慕尼黑理工大学、德累斯顿理工大学等德国大型企业和院校的主要工业建筑、研发建筑、办公总部等。90年代后海茵建筑继续进入文化建筑和展示性建筑的领域,成功实施了迪拜水晶城、德国大众汽车城等大型综合类项目。截止2012年底,海茵建筑在全世界的建筑师事务所中业务量排名第44名,工程管理业务排名第7名。
      尽管在国际上一直占据领先地位,海茵建筑直到2009年才重新进入中国,这离海茵公司前次在中国承担设计任务已经过去了100年。但在进入中国的短短三年内,海茵建筑已经承担或完成了大量国内领先的一流建筑项目,例如中国人寿北京研发中心、中国人寿成都培训中心、泰康人寿郊区总部,中信集团金融外包服务基地,华为公司杭州研发中心、世界种子大会场馆、南通通州体育中心和展览馆、海南海口塔等。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海南的海口塔,这栋海航投资的428m超高层建筑是一栋充满文化底蕴和具有高度工程技巧的建筑,即将于今年年底动工。
    海茵建筑在中国的设计理念和在海外的理念一脉相承又略有不同:海茵建筑会首先深入了解业主的需求,根据客观现实坦诚地和业主共同制定对空间的要求。据此精神设计的慕尼黑宝马集团总部研发中心,经过设计师和使用者长期的磨合和探讨,最终成型的空间从效率上大大提高了建筑的功能性:宝马公司的新车研发时间在这个空间里得到了大大缩短。这个在设计前深入研究组织关系对空间影响的习惯是设计理念的最核心,在中国的许多案例上也得到了体现。
     在进入中国后,海茵公司及时调整战略,建立了本土化和国际化结合的团队,保持在德国长期服务同一位业主的优秀精神,缩短了反应速度,同时在团队里特别注重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对中国文脉背景的吸收,海口塔设计中的佛教概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id+c:海茵建筑是德国大型的设计公司,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公司的架构?
孙伟:公司在贡特 海恩教授的领导下,共设9位合伙人,分别负责公司各个不同领域的建筑项目,有慕尼黑、柏林、北京、上海四家分公司。其中中国目前有一位德方合伙人,一位中方董事总经理,中国团队共约35人,中方员工和外籍员工大约各占百分之五十。

id+c:您曾经提及过知识建筑的概念,能否具体阐述一下这一概念?
孙伟:空间有各自的个性。只有有个性的空间才有生命,只有这个个性导向效率和愉悦,才是好的空间个性。例如一个餐厅和一间办公室的空间布置肯定不同,因为功能不同。但同样在办公室内,华为的办公室和微软的办公室也会有不同,因为产品不同,所以企业行业不同,日常交流形式、工作流程不同,空间布置自然不同。在此基础上,大家熟知的微软和谷歌或苹果在产业或产品类似的前提下,工作空间也不应该相同,因为具体企业组织形式不同,员工互动形式不同,更重要的是企业文化不同,对于气氛和场地精神的要求都不同。归结到每一个建筑使用单位身上,都会因为自身特色产生种种对空间要求的不同之处,即便是面对市场的出租出售空间,也同样因为环境和开发者个体而各具特色。从某种程度上这就像量体裁衣,海茵建筑所从事的并不是大量生产成衣的流水线生产,而是一对一的贴身服务,为每一个客户量身打造最合适的项目。这个过程中对企业文化、企业组织、行业特色,人群互动形式等等社会学命题和建筑学交叉的范围进行的研究,就是知识建筑的领域。知识建筑指的就是这种分析社会的能力,和把分析结果变成空间现实的能力。

id+c:当下中国的很多城市都喜欢建设地标性建筑,你们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孙伟:地标是必不可少的建筑物。没有地标的城市是一个没有面目的城市。任何空间一旦被建立,必然有核心,核心的指征必然是地标性建筑。中国古代城市形式在今天实际上已经荡然无存,即便残留的古城也无法在现代社会里从功能上相匹配。新的城市基本上是中西文化的结合体。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里,重要公共空间和建筑从来都是最需要表现的建筑,所以这些建筑应该是地标的标准也无可厚非。只不过在西方,由于城市发展时间较长,积累的文化和宗教建筑场所更有地标的意味。中国直接进入商业社会,所以商业类建筑和政治类建筑成为地标,也是中国的一个特色,和迪拜或莫斯科的发展并没有质的差别。但由于缺乏设计精神的浸染,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坚持实施,地标类建筑流于重复和抄袭,局限在极少的几类建筑之中。其实地标可以是超高层,可以是政府建筑,可以是宗教建筑,可以是公园,可以是一整片城区或者一条河流。在这一点上,地标的设计与和当地文脉的结合,是地标与众不同和具有生命力的机会。

id+c:你是如何理解城市与建筑的关系的?
孙伟:没有建筑怎么会有城市。

id+c:在您看来,评价设计是否优秀的标准是什么?
孙伟:功能,功能,功能。这是目前中国设计应该有的唯一标准。一个真正为个体使用者考虑的,恰到好处地满足各种客观功能的建筑,就像一辆国产的好的汽车,目前在中国还极少见。在此之外,就是建筑的时代精神,忠实反映时代的文化和技术最高水平。

id+c:设计公司的管理是近年来业内讨论比较多的问题,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海茵建筑在这方面的经验?
孙伟:中外设计公司的管理因为环境和文化的不同有很多差异。在中国设立国际事务所的分公司,在我看开,最重要的是以下几点:领导层对全公司的绝对坦诚和沟通;团队内部的完全竞争和团队对外的完全合作必须并行;保障本土化和国际化在不同方面的碰撞和控制碰撞的方向和结果。

id+c:在我们看来,德国的设计简约干净,非常注重细节,您是如何看待当下的德国设计的?
孙伟:德国设计仍然非常简约干净,注重细节。工程影响设计的传统自包豪斯以来没有变过,德国设计从来没有变过,变的只是世界工业技术的水平。设计形式是跟着这个水平走的。

id+c:海茵建筑设计了非常多的展示建筑,在你们看来,展示建筑设计的着重点在哪些方面?
孙伟:重点在被展示对象。其他所有方面,从空间到材料都受被展示对象的影响。所以一个未知展示对象的展览馆不可能是一个传世之作。

id+c:建筑设计特别是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是非常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在这一过程中,你们是如何平衡业主、设计观念、公众的意见、预算等各方面的意见的?
孙伟:海茵建筑的工程管理,也就是国内所理解的设计总包,在全球排名第七。如问,这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科学,这个系统的管控是一个大学的专业,很难在此概括。简短答之:业主和设计观念之间没有矛盾;预算是客观需求;公众的意见则是最难以捉摸也最无需控制的一个因素。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