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装饰主义?——邱德光访谈录's Archiver

类别:国内设计师 来源: idc 室内设计师 时间: 2013/12/3 17:11:00




邱德光T.K.Chu
       邱德光设计事务所主持人暨总设计师,两度获选The Andrew Martin International Award全球著名设计师,以设计星河湾系列作品而闻名业内。

           邱德光: 在我追求的新装饰主义设计中,试图把各种时尚图腾、更新的传统语汇,与空间结合在一起,发展出一套美学体系,可以这么说,我的art deco是透过把古典语汇几何化、图像化、对比化、节奏化等方式转化,而我的新巴洛克主义(neo-baroque)则是将古典语汇以线条化、简约化、色彩单一化、图腾夸大化等原则,转变为当今生活的设计。
   我所倡导的新装饰主义,是低调奢华,有时尚感但有文化品味。所以我采用跨界的方式,从时尚界、艺术界、建筑界、文化界等吸取养分,让设计不只是停留在玩弄造型、色彩,更被赋予时代的温度与文化的涵养。
   同时,我认为空间设计是一种生活的设计,应该和社会环境互相结合,所以我也一直从生活里发掘灵感,丰富其各种面向。设计应该不是束之高阁、摆在学院里被供奉的,也不是像艺术家一样可以纯粹地追求理想,不管市场与社会的反应与接受度如何,它应该是要与社会环境、与人对话的。
   因此,我采取像时装手法设计家具家饰面料,以高级订制概念,为业主量身订做,我著迷于精致的工艺创作精神,对于充满细节与讲究材质的设计,从来不感到疲乏,追求推陈出新的境界。而我想要彰显的新时代的工艺价值,透过电脑技术的辅助,突破传统方法的囿限,实现其精益求精的追求。
     我认为,在这个以感官主导、体验经济的新时代,人们对于空间开始诉诸更多无形、感性的部分,“感性设计”是这股趋势的出口,所以在每个设计案中,我都务求让一幅画、一张地毯、一件摆饰,都能说出一个故事,这正是关键所在,也是我理想中的新装饰主义美学的终极精神。
  21世纪是跨界盛行的年代,服装设计师不只是设计服装,空间设计师也不再只是设计空间。因为在数位时代,所有生活的介面都不是那么固定,而是动态的。所以我也不狭隘地自我设限在空间设计,我想做的是生活的设计,透过我心中对新装饰主义美学的想望与追求,逐步地挑战自己的标竿,希翼为亚洲的设计美学做出贡献。

编者按:近年来,在大陆的地产界,邱德光俨然成为明星般的设计师,一提及新装饰主义,必提邱德光,他的设计为地产商获得了不菲的回报,他也因此名利双收。但在设计界,新装饰主义似乎并不受欢迎,批评之声不绝于耳,新装饰主义被贴上了罪恶及品味差的标签。其实,新装饰主义也好,现代主义也罢,他们都不过是不同的设计方向表达而已,本身并无优劣之分,我们应该关注设计本身。

id+c:在设计界,你的名字似乎总与新装饰主义联系在一起,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你的新装饰主义观?
邱德光:2005年,《缤纷家居》杂志最早将我的作品定义为新装饰主义,这是缘起。在建筑的世界里,“装饰即罪恶”早已成为根深蒂固的观念,但实则不然。其实,装饰无处不在,我们无时无刻都在装饰自己,装饰不是罪恶。有些人可能喜欢多一些的装饰,有些人可能喜欢简约的装饰,他们之间只是多与少的差别,并不是有与无的差别。在我看来,空间需要秩序,而要产生秩序就必须装饰。所谓的新装饰主义,就是摒弃旧观念,用新的态度看待生活。

id+c:近年来,业内非常热衷讨论新东方主义,你是如何理解新东方主义的?
邱德光:当下的中国,除了长相、语言等外,我们穿的衣服、吃的东西都与世界接轨了,全球的一体化不会泯灭我们中国人的特性,如果我们的空间里没有中国的文化,那就无法产生认同感。因此,我倡导将中国的文化带进空间里,但这并不是复制古人的生活,而是将古代的文化融入到当下的空间中来,与时尚、科技相结合。通过这样转换的新东方主义,一点都不古板,而是非常时尚,非常客气。在我的实践中,我一直努力尝试将东方的家具、艺术家的作品与空间相融合,这些家具、艺术品,和当下的科技、当下的时尚都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id+c:在我们看来,你的作品中陈设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你是如何理解陈设与空间设计的关系的?
邱德光:在某种程度上,陈设是优于空间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迪拜阿玛尼酒店中,吸引你的是阿玛尼的家具,这个时候空间设计师是谁已经不重要了。在阿玛尼酒店中,室内设计的风格是配合家居而定的。当然,也有不少的公共建筑,如扎哈设计的空间,是不太需要陈设的。一般而言,我们不仅仅要做空间设计,还要做陈设设计,这才是一个完整的设计。在我看来,陈设包括家具、艺术品、照明等所有可以移动的东西,从这个维度上而言,陈设是高于空间的。

id+c:据我观察,台湾的室内设计主流是空间派,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邱德光:我不认同你这一观点。做室内设计的时候,将空间做得很干净,这就如同城市里下了一场大雪,整个城市都很干净,很纯粹美丽,但这样的设计,没有颜色,没有生活,就如同一张白纸。学院派的设计师倾向做干净的设计,在教学的时候要求学生将空间做得很纯粹,但他没有教给学生生活设计的内容。学生毕业后,踏入社会,面对客户,如果以学院派的套路来做设计很多时候会遭遇窘境,因为台湾大概只有20%的客户喜欢学院派偏建筑的空间。大部分的客户还是喜欢奢华,希望享受生活,但话语权掌握在学者、教授手中。设计师都有他偏好的风格,但设计还是要服务于市场的,我们需要分析市场、研究消费者的喜好,才可以设计出受市场欢迎的作品,这样才会有持续性,这就是商业。

id+c:样板房作为销售道具,给人营造虚幻的生活感,你是如何看待样板房设计的?
邱德光:样板房不是居住的空间,设计师营造一种梦幻的感觉,给未来的家居生活以想象的空间。许多大陆的客户,对生活没有太多的经验,对号入座,也不是一件坏事。

id+c:当下的中国酒店设计俨然是一门显学,许多设计师也将能否完成国际品牌的酒店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至高点,你是如何看待的?
邱德光:在我看来,这是误区。我所涉及的项目以样板房及会所为主,偶而会涉及酒店,但酒店设计是非常复杂而综合的系统,不太容易控制。我第一个酒店设计是广州的星河湾酒店,当时压力非常多,许多功能性的东西不太了解,我们最后做的其实是在功能性的东西之上穿上我们的衣服。项目竣工后,也取得了不错的反响。我在做酒店设计的时候,喜欢融入艺术家的作品,我们会给艺术家宽泛的概念,让他自由发挥,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会与其讨论,比如在这一空间中那种尺度更加合适,以让其与空间更好地融合。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