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艺术化——谭精忠访谈录's Archiver

类别:国内设计师 来源: idc 建筑设计师 时间: 2010/10/27 16:40:00




       设计师谭精忠

简历:
1965,生于台湾
1984,复兴美术工艺科毕业,任职于谭国良设计事务所
1987,任职于评好有限公司
1989,成立谭精忠室内设计工作室
1990,获意大利TECNHOTEL PACE INTERIOR DESIGN AWARDS 1990优胜
1992,任实践设计管理学院(现为实践大学)技术讲师
1999,成立动象国际室内设计有限公司
2002,成立(上海)大隐室内设计有限公司
2003,成立(台北)大隐室内设计有限公司
2006, 获ASIA  PACIFIC  INTERIOR  DESIGN  AWARDS亚太区室内设计大奖
2007,JCD(Japanese Society Of Commercial Space Designers)日本 ENJOY-Service space获奖
Gold Prize 金奖:山妍四季接待中心
Silver Prize 银奖:长虹凌云接待中心
2007 ,TID(Taiwan Interior Design Award 2007)2007台湾室内设计大奖  公共空间类TID奖
2007,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
2007年度中国十大样板房设计师
2007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
2007年度中国十大样板房设计师评选最佳厨房设计奖


代表作品一:精锐市政厅标准层A户样品屋


代表作品二:九昱十美接待中心





编者按:
  在样板房设计领域,香港、台湾涌现出了许多设计明星,如梁志天、邱德光等,与他们相比,谭精忠相对低调、内敛。在设计之余,谭精忠还收藏当代艺术品,提出空间艺术化的主张,这是其设计的一大鲜明特点。每年谭精忠都会在上海的公司举办一个小小的展览,与朋友们分享其收藏。当然,在实践中探索东方美学,也是谭精忠众所周知的特点。

id+c:据我们所了解,在台湾设计师中,你进入大陆时间比较早,当时是如何考虑的?开始的时候是否经历过“水土不服”?
谭精忠:当时,进入大陆,其实是有些被动之举。上世纪末,许多台商到大陆投资,可能因为习惯的问题,他们比较喜欢请台湾设计师。而当时台湾的房地产比较萎缩,台湾的业务慢慢减少,许多设计公司从事务所变为2~3人的工作室,设计师也普遍比较恐慌。一时之间,涌入大陆的设计师非常之多,但成功的比较少。其中,很大的原因是设计费的问题。我们刚刚进入大陆的第一个项目的设计费是每平方米600元,当时是非常之高了。1998年,我们在桂林做了一个项目,遇到了许多问题,如飞来飞去成本比较高,不熟悉当地的法律法规,时间不太充裕等,没有办法深入地完成设计。因此在1999年,我们抱着尝试的态度,在大陆设立事务所。当时,我们并没有信心租非常大的办公室,我们租了东航的100 m2的公寓作为我们大陆办事处。在刚开始的9个多月时间里,我们做了数十个提案,没有一个是真实存在的,都是还没有拿到土地就开始做企划。这让我们台湾的设计师受到非常大的伤害。比较幸运的是,在第10个月的时候,我们接到了一个开发商的委托,设计会所、样板房,只用了28天,我们完成了从设计、施工到陈设等所有的工作。完成这个项目后,我大病一场,住了一个星期医院。

  刚开始的时候,真的非常辛苦。我们的美学观念和业主的美学观念截然不同。他们刚开始有财富的累积,他们想要的,与我们认为有钱人要的东西不一样。还遇到技术上的一些问题,比如大陆是墙体承重结构,墙是不能够动的,而台湾是梁柱框架结构,墙是可以动。

id+c:你曾经说过,设计最终还是要以人为本,从行为、美学和空间三方对话的角度去把握,这样塑造出来的空间才会有特色,这是否是你设计理念之核心表达?
谭精忠:我们当下的设计,越来越复杂,动线系统、 光源、 音响 、空调极尽复杂之能事,让使用者产生了害怕与怀疑。其实,设计越简单越好。我们应该考虑如何把家里多余的重复的东西变少,降低故障率,这样大家才不会怀疑,才能够方便使用。
  在样板房设计中,中国当下的开发商比较喜欢讲故事,但讲述的故事非常不成熟,非常随意。去了一次西班牙,回来后就要做一个西班牙风格的设计。他不会考虑这样的风格是否合适于这样的地方。他追求的是新鲜感,所谓的潮流,结果新鲜感一过,什么也没有。在我看来,设计师应该更多考虑未来可能在里面生活的人。我们的设计不能够仅仅是自我表达,我们不是在做一个秀场,我们需要让消费者真实感受体验,才是最为重要的。回归到真实的状态,回归到消费者为中心,是样板房设计的一大趋势。

id+c: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与设计的关系的?
谭精忠:对设计而言,细节非常重要的,所有最好的感动在细节中。什么材料与什么材料连接这些细节是设计师工作中需要处理的极为重要的问题。但有时候,我们也会因为细节的过多,而损害我们的设计。比如,在墙面设计的时候,用两个材料就可以解决,能够给客户留白。但我们为设计而设计,倾向把墙做满,增加了很多的界面,没有考虑如何清洁、保养 材料老化等,结果设计不能够为时间考验。如果设计行为让空间成为另一种负担,许多好玩的东西就进不来。如我们刻意强调中国风或者巴厘风,很多新艺术、新观念就不容易和这个空间结合。

id+c:近年来,你提出并实践空间艺术化的主张,能够具体给我们解释一下这一主张吗?
谭精忠:空间艺术化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这10年来,除看设计工作之外,我接触大量的当代艺术。慢慢地,这影响到我的设计,我开始在项目中与当代艺术家进行一些合作,用空间与艺术进行对话,让艺术与空间形成化学反应,形成一种新的关系,涵盖许多不同的可能性。我与艺术家的合作也是非常愉快的,在不影响不干扰他的原则之下,给他一些建议,能够更好展示他们的作品。我也会找一些年轻的艺术家,给他们平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推荐优良的开发商让艺术家可以为建筑或空间量身定做艺术品。

id+c:在您的许多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东方气质,你是如何理解东方美学?在实践中,如何表达?
谭精忠:东方美学,并不是一个地理概念,不是香港、大陆,他是气质、气韵,文学、影像、建筑等都是它表达的工具。它是低调的,但低调并不代表不张扬,东方美学的魅力还在于表象之后的意味,不让你一览无余。在实践中,我希望表达出来的东方美学轻松、自然、不刻意。它是一般人都能够理解的。

id+c:做这么多样板房、销售中心,会不会厌倦,有没有想过做餐厅、酒店等空间?
谭精忠:当然会厌倦,想逃离,但我有社会责任,我希望培养我们公司的员工来做。我非常想做一个艺术酒店,希望把艺术拉到很生活的界面。我与一位影象艺术家正在设计一个胶囊灯具,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把不同胶囊放进去,就会形成不同的影像。偶尔我也会做一些餐厅设计,但在我看来,餐厅的成功大多是经营者的成功,如果没有好的定位、经营, 再好的设计也不可能存在。

id+c:您最喜欢的设计师是谁?他们对你的影响何在?
谭精忠:没有最喜欢的,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喜欢的设计师。我非常喜欢的华人建筑师贝聿铭他是一个很好的生活家,设计仅仅只是他的一个部分而已。他还是一个演说家,一个可以带领团队的建筑师,要顾全这些非常困难。日本的建筑师安藤忠雄的建筑非常朴素,容易为人理解。不像现在非常潮流的数位建筑那么难以让人理解。在酒店设计领域,我非常喜欢季裕堂。他在设计中系统运用东方元素,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营造出非常良好的商业氛围,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同,把自己的设计卖出去,运用庞大设计团队实现自己的方案,这些都是非常了不起的。盖里我也非常佩服,他年纪越大,越自由进行创作。他克服了极大的困难,运用现代的材料把自己的弧线营造出来。

id+c:在职业生涯中,你有没有遇到到瓶颈?
谭精忠:最大的瓶颈应该是设计不再那么有吸引力,不能再感动空间的使用者。自己一直不进步,一直用同样的招去设计。但很多时候,开发商给我时间很少,我就可能会偷懒逃避,只是在应付,自己没有那么严肃看待这一工作,结果设计出来不够好。我现在希望自己少做一些设计,多一些与艺术家的合作。设计很少,但不等于没有,我在掌握空间的布局。我现在做设计只在乎当下的人会不会有感觉。不在乎有没有亮点、噱头,因此设计显得很平和。我把亮点留给合作的艺术家,但我会主导整个空间的结构,主导什么元素进入空间,引入很多的元素进入,形成新的关系空间。

id+c:据我了解,你们公司还成立了副牌,在这方面是如何考虑的?公司在管理方面经验可以分享一下吗?
谭精忠:设立副牌,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公司有可以接受的价格范围,但这对有些客户来说比较高,这些客户可以用我们的副牌与之对接;二是为那些有能力人提供一个好的平台。

  我们的管理比较不科学,但在这不科学里却包含一些比较人性化的内容。许多公司的资讯管理非常严格,一般的员工不能够接触许多东西。防不胜防,与其耗费许多人力、财力,让员工产生不信任的感觉,还不如不要做太多的设防。现在资讯这么发生,可以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也非常方便,但你即使拥有了这些东西,你不会运用也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