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设计——何大为访谈录's Archiver

类别:国内设计师 来源: idc 室内设计师 时间: 2012/11/26 11:05:00




       设计师何大为

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建筑设计硕士;
曾任职英国格罗夫Groves-Raines Architects建筑设计公司;
现任edg康新公司首席设计师。

代表作品:
英国斯开岛博物馆Old Scatness Museum、
台湾弗朗明戈滨海休闲酒店、
台湾弗朗明戈教堂、
上海棕榈泉别墅区、
索尼Sony手机北京总部、
英国ATKINS北京办公室、
亚洲发展银行ADB北京总部、
腾讯深圳总部、
奇虎360北京总部、
慈铭北京总部及高端健康会所。

id+c:你曾经在英国学习及工作,这一段经历对你的影响在哪里?
何大为:英国,或者说是西方,开放包容式的环境及启发个人风格式的教育给我很大的影响。有人说在英国伦敦,每天都有超过300种语言在使用,这说明他开放包容的环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在此吸取养分,而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种族的人,又注入英国更多元化的刺激,形成良性正面的循环。因此我在英国读书及工作的数年,给我更开放广大的胸襟,并清楚地定义了我自己的风格。事情总是有正反两面,任何风格都得面临有人喜欢也有人不喜欢的境遇。而恰恰是开放包容的胸襟,使我一方面对各种设计风格都可以接受欣赏,另一方面也对自己的特色有信心。

id+c:你是学建筑出身的,而当下大陆的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还是处于分割状态,你是如何理解建筑与室内设计的关系?你的这一背景对你从事室内设计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

何大为:在西方,建筑与室内都源于土木建设。公元前1世纪后期的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所著的《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惟一最完整最有影响的建筑学专著古典建筑典籍。《建筑十书》书中关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和建筑构图原理的论述,总结了古希腊建筑经验和当时罗马建筑的经验。体系相当完备,分为十卷:其中第一卷,论述建筑师的教育、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第七卷,论述室内装修及壁画。而在传统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是《营造法式》,刊行于宋崇宁二年(1103年),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另外《考工记》是中国春秋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其中的匠人营国叙述了古代城市及建筑的设计和制造规范。 

  所以,建筑和室内其实是相通的。有了建筑的背景,处理室内设计,可以更好地掌握空间感、空间布局,以及与建筑物本体的协调搭配。另外,建筑的背景使我必须在软性材料上多花心思,例如,布艺、家具、灯光等等。                          

id+c:你设计的项目以办公室为主,而业内这么多年也一直在讨论办公空间设计的绿色、人性化、灵活性等趋势,在你看来,办公空间设计的趋势是什么?
何大为:因为移动网络的发展及智能手机的出现,对办公空间设计的影响,在我看来,有5大趋势变革:
1、移动时间:上班时间不再限定于朝9晚5,与国外的联系已不再有时差限制,导致家与办公室的界限模糊。家里需要另一个办公桌处理工作,而办公室需要设计得像家一样舒适!在家上班及个人创业的比例越来越高,科技新贵及网络新贵也有愈来愈弹性的办公时间。

2、移动地点:任何地点只要能上网,就能办公,就像常常有人喜欢在星巴克发邮件,而这也是星巴克抓住了现代白领族的关键诉求点:在家里和办公室之间的——“第三空间”。同样,办公室的设计也越来越像星巴克的咖啡座, 或是公园里的长条凳。例如Google的办公室。

3、移动人员:人们不在办公室也能办公,导致办公室的固定座位需求减少,弹性且多样性的休闲家具需求增加,以满足人员的移动性。个人财富的增加使得消费观念提升,也就更追求个性化和品位。因此需要考虑一些个人风格品位及精致化的设计,而不再只是适合大多数人使用的普通办公室。  

4、移动空间:办公室常见的石膏板墙固定隔断已经不能满足变化多端的网络环境及人员流动。新形态办公室的设计.也就必须达到机动调整的功能,使其能根据组织机能及业务机能的变动扩充或缩减,且能移动、组合,以快速地调整空间形式。

  在我设计的edg Creatives北京创意设计办公室项目中,设计概念就是将整体室内空间当作是一个巨大的工业产品来设计,并将工业设计的观念,例如:轻巧的、组装的、可移动的、异地再使用的等特色,应用在室内设计中。如此的跨界设计,更增加空间的丰富性。

  弹性可移动隔断,小会议室可以随时改变成经理室的家具设计,可调节大小的多功能培训室,其可依据会议人数的多少、会议功能的不同,如会议、会谈、教育训练、演讲会、发表会、研讨会等,自由调整所需的会议形式及空间区隔等等,才能满足移动空间的需求。

5、移动设备:台式电脑、笔记本、手机、Ipad,这已经是现代上班族的标准配备,结合数字化机能的工作桌在不久的将来会逐步流行,其整合了信息、通讯网路科技及操作接口,使得桌子本身就是一部超级终端设备,具备工作、上网、视讯、信息处理等功能。

  另外,未来办公室中的传统档案柜将会越来越少,相反的,云端档案管理的观念越来越多。具备控制面板的档案柜也可能会出现,使档案管理数字化。还有,企业在档案安全管理方面的重视,也影响了档案柜的未来发展,如防火功能或具指纹识别的安全锁等。这些导致办公室机房的空间增加,对办公室机电设计的要求也相对提高了。

  绿色环保意识已经成为普世价值不消多说,在未来会更为高涨,绿色设计将成为未来办公空间的重要设计目标。因此,建材及家具材质的应用,应予以环保考虑,达到减量、回收、再生、重复使用等的设计要求。铝合金材质、工程塑料及回收材料,在室内设计的应用将成为潮流。

  但是,另一方面,高质量的环保材料意味着高价格,打造环保空间往往比一般花费高15%或更多,甚至有时流于商业炒作只为提高价格。 国外已经有人提出,现在世界上的环保认证(例如美国LEED),花了一大笔钱取得认证只是为了创造一个封闭的室内人造自然空间,其经济性及健康实质性值得质疑。这也是我近年有兴趣研究的方向。未来希望能总结一些经验发表。

id+c:当下的室内设计并无统一权威的评价标准,在你看来,优秀设计的标准是什么?
何大为:《建筑十书》的作者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主张一切建筑物都应考虑“实用、坚固、美观”。这些论点直到今天还有指导意义。这3点用在室内设计一样完全成立,并可以适度地解释成为室内设计的语言“功能、安全环保、美观”。

   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这3个侧重点也不同。远古时代,人们所居之处首以“安全”为上,保护生命防止野兽攻击。等到社会初步成型,“功能”则支持了社会各个阶级和礼仪的完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人们对室内设计追求的重点则放在了“美观”。 前两项功能,安全环保属于理性范畴,也可以说是技术层面,譬如设计师的平面布局能力,对材料色彩的搭配能力等等,比较容易量化评断。美观,则见仁见智了。我认为,优秀的设计作品在美观上,不管是何种风格,都需要有自己的原创性,国内的山寨抄袭风格太多了。正如我最欣赏的英国建筑师托马斯Thomas Heatherwick所说的:“创造力是大脑的事,舒适感是屁股的事,主宰世界的是大脑不是屁股。”中国制造已不足为奇,中国创造才是未来之道!

id+c:近年来,办公空间的照明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你是如何理解这一问题的? 
何大为:因电脑的频繁使用,现代办公室照明设计也需要对此有应对措施。办公时间几乎都是白天,人工照明应与天然采光结合设计而形成舒适的照明环境。大部分的上班族每天坐在电脑前超过6小时,而最常出现的身体不适症状就是眼睛疲劳,研究显示,此类占办公室文明病70.9%。尤其是大量使用电脑的工作环境,亮度不对,容易造成视网膜的疲惫。 像作业背景灯光太强、电脑终端机萤幕反光刺眼,以及各种照明灯光设计不良的情况,使肉眼辨视度困难增加,更容易增加眼睛的负担,作业时间相对加倍。

     好的灯具应该是,点灯,桌子亮了,抬头却看不到灯管。只要你看到任何一点刺眼的光,都是不合格的设计。因此,我设计腾讯深圳总部办公室时,在开放办公区的灯光设计上,只设置了最低照度,并在每个工作位配了桌灯。一方面满足每个人对光亮程度不同的要求,方便自己调控。另一方面可免除如果办公人数不多却仍打开大面积照明,造成浪费能源的情况。

  设计上,在办公室绿色照明环境中,沿着采光窗进深4.5m的带状空间,加装光线感应器,可以依自然光源的强弱自动调整灯具光线大小。会议室加装人体感应装置,人员进入开会时,灯光自动打开。人员离开,无人动作时,灯光自动关闭,可免除忘记关灯的浪费。在一般办公区加装延时控制装等等。以上花费不多,却能达到很好的节能环保效果。

id+c:在你的职业生涯中,哪些设计师曾经对你产生过比较大的影响?未来你有什么计划?
何大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的设计师托马斯(Thomas Heatherwick),他用意想不到的材料创造标新立异的作品,时刻挑战着想象力的极限。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是他的最大特点,对常规提出否定则是他灵感的源泉。托马斯在英国曼彻斯特工艺学校主修的是三维设计。他说:“三维设计是一个美妙的课程,当中涉及大量材料的研究和应用,这课程几乎是触及了任何在这个世界产生的东西。我又特别喜欢研究三维空间与建筑的关系。他是近年最激励我的设计师。

  还有一位也是英国的设计师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他的代表作 “千年穹顶”,与福斯特合作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及与意大利建筑师皮阿诺共同设计的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而他设计的法国波尔多法院是我最喜欢的项目之一。 这个高科技的设计非常好地结合了附近的历史古迹环境,干净简洁的室内设计与室外建筑造型融为一体。最近于2012年9月20日~11月18日,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办了他的专题设计展“从住宅到城市From The House To The City”。 这个展览2008年在英国举办时我就去参观了,印象非常深刻,受到许多启发。

  未来我依然会在办公室设计上寻求创新突破,但同时我也希望能有机会参与博物馆或美术馆的设计。我有一些极具创意颠覆性的想法,但愿未来能够实现。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