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旅行者——胡汉淞访谈录's Archiver

类别:国外设计师 来源: idc 室内设计师 时间: 2012/8/14 14:02:00




       设计师胡汉淞

简历:
  哈佛大学建筑硕士,台北东海大学建筑学士,曾在台湾淡江大学建筑系、台北科技大学建筑系、台北东海大学建筑系、台北中原大学建筑系等任专职和兼职讲师
2004年 出任元典(上海)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设计总监
1997~2004年 开物设计/赵盈玉建筑师事务所台北负责人
1995~1996年 潘冀建筑师事务所设计主任 
1993~1994年 刘培森建筑师事务所设计主任
1992年 日本东京大成建设株式会社设计顾问

代表作品
  莹辉集团总部暨办公大楼、莹辉照明应用中心、杨梅新泰伸铜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大楼、宜兰县行政首长职务官舍等

编者按:
  和大多数设计师一样,胡汉淞非常忙,多次的电话联络几乎没有一次是在办公室找到他的。但是不管怎样,答应事情一定会在约定的时间内做到,他有一股执拗的认真劲儿。标准的普通话、爽朗的笑声、粗犷的面容,还有温文尔雅,从马来西亚到中国台湾,从美国再到中国上海,胡汉淞以包容的心态积极地体验着不同的文化带给他的冲击,同时兼收并蓄,随遇而安。

id+c:你在马来西亚出生,在台湾及美国最优秀的学府接受教育,现在为什么选择到上海发展?你怎么看待现在国内的设计氛围?
胡汉淞:来上海发展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遇。我们在中国的第一个项目原本是在台湾进行方案设计的,那是2003年的时候了。可是就在设计进行的过程中,各种突发状况实在太频繁,我们的团队为了有效应变及处理各种问题,在经过短暂的考虑后,决定移师中国内地来继续完成设计工作。当初的动机很单纯,就是一心一意想把项目做好。本以为是暂时性的,怎知一呆就一年半,也为业主完成了两个项目。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设计师除了要具有设计能力之外,恐怕更需要具备很好的协调沟通与管控能力。的确,在国内执行项目,尤其是在施工阶段,协调多方专业人员并掌控进度与预算,绝对是个很大的挑战。

  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们的确看到在国内发展的潜力与机会,尤其是私人业主的视野,品味与要求,都已经慢慢地被提高及国际化了,而我们也因此决定留下来发展。

  总体来说,国内的设计的确进步很快。很多国际性品牌的输入,加上一线的国际设计师的参与,已经在设计界形成一股强烈的竞争与互动的力量,也给国内的设计师提供了学习与观摩的机会,尤其是在观念上所带来的冲击更大。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要像其他设计强国普遍性的提高设计水平,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深思、反省与累积。尤其是在设计理念的建立,更要注入本质性的内涵;在施工与管理的品质要求,更需要科学的过程与判断及专业技术的支援。

id+c:你早年曾在马来西亚、日本、中国台湾和美国的设计事务所工作过,这些在不同地区从业的经历对你后来的设计生涯有什么特别的影响吗?
胡汉淞: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背景与处事经验的累积。文化的力量有时会造就一个国家,有时也会拖累一个国家。在美国的建筑师事务所,我学到了工作团队按部就班的行事风格与专业管理。整个设计工作的过程,从可行性研究到施工文件,都有严谨的规划与控管。而设计团队对设计的执著,也只能用“沉迷”两个字来形容,不到最后关头,绝不草草定案。同时,除了专业精神以外,团队的社会责任更是值得学习。

  在日本,我深切体会到日本人对细节的热爱与“嗜好”。所有节点的设计,除了有内部资深技术工程师的支持外,还可以得到专业顾问群、专业厂商,甚至整个高水平的日本工业的协助与支持。日本人对极致的追求,已升华到艺术的境界了,不是我们这种局外人所能理解的。极致性是日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已是日本人日常生活普遍的“日用品”。可见日本的设计,在各个层面上,都与文化融为一体了。

  马来西亚是一个热带国家,气候是建筑与室内设计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很多具有创意的构想都是围绕着通风、遮阳、挡雨的自然议题发展出来的。这些自然元素,若能融入建筑设计当中,不仅能让我们能感受到气候的自然变化,也能捕捉到风雨在其中滋生的诗意。马来西亚的传统建筑,经过多年的演变与重新诠译,以及对自然元素的敬畏,已发展形成一种独特的现代设计语汇。

  台湾因为其海岛地形及早期经过荷兰及日本人的殖民经历,慢慢地衍生出一种包容、开放、多元的文化特质。这种文化特质,再加上近二十年来许多留学归来的优秀设计人才的加入,快速地把台湾设计界带到一个多元化及勇于创新的新局面。 

  这些多年累积的经验对我日后的设计生涯的确有很大的作用。设计这行业是深具尊严与社会使命感的创意产业。一个好的设计师,不应该只是拥有不错的业务机会及优秀的作品,更应该对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投入自己的力量。
 
id+c:在你以往的设计项目中,以办公空间居多。在你看来,办公空间与其他类空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哪里?你是如何把握的?
胡汉淞:以往的项目的确是以企业总部及办公空间居多,但是近年来,我们也开始多元化了。目前我们设计的项目有酒吧、餐厅、旅馆、样板房等等。

  如果单纯地从空间形态的定义来说,办公空间与其他类形空间对我而言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我是现代主义的追随者,从空间定义而论,甚至可以说是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的信徒。我们设计的空间都以空间的流动性、穿透性、延伸性作为主要的议题来探讨。当然,我们也同时结合其他议题,如材料运用、结构形式等等。

  办公空间与其他类型空间最大的区别,是其功能性。办公空间,尤其是企业总部,是一个功能性很强的类型。对外,必须呈现出其企业象征与意涵;对内,必须为员工打造一个舒适、高效,又合乎企业文化的现代智能型办公空间。

  在我们所设计的办公项目中,我们常常以满足企业需求的功能之外,增加或加大一些公共区域,如开放茶水间、打印区、员工休息区、走道、健身房等等,作为员工之间的互动、沟通、舒解工作压力的“转换场所”,让员工可以保持愉快的工作经验,增加工作激情,提高工作效率。我们认为现代的办公室空间,其本质在于强化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从互动当中衍生而来的事件。惟有透过事件的参与及体验,才能逐渐迈向新的领域。

id+c:你是学建筑学出身,同时还是一位照明设计师。你是如何理解照明设计在空间中的作用的?建筑师的身份对于你做照明设计最大的帮助是什么?
胡汉淞:其实我不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照明设计师。我的照明设计启蒙来自早期所设计的两栋照明公司的企业总部。在这两个项目的设计过程中,有机会与不同的照明工程师及灯具设计师长时间的互动,慢慢的累积了一些心得。我认为照明设计师除了具有理论基础之外,实务经验的积累更为重要。

  作为一个空间设计师,我认为照明设计与空间设计是互补的。都是一种传达思维理念和场所精神的工具。路易·康曾说:“建筑始于光,终于影。”照明设计的意义是在于透过光源的应用,使空间更具体验感。

id+c:对于好的设计,你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胡汉淞:莱特曾说:“尊敬杰作,它是对人真正的尊敬。”

id+c:迄今为止,在超过20年的设计生涯中,有没有你自己最满意和最遗憾的作品?
胡汉淞:每一件作品,都有最满意的地方,也有遗憾的角落。有了满意和遗憾,才会有下一个激情。设计是不可缺乏激情的,而满意与遗憾都是激情的秘方。我的设计生涯都一直游走于满意与遗憾之间。
id+c:你对自己的评价是怎样的?

胡汉淞: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大部分的时间及热情都投入在项目里,并专注于对空间的思索,材质的探讨,同时关注国际趋势的演变,至于个人的评价就留给别人去评论吧。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