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话老街——赤壁羊楼洞石板街's Archiver

类别:采风 来源: idc 室内设计案例 时间: 2014/6/12 10:31:00




摄影 撰文 辛艺峰 

  说到茶马古道,人们马上就会想到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然而,在鄂东地区南端也有一条为时代所湮没的茶马古道,这就是可追溯到800年前、以羊楼洞镇为起点的中欧茶叶贸易之路,它也被学者认定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茶马古道源头之一。

因茶兴镇
  位居湘、鄂、赣三省交界之要冲的羊楼洞镇,位于鄂东赤壁市西南26 km的松峰山中, 在明清之际系赤壁六大集镇之一,自古就是“陆扼潇汀咽喉,水控江夏通衢”之地。这里是驰名中外的“松峰绿茶”原产地, 素有“砖茶之乡”的美誉。

  羊楼洞镇可说是因茶而兴,提到绿茶,古镇是最早做绿茶的地方了。这里从唐太和年间皇诏普种山茶起,就开始培植、加工茶叶。也是自那时起,羊楼洞黑茶加入国家茶马交易,通过大唐安西都护府翠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销往西亚和欧洲。

  宋景德年间,羊楼洞黑茶销售比唐时翻了一倍,黑茶深受西伯利亚和西域大草原上游牧民的欢迎。宋代曾一度以砖茶作为通货与北方游牧名族进行茶马交易。“一斤易一羊,十斤易一牛” ,可见茶叶在当时的珍贵与身价。到了明清两代,中国边境城市恰克图(今俄罗斯境内)成为羊楼洞砖茶边贸的重镇,洞茶飘香万里大草原。此后,牧民饮茶在万里草原渐成风尚,以至“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

  明嘉靖初时,这里制茶业已相当发达,集镇随之而兴。明清时期羊楼洞镇达到鼎盛,用车水马龙形容一点不为过。古镇老街形成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道光至咸丰年间,最盛时有茶叶加工作坊和茶庄、钱庄100多家,人口达4万余人,“洞茶”远销海外。到了清道光年间,有英、德、日、俄等国商人竞相于此办厂制茶,主要出产砖茶、米砖茶、红砖茶等,年出口价值白银一千五百多万两。国内晋、津、沪茶商亦蜂拥而至,一时成为闻名国际的茶市。

  直到三十年前,古镇还声名远播,有过外贸出口基地的荣耀。如今这座曾经串连起一条繁荣了两个世纪的中俄茶叶之路的古镇,却正面临着被遗忘的尴尬。

      羊楼洞镇空间环境格局平面布置图

       庙场街与复兴街前段明清石板街街景

       明清建筑为主的石板老街

      石板老街两旁老建筑林立

      石板老街与历代运茶“鸡公车”将石板轧成的寸余深槽

古镇与石板老街
  羊楼洞镇三面环山,镇南松峰山海拔256.6 m;镇西山体与松峰山一脉相连,形似马鞍,故得名马鞍山;镇北北山,山体绵延。三山之间,地势平坦且由北向南略有坡度,为古镇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古镇呈线形布局,用地似“一”字形展开,使整个古镇呈带状。古镇有两条主要水系,即松峰港与石人泉港。松峰港起源于松峰山脉,从南至北纵贯全镇,并与石人泉港在镇南交汇。受“以水为财”思想的影响,镇内老宅皆临水而建,两条水系也保证了居民的生活需要。而松峰港无疑是古镇形成发展的原始基准,它确定了整个古镇的空间走向及街道的空间轴线,从而构成了“河流——建筑——街道——建筑”的线性空间模式。

  羊楼洞还存有一条一街三巷、长2200 m、宽约4 m,并伴有数条丁字小巷的明清石板街。这条古街至今已有800年的历史,街面沿小溪松峰港布局,房屋后院临水,大门面街。整个街区呈线性布局,且与松峰港平行,贯穿整个镇子。石板老街是古镇中最主要的商业场所,线形街道也就成为整个古镇布局的核心。

  石板老街两侧分布有古镇的各类建筑,街道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主线和公共活动空间。居民起居、交往、外出等活动都沿街道展开,整个街区的景观沿这条线形轴线布置,门户鳞次栉比,檐壁错落有序。街面全部以青石铺设。历代运茶的“鸡公车”将石板轧成寸余深槽。街道随松峰港曲折逶迤,其形态可谓是别具一格。

  依据古镇街道的形态特点,石板街从北至南分为三段:庙场街段、复兴街前段和复兴街后段。其中,庙场街和复兴街前段街道路面为青石板铺设,其街道依据松蜂港走向呈现曲线形。古镇上商业店铺大多集中分布在这段街上。街道两侧建筑尺度、风格统一,错落布置,沿街界面呈现折线形,形成收放自如的街道空间和视觉感受。

  复兴街后段街道与前者相差甚远,呈直线形。路面仍为青石板铺设,街道宽度约 6 m。站在街上,远处的松峰山和马鞍山尽收眼底。其他巷道则宽约2 m,变化曲折且较为安静。

  从现存石板街来看,街面全部由青石铺设,房舍街店或青砖黑瓦,或木质竹垒。有的老屋屋檐角翘,雕龙镂凤,古朴典雅,为我们寻访古街旧貌及民俗民风提供了素材。可惜史书上记载的房前柱廊已所剩无几,只有那些柱础石散落在一些老屋门前,见证着古镇的兴衰。

       天井式住宅建筑实测图

       天井式住宅实景

       天斗式住宅建筑实测图

      通过亮斗采光的天井示意图

       天斗式住宅实景

       前店后宅式建筑实测图

建筑类型
  羊楼洞镇是因街成市,镇内建筑因与商业贸易相关。形成店铺、服务建筑(餐馆、茶楼、药店、旅馆等)为古镇主要建筑类型。镇南原有的将军庙,以及分布在镇西南松峰山下的茶叶加工场均已毁坏。故镇内现存建筑仅剩石板老街两侧的店铺与住宅。

  按空间布局划分
  古镇建筑空间布局以合院为基本单位,且沿纵轴方向展开。形式分为天井式与天斗式。

  其中天井式住宅作为中国南方民居的代表,其形制特征是组成方形院落的各栋房屋相互联属,屋面搭接,围合成中间的小院落。小院落其形如井而露天,故称之为天井。为了避免室内潮湿,古镇天井多用青石板条石铺作,周围留出排水沟,雨水通过地下暗沟排到屋外。而临接天井的部分住房正厅部分及门厅做成了敞口的形式。

  天斗式住宅是在在天井上方再附加天斗的一种住宅类型,其天斗可起到通风、采光的作用。天斗将天井这种住宅内部的室外空间转化为室内空间,缓解了建筑内使用面积不足的矛盾。

  古镇住宅山墙多不开窗,布置在建筑两侧的房间如果不能通过天井采光的话,就通过亮斗——一个覆盖透明瓦件(当地人称为亮瓦)的木围棱台型的采光井——将室外光线通过亮斗引入室内。

  按使用功能来分
  古镇建筑可分为前店后宅式、大宅院与临街住宅。

  其中前店后宅式主要是街道用地紧张,每户沿街面宽度有限,住宅平面只能与街道垂直,沿街房间辟为店面,店面后为居住部分。它们的分合关系有的通过天井分割,有的通过厢房连接,即店面的正中或一侧开门或留出通道进入后面的居住部分。住宅内商业与居住部分相对独立地组合在一起,且互不干扰。

  大宅院多是当地殷实之家。据文献记载,以前羊楼洞富裕人家维持家业不是通过购置田产,而是盖房。盖成后租给茶砖厂供拣茶和堆放或晾茶叶之用。大宅多分散分布在镇北外围,与主街不直接相连。建筑形制以四合天井院为主,房间多左右对称布置在轴线两侧,形制较规整。建筑一般二到三进,每进设有天井,两侧布置卧室,前后布置厅堂,空间上与天井连为一体,屋后配有院落。

临街住宅相对前店后宅式更为规整,建筑一般一到二进,三开间,轴线明确,房间围绕天井布置,门厅和正厅面向天井敞口,是家人吃饭、活动的地方。天井两侧各设一个厢房,侧面房间有时设有亮斗或亮瓦采光。

       古镇石板街上前店后宅式建筑实景

      大宅院建筑实测图

      古镇大宅院建筑外立面

      古镇大宅院建筑内院

风格特征
        羊楼洞镇经过800余年的发展演变,其风格特征可从古镇布局、石板老街与店铺老宅等方面来剖析。

  从古镇布局来看,羊楼洞镇呈线形与带状布局,两条水系及街道确定了古镇线性空间的布局模式。而镇内石板老街,街随河走,屋沿河建,且结合变化曲折的地形空间形态,形成了街道空间丰富多变,适宜交往的街道空间尺度,使人感到亲切与迎面而来的人情意味。

  另外,古镇店铺老宅等建筑空间形式却灵活多变。因古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处于副热带季风气候,当地湿热性气候促使当地的建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构特点。古镇建筑立面个性鲜明,并因功能各异呈现丰富的建筑类型与灵活的空间布局形态。

  镇内建筑装饰从石板老街两侧的柱础石就可窥见一斑,既有雕凿细腻、精美,造型丰富生动的,也有粗糙、简洁的。它们因历史的变迁而破损严重,但那残剩的雕刻花纹却可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欣赏并想像出古镇曾有风貌和特点。在一座保存较好的大宅院里,只见大宅门屋三间,中间明间退后1 m成凹字形,墙身设有石库门。还有不少老宅开间两端做出马头墙墀头,伸出屋顶之上,以达到门第突出的目的。另从宅院窗棱上那精美的木雕也可看出,明清时期羊楼洞人在建筑上的智慧及对美的追求。

  如今,在前人开拓出的茶马古道上,昔日的茶香已渐渐消散。羊楼洞镇已不见当年的故事,但那条以明清建筑为主的石板老街依然还在。石板老街与两旁的老宅与已关门的店铺似乎还在向人们述说着昔日的辉煌,古镇街道上人影冷清,沿街住户大多关门闭锁。偶见几户人家开门,或是银发飘拂的老人坐在门口闭目养神,或是几人围坐玩着麻将。只有那一排排饱经沧桑的老屋似乎还倔强地记录着昔日的繁华,虽踌躇满志却落于寂寥。

参考文献
     ⑴ 湖北省蒲圻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蒲圻县志( M ).中国海天出版社,2009年
     ⑵ 权义.从羊楼洞到黎黄陂路.湖北旅游( J ),2011⑶    
     ⑶ 所以者荷.明清古镇羊楼洞.www.blog.stnn.cc,2005.02.24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