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苍台彝寨's Archiver

类别:采风 来源: 室内杂志 时间: 2011/7/4 14:23:00




摄影•撰文 余平 董静

彩云之南,是令人心生向往的地方。有雪山、峡谷、江河,以及与山水共生的多个少数民族。这里的高山峡谷曾令各朝各代的帝王都鞭长莫及,也正是重重高山和险峻地形留住了少数民族的安身立命之地。

13年前在云南建水,我看过一张照片,拍摄的是“顺山势垒叠的土坯平顶房”,当即就四处打听确切位置,心向往之,但因种种原因并未成行。在这13年间,我曾两次来到建水,走访哈尼人的蘑菇房村寨。再到建水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寻找照片里的风景——彝寨土掌房。最终,在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口中,知道了“苍台”。这个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彝寨,终于在13年后,成为了行走的目的地。

如果没有走进土掌房,你根本无法想像在红河北岸倾斜角度为60°~70°的山崖顶上生存着一个村寨。向阳山腰的斜坡上簇拥着彝族300多座土掌房,随地势坡度有序地排列着。向下俯瞰,感觉红河就在脚下,水流湍急。寨子外围是连绵不尽的梯田,寨子后面是郁郁葱葱的树林。

        300幢彝族土掌房依山而建,从坡脚呈梯田形式一直延伸到山顶

        屋顶大多相连,层层叠叠的房屋形成了土掌房的特色

每一次跋涉之后与古民居的相遇,都如同寻宝人找到了宝藏。没有资料的指引,也许是源于一张照片,也许是源于一件乐器,总会有那意想不到的机缘巧合,让我与藏在山中,躺在大漠或趴在海边的古民居相遇。那普通的土、石、木总能令我惊艳。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深知如何利用土地与自然环境去和谐地建造他们的村镇,从有质感的夯土,到土坯创造的几何图案,再到由土墙围绕着的中国传统村镇,每一次创造都是一次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在中国的版图上,以生土建筑为主的村镇,肯定是分布最为广泛的。无论是土坯建筑,或是在天然的黄土山崖开挖洞穴,或是将土置于木板之间干打垒,无论是干旱少雨的最西部还是雨量充沛的西南地区,不同地域的劳动人民总能想出适当的方法用土来盖房子。

作为红土高原上的土著民族,生活在滇南哀牢山区中的彝族民居以土掌房为主。由于彝族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大面积连在一起的土掌房并不多见。土掌房用木头搭出房子的承重框架,在门楣和窗楣处可见承重的木材,其他地方都没有装饰。建房自地表以下约50 cm处开始砌石脚,砌到高出地面30 cm~50 cm左右开始筑墙,墙体由土基砖垒砌而成。开垦梯田挖出来的土,被用来盖土掌房。土基砖将黏土滤水再加入稻草黏合夯打晒干而成。

        平屋顶户户相连,是这座山崖上难得的平地,主要用于晾晒谷物,也是人活动的场所

        街道的排水系统

        因为建筑用地稀缺。才造就了这样见缝插针的“怪房子”

        这里的土基砖是将黏土过水再加入稻草混合夯打晒干而成

彝族土掌房一般情况下先建三间正房,正三间为两层,其中分为三脚落地和四角落地两种。四角落地的建筑多出一条四尺巷,一般在此设置楼梯,正房内设火塘,家人常聚在这里。两耳通常只盖一层。耳房使用灵活,可以关牲畜,也可作灶房。院子中间有天井采光。由于山高坡陡,平地少见,这种完整型的土掌房一般表现为以耳房和天井为一层,正方则依地势增高一层,致使正房一层与耳房屋顶在同一个平面上,可直接开门上耳房房顶。房顶的结构为梁上搭原木,再铺皮柴,其上再铺稻草,然后再糊上一层厚厚的泥巴,最后铺一层干黏土捶平压紧。这样的程序铺就的屋顶即使没有散水坡度也不怕雨水渗漏。

陡峭的山崖本没有平地,彝族人开垦出了梯田,也开垦出自己的居所,一层一层的土掌房从高处俯视,屋顶连成片,和梯田融在一起。梯田用来种谷物,平屋顶用来晒谷物。大多数屋顶相连,形成更大面积的平地。屋顶这块难得的平地也是日常的活动场所。平屋顶的四周没有女儿墙,只有摆放的一圈土基砖,用于排水。
彝族、哈尼族祖先羌族从遥远的青藏高原一路艰辛走来,在红河北岸和南岸落脚生息,一条红河隔着本是同根的两个民族,各自开垦梯田,保持着各自的习俗,不相往来。入夜了,脚下公路上有车灯小小的光亮,对面的大山中也有点点灯光,这些大山上的灯火和天上的星星相连。

清晨的雾气中,土掌房仿佛被置于空中。脚下到底是屋顶还是街道有时候都分辨不清楚了。同在一个高度上的土掌房门前自然形成一条街道,贯穿全村。街道上许多人家还建有类似过街楼的建筑,将单层的土掌房延伸到街上,下面人畜通行,上面形成了一个平顶晾晒场。房子之间的缝隙自然形成纵向的街道,整个寨子迷宫一样被纵横的街道串联在一起。过街楼、晾晒场、街道、屋顶、广场、人家,生活被重新放置在一个多维度的空间中,一切都显得奇妙而有趣。彝族人性格内向,但纯朴好客。苍台人和你打招呼的声音随时都有可能从上方传下来,这家的屋顶,便是那家的晒场,上下相通,左右互联。

晨雾散去了,红河在脚下千米的深谷中,这样的一道天险,使彝族村寨成为安全岛。苍台村过去隶属三大彝族土司之一的“纳楼茶甸副长官司”,曾是建水官厅纳楼部落放粮食的仓库,往往成为土匪们袭击的目标。这家家连通、紧密组合的居住形式,形成谜一样的独特建筑,再凭着这险要的地势,外族或者土匪多半就望而却步了。

曾在喀什土房子的过街楼下思考过人生的如梦如幻,也在藏族土房子的经幡摇曳中感受到异域文化与历史的荡气回肠。如今站在红河北岸,又为彝族的土掌房而思绪万千。这简简单单的土,竟然跨越山山水水,跨越民族和文化,让我觉得如此亲切。

        用木材和稻草干搭建的简单门楼

        房下有街道,房上有人家,邻里之间和谐相处

        平面呈院落组合,一层和二层相结合,一层的平顶用于农作物的晾晒和日常的活动场地

        彝族的吉祥图案

住在苍台彝族人家的这段日子,是我们汉族人的春节。苍台周边的采矿场都放年假了,路上的拉矿车少了。矿石的开采业正在影响着彝族人祖祖辈辈宁静的生活,这个从来没有来过游客的彝寨,随着矿石的开采,外来人口增多了,土掌房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一片古民居的宝藏还未被完全开启,就要被经济热浪吞噬了。我们又探访了坎平和丫口两个彝族村寨,想找到更大规模的土掌房聚落。结果并不像我们期望的那样。13年来我一直想寻找的大规模土掌房聚落应该就在苍台了。好在,我来了,还算及时。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