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凉的质感——尧头古城's Archiver

类别:采风 来源: 室内设计idc 时间: 2011/7/7 14:23:00




编者按:
院在西北这块黄土地上袁散落着许多历史悠久的古民居遥在地理尧气候和人文环境的合力作用之下袁古民居以有限的材料表达着无限的智慧遥西安有很多出色的设计师袁他们热爱设计尧热爱生活尧热爱古民居遥在行走古民居的过程中袁整理和提升着自己对设计的理解袁从古民居的研究中收获设计的灵感并实践于具体的设计项目之中遥将这些古民居整理出来袁呈现给大家袁希望能带给大家另外一种视角。

一片夕阳中,渭北高原跌宕起伏,黄土中镶嵌的陶器,像战死沙场的战士,在黄土和风沙里,或挺立,或倒下。闪烁着光芒。一口口空废的窑洞在枯草中若隐若现。风吹过,携着黄土的颗粒。没有一片树叶的树木,在黄土地上投下长长的剪影。
有一种美,是“灿烂之极,归于平淡”,引发对生命的思考。日本园林景观中的枯山水不要绿叶和红花,用枯寂来表达对生命的终极思考。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描绘的是枯木衰朽的对象。枯、丑虽比不上郁郁葱葱的栋梁之材,但在庄子眼中,却可以得天全,得道!尧头古镇向我们陈说着另一种美,“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浓”。

2009 年1 月10 日,是12 年中太阳最大的一天,我又一次来到渭北高原,站在尧头。巨大而火红的夕阳正在缓缓落下,远处的土塬是一条平直的地平线,太阳落向塬的那一边。尧头镇不知经历了多少个12 年,太阳落下还会升起来,可尧头古镇的繁华过后,只剩下废墟之上的苍凉。
陕西的渭北高原不似八百里秦川旷远辽阔,也不似陕南山地高深空灵,它就像是永远攥紧的拳头,有不绝的内力鼓动其中。亿万年前河水冲刷出的地貌,如今是缺水的地方,土干涸凝固成大地的雕塑。尧头,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沟壑纵横之间是一排排黄土的窑洞,和这片土地一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量。

        青砖垒砌的城门

        多种窑居形式

        废弃匣钵垒成的院墙

        由废弃的匣钵罐罐构成的荒废了的院落

位于澄城县西南、渭北高原上的尧头古镇,与白水、蒲城两县邻接,镇址近年从塬顶迁移下来,老镇很多民宅已被废弃,现改称尧头村,当地人称之为“老街”。尧头原名“窑头”,与窑密不可分。窑洞是栖身之所,烧窑制陶是生活来源。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尧头的黄土里含有丰富的坩土和煤炭资源。有了火和坩土,陶瓷业就在尧头发展起来。尧头陶瓷中出名的是黑釉,就是用取之不尽的黄土调配出来的。西河和后河两边的山坡上出产制瓷所用的增泥,河边的崖坡上至今还保留有五个采掘增土的坑洞,一字排开,非常壮观。这里曾是历史上关中东部规模最大的民间窑场。明代时澄城窑烧瓷已有相当规模,当地传统陶瓷业分为瓷器及砂器两大类,镇上原有窑户约一百多家,曾有过四五十座瓷窑。这样繁盛的陶瓷手工业,确不了挖煤产煤的煤窑;烧陶制陶的作坊车间;当然还有陶瓷的买卖人。这就形成了老板和工人、有钱人和下苦人、行销陶瓷的商人。大户人家的房子开始讲究起来,手里有钱,心里就瞧不上俯拾即是的黄土,要用钱换来青砖,垒出窑洞的门脸,院子的门楼和漂亮的女儿墙。普通人家的房子则是用黄土和生产废料建成的。当年被用来当砖使用的废弃陶罐和匣钵,如今像化石标本一样深深地嵌在窑洞上方的土层里。这是尧头生活的烙印。阶级分明使尧头的窑洞民居形式多样,回填式窑洞、下沉式窑洞,还有整个渭北地区都少有的由青砖砌筑的工艺极其讲究的窑洞。各阶层的居民有属于自己阶层的窑洞形式。镇上的东岳庙原是七开间建筑, 气势宏大。现在只能看到土台之上的废墟。旧时的戏楼,是用青砖砌成的,有着精美的砖雕装饰。老镇的街道两侧保留了数十座老房屋,多是旧时的瓷行店铺和祠堂。尧头曾经的繁荣景象,如今只剩下枯寂,破败的窑洞上长满枯草,与黄土相对,偶有炉火,还在烧制着尧头曾经著名的黑陶。

        用青砖砌筑的回填式窑洞

        窑门

        旧窑

隆冬里,我站在西河岸边, 向对岸的台地和崖坡上的老镇址望去,在崖畔田头,残垣、参差错落的旧瓷窑及耐火砖、匣钵、瓷片、窑渣布满山坡,从北到南约3里长,绵延不断。风像刀子刮过脸庞,相机镜头已经被冻得僵硬了,我的内心,热血澎湃。没有叶子的树干是黑色的,像木炭,但又以挣扎的姿势顽强生存。哭诉般的秦腔声传来,应该是有人家在办丧事,循着声音望去,远处土塬的羊肠小道上,有一个穿着黑袄的老太太的身影,蹒跚而行,越行越远,在秦腔声和黄土中显得过于凄凉而不太真实。我继续行走在干涩的黄土上,梯田里的萝卜缨子挂满了霜。走过一间间废弃的房子,破败的窑洞和院墙挡不住这宅院曾经的繁华。青砖极为讲究的砌法,还有用于防震加固又有装饰性的铁艺。民居的很多细节告诉我,尧头曾是陕西为数不多的建房十分讲究的富甲之地。如今,偶有几户老人还在守着自家的宅院,一位穿着厚厚黑棉袄的驼背老翁正在清扫土地上的落叶,他应该就是这个大户人家当年的公子吧。尧头的一切都显得那样凄凉,黑袄的老人和黑色的枯树守着几院窑洞。眼前这繁华过尽的荒凉化作泣诉的秦腔在耳际回响,还有一代一代的人,一段一段的历史,是快速播放的影像,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走进村民家讨水拉家常的时候,眼睛总是离不开村民家中的日用民瓷,这些老窑烧制的瓷器多是几十年前的旧物。乡土气息浓重,笔调稚朴,绘瓷笔法简练传神,形体描绘夸张,加上岁月的打磨,越发生动感人。最喜欢“鸡娃灯”,这黑瓷灯曾用作旧时下煤窑的矿灯,造型很像初生的雏鸡,极富渭北民间特色。

        碾得平平整整的场院

        岔路口

        尧头人
尧头的窑里窑外,总离不开黄土。有黄土就有西北人的气质。曾经质朴大气的黑陶和简洁粗犷的窑洞,如今衰败了。没有了人气的尧头在繁华的尽头向我们展示着它独特的美。眼前的尧头,总是让我想起中国艺术的美学追求。中国书法强调要有金石气,拓片经历史风蚀而显出的斑驳、给文字带来独特的美感,金石气就是一种古拙。高境界的美,不强调美的形式,但它的内在是丰满的,充实的。“枯树”和“老境”是中国艺术的追求。艺术通过“老”和“枯”,隐含着生机,唤起人们对生命活力的向往。

尧头塬上的土被耕成梯田偶有绿色,大片荒败的窑洞中仍夹杂着少许炊烟。这天地之间的土,窑洞也罢,梯田也好,已经分不清楚哪些是人修的,哪些是天造的。由黄土的颗粒构成一道道的沟坎,还有一块块的凸凹,苍凉中是那样的顽强,那样有生命的力量。

        大户人家民居中精美的砖雕

        民居中精美的木雕

        陶罐排水

作者单位:余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
董静 西安财经学院文学艺术系
摄影:余平、董静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