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作夫's Archiver

类别:采风 来源: idc设计期刊 时间: 2011/7/22 12:48:00




撰文•摄影 余平 董静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全球正在同步上映好莱坞的电影《2012》,是一部关于地质运动异常而导致世界末日的电影。影片中有大量地震、火山和海啸的场景,触目惊心。如果大自然发怒了,人类就像蚂蚁一样不堪一击。关于地球毁灭的预言早已不算危言耸听,因为人类无节制地使用地球资源和其导致的污染,正在改变全球气候。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迫在眉睫。

近10 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推出了各自不同的建筑环境评价方法,如: 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制定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英国建筑研究中心制定的BREEM《生态建筑环境评估》、15 个国家在加拿大商定的《绿色建筑挑战2000》等。各国生态建筑评估标准不尽相同,但是有一些共同的关注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少(或禁止)可能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的使用;减少资源(尤其是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耗用;材料回收和再利用,垃圾的收集和再生利用,污水处理和回用;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重点在室内空气质量、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和建筑隔声等等。

如果这些评估方法是一面镜子的话,镜子中映射出的“作夫”就是一本生动的生态教科书。蘑菇房、梯田和作夫人的生活,教会我们不仅可以减少对自然的索取和破坏,而且可以用人的力量和智慧增进自然的生态循环。居住环境的改善不应以放弃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为代价,作夫的居住环境虽然不够干净舒适,但是在生态的循环和保护方面的确值得学习。

云南省红河南岸,是哈尼族的聚集地。这里群山连绵,河流纵横。梯田气势磅礴,怀抱着作夫,蘑菇房玲珑自在。作夫,就隐藏在这层层的大山之中。作夫全村皆为哈尼族,有37代历史(约700年),315户人家,1378口人。他们生活在大山半山腰的山脊上,住着哈尼族传统的建筑。哈尼人的心中,敬山,敬水,更装着子孙万代。他们在敬畏自然、利用自然的同时,又创造着自然。哈尼族本同源于古氏羌族群,游牧于青、甘、藏高原。秦以后各部落逐渐南迁,旅程是那样的悲壮苍凉。经历长期迁徙的颠沛流离,数不清的战争杀戮,哈尼人艰辛南迁的脚步最终停留在哀牢和无量山区,这里的重重高山几乎与世隔绝。哈尼族就是在此,创造出神奇壮美的梯田和生态蘑菇房建筑。

       作夫脚下是万亩梯田,头顶是森林与水资源。山、水、田、房构筑了一个人与自然的生态系统

       哈尼人如同手工艺人般对大地进行着雕刻

       稻田里的水常年不息,随地形落差,自然流淌。在两季水稻之后的农闲时间,水田里活水养鱼,水里的微生物和稻谷是鱼儿的养料,鱼粪又滋养了土地

       做附脚下是层层梯田,一直伸向山谷,多达数千级

       生土砖和草“草”造房的全过程几乎实现了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这样的蘑菇房,巧妙地利用自然地形成高差,筑台而建。所以形成了小体量、高密度的聚集形式

哈尼梯田的开垦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田回山转。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席子大,往往一坡就有成百上千级,成千上万亩。哈尼人变荒山为良田,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

层层梯田之上是哈尼族居住的蘑菇房。为了保证有足够多的适宜耕作的土地,蘑菇房挤在大山腰的山脊上,其上是保存完好的森林植被。蘑菇房筑台而建,有些街道不足1 m宽。与大多数传统民居不同,蘑菇房用的木料很少,仅用来作为屋面的檩条和构造柱。蘑菇房三面不留窗,主要由土基墙(土基砖垒成)、竹木架和稻草顶构成。封闭的土墙体能够调节室内温度,不需要一砖一瓦,土砖和草“瓦”结合起来,就能应对亚热带山地气候。

蘑菇房带着大草帽,没有方向感,随着山势错落,在红土的映衬下,分外玲珑可爱。蘑菇房的顶是四斜坡面的草顶,酷似蘑菇的伞盖。用粗细不一的木竿或竹杆打出斜顶面,之上再铺草。有山草和稻草两种,多数是稻草顶。这些优质的稻秸秆,棵高一般都在1.5 m以上,稻草晒干之后,整齐排放置于屋顶。一般是三层稻草秆,厚约40 cm。屋脊是用二条竹竿压住稻草,斜坡度约70°。蘑菇房顶一般每年修葺一次,屋顶的稻草3年换一次,山草13年换一次。这草屋顶不仅遮风挡雨,更为重要的是使屋内冬暖夏凉,通风干燥。修建蘑菇房使用的材料是生土砖和稻草,土和稻草都不需要火烧制,不用砍伐树木,就地取材也免去了运输环节,蘑菇房对有限的材料进行了最充分的利用。

蘑菇房透着大自然的灵气。作夫的天气也是随性的,太阳还挂在天上,雨突然就来了。雨点越来越大的时候,一个哈尼族小男孩把我们领进蘑菇房里面。蘑菇房里并不像我们想像得那样潮湿。土地、土墙,家具是木板床、两张桌子和四条长凳,炉台上有两口黑黢黢的铁锅,靠近火炉墙上挂着许多熏肉,靠近门口的地方挂着一支竹筒水烟枪和一些农具。房子呈L形布局,两房两壁,两层结构,一层养家禽,二层住人,利用斜屋面堆放粮食杂物。在我的镜头里,男人、女人、孩子、牛、猪、鸡、鸭、狗、猫和谐共处一院,一派原生和谐的景象。作夫不通汽车,交通工具是牛,空气中没有汽车尾气,是生命的气息。

       水渠做生活排水,而今新添了自来水,作夫的生活在悄悄变化之中

       在比作夫高很多的地方有一口泉,当地人称十二龙泉。六个石雕龙尾分别组成十二条出水口,出水量分别从小到大流到分格的池子里,分别用来饮用、洗菜、洗衣,最后是洗农具,之后流向村庄,带上农家的生活粪水和稻草之类的生活肥水流进一层一层的梯田里

       十二龙泉边上有两根高了2m的石柱,柱头分别雕着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兽面人身图腾石像,男性柱为土柱,女性柱是水柱,柱上刻有汉字,女性柱上刻“水贵如真油”,男性柱上刻“土水如珍珠”,可见哈尼人对水的敬畏

       十二龙泉边上有两根高了2m的石柱,柱头分别雕着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兽面人身图腾石像,男性柱为土柱,女性柱是水柱,柱上刻有汉字,女性柱上刻“水贵如真油”,男性柱上刻“土水如珍珠”,可见哈尼人对水的敬畏

        蘑菇房墙体用土基砖垒砌而成,土基砖是红土里加稻草制成,不用烧制,尺寸是280mm×120mm×150mm

哈尼人改变自然创造生存条件的同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哈尼人视水为神,视森林为神。哈尼人不仅充分利用大自然的水资源,而且将生活废水变为肥水,浇灌稻田。在哈尼人的村庄之上,是丰富的森林植被和山泉。被完好保护的森林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生命的能量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整个生态系统。森林还能够积蓄降水,以泉水、箐沟水的形式为梯田耕作提供水源。干净的泉水经过洗菜、洗衣等生活之用后,流向村庄,带上农家的生活粪水和稻草之类的生活肥水流进一层一层的梯田里。分解者在水循环中参与整个生态系统。水不仅灌溉了梯田,流动的水所带来的大量细小浮游生物和稻谷花粉实现了农闲时利用梯田活水养鱼,无论是水稻的种植还是活鱼养殖,水田里都不需要施用化肥,稻田里的分解者,又给土地提供了营养。一条完整的生态链就形成了。只有这样常年不息的流水滋养着肥沃的梯田,才能实现一年两季水稻,农闲时水田里养殖活鱼,稻田基本上没有农闲的时候,而且土地越使用越肥沃。

站在高处,看着山、水、森林、梯田和蘑菇房,思考哈尼人创造出的生态环境,内心由衷敬佩哈尼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本来是简单又简单的,我们却淡忘了天地人合之本,把环境、社会和人类之间变得复杂又复杂。

一片片梯田像一面面水银镜,天上有云的时候,地上也有,天上有星星的时候,地上也有。梯田让高山上流下的一泉水停留下来,梯田变成湿地,变成天然湖泊,反射着天上的美景。云来了,雨落在森林和梯田里,太阳又把它们带到天上。梯田的水分蒸发上升,又形成云,云再化作雨……

我痴痴地看,痴痴地想,可以说,梯田是作夫人造的,天上的云也是作夫人造的。它不仅是一片自然的美景,它是哈尼人与大山相融相谐,互足互补,天人合一的大创造,是文化与自然巧妙结合的产物,是人类尊重自然科学发展的最好实证。

        作夫的家家户户

        哈尼族的男人负责开垦梯田和盖房子,女人勤劳忙碌,洗衣、做饭、生儿育女……生活中的事情都是由女人完成的

如今生态保护做得最好的北欧,其生态住宅也只是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并以不触动环境基本生态平衡为目的而建造的一种住宅。”而哈尼人则用他们的大智慧顺应和利用自然,创造出人与自然环境生态循环的典范。无论是哈尼人的梯田和蘑菇房还是对待水和森林的态度,如果用生态标准来逐条衡量,从二氧化碳的排放、化学物质导致臭氧层的破坏、减少资源的耗用、垃圾和污水的回用,到空气质量等问题,哈尼人都可以得满分。他们不但没有向自然索取,反而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形成完整的生态链,这是北欧人也望尘莫及的。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彼德•纳瓦楼(PeterNavarro)那本耸人听闻的新著《来临中的中国战争》(The Coming China Wars)。断言中国的污染将“温柔地杀死”全世界,不仅仅是美国人不知道中国有“作夫”这样的地方,可能我们自己也忽视了“作夫”的意义。

作者单位:余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
董静 西安财经学院文学艺术系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