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内而外的美丽——介绍两位女性照明设计师's Archiver

类别:照明 来源: idc 设计期刊 时间: 2011/9/28 15:52:00




撰文┃袁樵

  建筑设计界知名女性设计师相对占少数,但是在照明设计界却有相当多的女设计师,绝对顶得起半边天,其中更不乏重量级的人物。对中国的照明设计界影响最深,并广为人知的照明设计师中,就有两位大师级的女性:石井幹子(Motoko Ishii)与乌瑞卡·布兰迪(Ulrike Brandi)。她俩就好似建筑设计界的长谷川逸子与扎哈·哈迪德,是照明设计界的领军人物。

  石井幹子(正好趁此机会替石井女士呼吁一下,她的名一定要写作“幹子”)是日本最著名的照明设计大师之一。她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1962年前往芬兰学习照明设计,曾在赫尔辛基的Oy Stockman-Orno Ab灯具设计公司工作,之后又在德国与杜塞尔多夫Firma Licht im Raum事务所合作。1968年,她在东京成立了石井照明设计公司,成为日本最早的照明设计师之一。她1969年就获得了日本照明协会的颁发的奖项,并以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照明设计一举成名,从而大大促进了照明设计在日本的发展。在尔后的几十年里,各种奖项接踵而至,其中包括了日本照明奖、东京都市政府颁发的京都文化奖和许多国际奖项,甚至包括北美照明协会(IESNA)颁发的40多个奖项。

  石井幹子的主要作品有东京铁塔、东京火车站、东京彩虹桥、明石海峡大桥、姬路城堡、浅草寺等,以及横演、函馆、长崎、奈良、大阪、北九州岛、热海、静岗、岐阜等地的照明规划。而我国内的香港会展中心、上海森茂大厦也是她的作品。2005年的爱知世博会会场照明,也是由她一手策划的。虽然也采用了新技术照明,但石井将日本传统的光文化做为命题,追求“满月也能欣赏的照明”。

  桥梁、广场、古寺、巨塔、办公大厦及其他灯光表演,这些都出现在她长长的项目单上。不过,也正因为项目的多元性,更能体现出石井完美结合了技术的创新和复杂性,从而对原有的结构与空间加上了个性与新维度。从1979年开始,石井就做了一件至今看来仍很了不起的事。每年她的事务所都会独力推出一本名为“Light Sensor”的全彩色作品荟萃,从当年的12页到后来的40页,一方面塑造了她在照明设计界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推动了照明设计的推广。我国有不少设计师是从免费收到的这本杂志开始接触到专业照明设计的。笔者就是10年前第一次看到这本杂志而对照明设计甚感兴趣,其感觉不下于小时候看郑渊洁的《童话大王》。而从1984年的“Design for Environmental Lighting” 开始,到1991年的《光无限》“Light to Infinity” 、1997年的《光创景》“Creation of Lightscape”、1998年的“Light for the 21st Century”,直至 《光未来》“Lighting Horizons”,都成为照明设计界广为流传的宝典,其图片至今在各个论坛上都是香饽饽。

   笔者一直关注并想特别强调的一点,石井幹子是第一位提出彩色光在户外环境应用的照明设计师,而如今这样的方法已经被全世界的设计师广泛采用。这可能是由于女性对色彩和细节特别有微妙的感觉和处理天赋的原因,而且同时她的设计往往覆盖了一层更深的含义,因为她的作品总是从建筑物出发,将重要的地标建筑或文化胜地与周围环境紧密相连。比如大阪的姬路城,照片广为流传。但是只有去到现场,才能真正感受到其与环境的对比。据介绍为了强调它的突出而同时又不会太亮,控制了姬路城周围几公里之内的照明亮度(图01)。

       大阪姬路城

  用光的画笔在黑暗的空间里描绘出景观,这是石井眼中照明设计的诱人之处,同时也是最难之处。然而她对奈良公园中兴福寺五重塔的设计中有非常出色的表现。没有我们常见的勾边与亮斑,但是从西部与南部射过来的光,让东部与北部都隐藏在黑暗中,强烈的光影对比,反而平添了这文化建筑的无穷韵味(图02)。她的许多作品都有类似的特征。相比而言,国内许多历史长好几倍的古塔都淹没在强光和光点之中,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奈良公园中兴福寺五重塔

  除城市与建筑照明之外,石井较早就开始设计大规模的灯光表演(Light Performance)和激光表演,并在欧洲进行了许多结合欧洲文化特色的表演。甚至她还多次主持了著名歌剧《蝴蝶夫人》在欧洲和日本演出的照明设计,笔者就曾有幸受邀观看了2005年世博会上的一场演出。

  正是由于这些基础,石井幹子近年来在各种场合大力推广光文化的塑造。不幸的是,对于仍在起步阶段的中国专业照明设计,光文化却是一剂美丽的毒药,一时间各种光文化论坛在国内层出不穷。但是很少有人能理解,是因为石井个人40年的实践经验,以及整个日本设计界的成熟,支持她的设计理念升华到文化的层面。每一个案子的完成,其背后都有很多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实际上,石井幹子的设计也是建立在对细节和技术的完全掌控基础之上的。东京湾的彩虹桥的照明设计就是最好的例子(图03)。NHK曾有一个节目详细记叙了她从设计到调试阶段对投光灯的角度、光变化的时序等的控制。而光源上从无极灯到最新的LED的使用,也是建立在对照明效果、寿命、可靠性以及最新技术的使用的全面衡量之上。这是目前中国照明设计和照明设计界最缺乏的。

       东京湾的彩虹桥

  这一点,同样身为女性的德国设计师乌瑞卡·布兰迪也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布兰迪生于1957年,在汉堡修习罗曼斯语言与文学后,于1984年开始学设计,并在4年后获汉堡美术学院学位。1987年她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Ulrike Brandi Licht,至今已在德国与其他国家执行超过300件设计案。除了向来依赖灯光规划的领域,如博物馆或百货公司设计,布兰迪的作品现在也包括公共空间的灯光规划,代表性设计案包括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斯图加特的奔驰博物馆、伦敦White City购物中心、汉堡市政厅外墙、EXPO 2000等。她曾在杜塞道夫应用科技大学(Düsseldorf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任讲师,并于1998~1999年间,在布蓝兹维艺术学校(Braunschweig School of Art)任客座教授。她的作品刊登在许多杂志上,且有许多著述。她于2002年在德国建筑博物馆(Deutsches Architektur Museum)筹办了“光与影”(Light and Shadow)特展。

  布兰迪对于天然光与人工光的设计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在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重建中,对于大堂内的宏伟的动物们——大象、犀牛、长颈鹿,Ulrike Brandi事务所利用人工光模仿了之前自然光的效果,有大半的时间模仿了太阳光的轨迹,另一半时间又通过重点照明展示了雕塑的不同面,整个大堂富有生机,同时又避免了对展品的损坏。而对于梅赛德斯奔驰展厅的设计也相当重视自然光的应用,通过采用合适的过滤装置,将各个角度太阳光与天空光进行了合理的分配(图04、图05)。

        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引自Ulrike Brandi  LIGHTBOOK-THE PRACTICE OF LIGHTING DESIGN)

        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计算机模拟图(引自Ulrike Brandi  LIGHTBOOK-THE PRACTICE OF LIGHTING DESIGN)

  布兰迪对细节和技术的关注值得我们学习。她曾在清华大学的一次讲演中详细示范了如何从模型入手来研究照明效果并最终保证照明效果的实现,令人景仰不已。 

  石井幹子曾经为大阪世博会与爱知世博会做照明规划,而布兰迪曾为千禧年的汉诺威世博会做照明规划。这样的交点,可以让众人看出两位设计师的不同。来自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求学过程以及成名之路的差异,设计着风格迥异的作品,表达了不同的设计理念。一个是更加细腻、柔和,从她的古建筑照明的作品中可以完美的阐释这一点;同时又敏锐、感性,最新的一些作品中,通过LED技术来表达的颜色之美,光亮之魅更让人如痴如醉。另一个则体现了德意志民族良好的风格与严谨的态度,无论人工光、天然光、灯具设计及照明城市规划,无一不是踏踏实实的从理论到实践,软件计算及模型模拟,都将照明的设计做到精准(图06~图09)。

       汉诺威世博会公共照明(引自Ulrike Brandi-Lighting Masterplan EXPO 2000 Hanover)

      汉诺威世博会天桥照明(引自Ulrike Brandi-Lighting Masterplan EXPO 2000 Hanover)

       爱知世博会公共照明(摄影:袁樵)

       爱知世博会天桥照明(摄影:袁樵)

  成为一名照明设计师,或者开办照明设计事务所或许并不是非常大的荣耀,然而对于女性而言,能够在男性主导的建筑或建筑相关领域打出一片天空却不得不说是一种成功与标志,这点石井和布兰迪都做到极致了。当然她们背后都有另一半的有力支撑,也能够让我们男同胞在自愧不如之余聊以自慰。

  而笔者最想强调的是两位设计师对于细节、技术和实现性的认真关注,她们以女性对色彩和细节的敏锐把握和极致追求来实现照明设计对光的完美掌控。这点尤其需要引起我们中国成长中的照明设计师——尤其是男性设计师——重复、重复、再重复的强调和学习。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