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办公空间 来源: idc室内设计 时间: 2011/8/2 14:11:00
设计 林洲民
工程名称:中时媒体集团总部
坐落地点:台北市大理街,民权东路与重阳路交叉口
面积:8300 m2
设计公司:林洲民建筑师事务所/ 仲观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07.03 ~ 2008.01
施工时间:2007.10 ~ 2008.02
中时媒体集团(China Times)的前身是余纪忠先生于1961 创办的征信新闻,迄今已近50 载的岁月。伴随着每日傍晚时分征信新闻社送报生,踏着铁马鱼贯穿过报社玄关送报的时代记忆,以及打着赤膊的印报工人挥汗的历史画面,位于台北市大理街的编印大楼已堂堂迈入第24 个年头。当年编印报纸的开展空间,与巨大的老旧印报机具,皆令人惊叹于引领当代台湾的中时媒体集团所带来的超尺度文化工业之空间震撼。
B3办公空间全貌,移除传统隔间,讯息流通在分秒必争的媒体场域更显方便迅速
设计规划模拟图
设计规划模拟图
B3办公空间,宽敞的视野与明确的动线一扫地下空间固有的拥挤烦闷
B2-B4挑高空间原貌
B2-B4挑高空间
会议室造型灯,建筑团队企图在地底唤醒大自然的静谧。光线透过简单的人工草皮灯罩照亮言论的舞台,与会者在某一瞬间,感觉置身于树林中,沐浴在阳光下
B4挑空空区开放式讨论池,下凹式的空间设计让不同议题独立存在,少了空间上的实体界线,创意思路无限延展
从空间俯瞰B4会议池
B3办公空间,这里是媒体人的办公室,也是思考音乐的乐园
最初承接该项目时,只知道要对中国时报、中天电视、中国电视进行空间整合,想办法在原本的建筑物里,再找出超过8000 m2办公空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挑战,但是后来发现地下二楼到地下四楼(B2~B4)却是个非常漂亮的空间,12 m 挑高,可以营造相当活泼的空间,将原本废置的印刷厂变成摩登的办公室。由于历经50 年的分期开发,在办公与作业空间的使用上,各部门分处不同的大楼内,实质空间缺乏整体的串联。因此,我们设法扩大垂直方向的畅通,进而创造出China Times 的核心价值:一个可以灵活反应媒体创作迅速变化的开放空间。
漂浮的会议室走廊
建筑剖面图
漂浮的会议室
B3大会议室,每日一度的编辑会议便在此地举行,虽是各部门首脑的聚会,但精彩意见自办公空间的中心点穿透玻璃墙面,渗透至每个角落,仿佛所有成员都参加了这场盛会
B3公共空间装饰墙面
施工前旧有印刷机具空间原貌
办公空间现状
施工中空间机具拆除与楼板打开
我们将B2~B4 近8300 m2的空间使用作为叙事空间的精神转换,创造视觉的连通、跨部门合作的沟通机制、交流与活动事件的平台、多元信息的载体,最终是一个媒体人的PowerHouse。为此我们试图打开楼板,将B4的800m2回填于B2,创造一个在50 m×70 m×12 m 量体内的文化整合空间。重新定位地下层空间的高层,将边界角落的空间转换为经验积累的书墙,用猫道串联对信息的探求。一个篮球场、半透明的圆形会议室、休闲与交流的阶梯看台,即使不符合空间使用的经济考虑,我们仍坚持一定比例的公共开放空间,为工作者和整个集团创造更多可能的优质效益。然而,面对中时媒体集团于历史与时代的印记,在空间整治的规划上,我们将原本闲置于地下楼层的老旧机具(印刷、折报、纸架与时钟),转换为未来办公空间中的装置艺术,这些充满力量的机具构件,如同文字、影像、信息对文化的影响力,将与媒体人为集团相互注入新的能量。此外,非隔间的会议室、可举办新书发表会的篮球场,把工作、开会、休闲融合在一起,人与人虽在不同空间,但都能透过视觉相连。
空间设计透视
B4篮球场,这是个标准的半场规模篮球场,适合脑力激荡后四肢的舒展,不时传来的运球声、吆喝声、笑声,亦实时舒缓了媒体人紧绷的神经
公共活动空间,阶梯看台
B3书墙,西侧的墙面化身为集团的历史数据库,是装饰,更是知识
这是个坐落于智能树根部,以创意为其养分的媒体办公空间设计。在这里,人是主角,使用者的创意决定空间的定义;空间是配角,以缪斯之姿,在蜡版上刻记简单的点缀。挑高的楼层设计,将大自然的视野与静谧氛围重现于地底;宽广的编辑平台,串联各部门共谱名为效能的和谐乐章:全新概念的会议空间,在空中、在书海里、在玻璃帷幕内,打破沟通的限制,捕捉源源不绝的精彩论点;遍布的装置艺术,感性诠释过往,以历史为前进未来的篇章脚注;全日开放的运动与公共休闲空间,加倍充电疲惫的身心,运球声和打字声,同样是媒体工作的魅力展现。空间配置、硬软件设备已就定位,佐以使用者投注的心力与创意,中时媒体集团总部办公空间在这次华丽的变身之后将持续呈现迷人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