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释西式——北京清水会馆's Archiver

类别:餐饮与吧 来源: idc 室内装潢杂志 时间: 2011/11/15 16:56:00




设计 / 董豫赣
撰文 / 刘珏 李宝童

工程名称:清水会馆
坐落地点:北京昌平区
竣工时间:2007.09
主要用材:红砖
摄  影:贾方

  清水会馆很简单,因为它只用了一种材料——砖;同时它又很复杂,因为它拥有太多解读的可能性。在对于清水会馆的解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某种中西结合的痕迹——平面清晰的表达出园林空间的灵动尽兴,然而建筑本体的精致明确却反映出截然不同的西式审美。对于传统符号的运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中国样式的追求了。毕竟中国文化,中国建筑文化远远不是几个歇山顶、几扇冰凌窗能解释清楚的。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解也不是仅仅停留在方盒子和模数化的层面上。无论是选择中式还是选择西式,这本身就有足够的难度和风险,将二者相结合的做法也就更加令人敬佩。这种结合是建立在对于中西文化深层理解的基础上,设计师试图寻找建筑背后的原则,因为有了原则便可以确定标准,确定了标准便可以进行评判,于是本来可能性的问题也就有了肯定的答案,心里也就觉得踏实了。在清水会馆的由建筑平面到建筑本体,再由建筑本体到建筑空间的转化中,有三种倾向在不同层面上起着作用——园林空间、西式造型、仪式空间,他们相互制约,相互渗透,试图共同完成一个高难度动作。

        入口

        三圆叠合

        平面图

          四面微风

        四水归堂

        敞厅望向四水归堂

  仔细阅读会馆平面就不难理解,为何有人将清水会馆定义为一次“文人造园”活动。尽管这里没有山石,没有垂柳,甚至没有一处自然曲折的线条,但在经营空间的层面上却不折不扣地体现了园林空间的特质。单是入口空间,就运用了园林中的欲扬先抑、小中见大的手法:进入大门是狭长而封闭的车道,在这里,空间被压窄拉长,从而增加了人们进入园子前的期待感,也增加了人们快速通过的紧张感。车道一侧的墙上就是颇具争议的三圆叠合——这是在两道近乎重叠的墙上开的三个圆洞,外侧的墙上并列两圆,内侧在外侧两圆居中的位置上又开一等大的圆。这样一来,一方面三圆相互遮挡达到了适当的暗示作用,既可满足人们窥探院内的心理,又没有将景色完全泄露;另一方面两面墙之间的间距,可以使人们在车中看到不断变换的景色。车道的尽端是忽然缩小的入口空间,取名“四面微风”,再往前走就是槐序,本来狭窄的空间种上低矮的槐树,个子高一点的人必须弯腰通过。通过槐序便来到第一个开敞的院落,顿觉豁然开朗。然而此时的开敞,并未能尽兴,小院为水院,人在其中只能做到视觉的开敞却不能获得完全的行动自由。但这样却增加了院子的层次感,也使得人们的心情在之后的游艺过程中逐级释放,从而获得更丰富的感受。

        方院望向四水归堂

        青桐院

        作为家具的砖卷洞

        合欢院

        书院


  对于中国文化中“聚精会神”与“断章取义”的演绎和表述是清水会馆的另一特色。整个院落空间套叠、完整统一,局部空间也是相互渗透、相互关联,但其中的节点部分却保持了相当的独立性与完整性。设计者曾认为麒麟是中国文化中“聚精会神”的一个典型的例子,麒麟本身是不存在的,它是人们将众多动物身体上优秀的部分“聚”在一起而汇成的“神”。其实这种文化也存在于相位经营的哲学中,对仗手法便是其中之一。你必须完成一件事再去做下一件事,事情之间的关系也是各自独立却又互为整体的。在这一点上,设计者试图打破西方建筑中整体压倒一切的原则,运用片断组合的方式来重塑整体改变整体。清水会馆在一定程度上便是许多片断的整合,甚至每个片断都可以独立成为一个物体。中餐厅就是一个独立的圆柱体,只有一个隐藏的入口空间与之联系。室内具有明确的向心性来暗示空间的完整。地面上砖的铺砌方式是由中心发散的,顶部的铺装也是向心的,餐厅中心处为四个独立建筑构件拼合而成的物体,你也可以把它当作餐桌使用,但它首先是建筑。墙面上的窗、洞、砖砌的图案都是均匀等分的。这一切都在暗示着餐厅本身的独立完整。可以说在片断的层面上清水会馆已经做得很成熟了,然而在它们之间的关联上却显得相对生疏。每个片断都是完好的,而将他们放置在一起时所处理的问题却并没有过多交代。

  清水会馆只用了一种材料——砖。对于为什么选择砖答案也很简单,造价低廉建造方便。而整个园子全都用砖砌筑起来时你会感受到西方建筑的那种简练的本体表现。独立的形体在砖的匀质衬托下显得更加膨胀,这也就带来了造型与平面在表现上的不统一。无论有意无意这本身既然已经存在了,也就把它当作一种结合吧。建筑的处理很简洁,基本上是以实墙为主,然后根据需求在上面开出各种样式大小的洞,或者用砖叠砌出各种有趣的图案。这种图案本身也是平面化的,它尽量不形成某种为中国人所喜爱的,具有某种明确解读性的图形,这也反映了设计者的审美倾向。建筑本身的塑造给人很强烈而明确的感受,这是西方建筑固有的,它构成了对于园林意向中含蓄内敛的威胁,也就是明暗对于光影的威胁。这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园林空间能不能抽象化,或者说哪些东西是可以抽象的哪些是不可以的。

       影院

        中餐厅外观

        餐厅望向合欢院

        合欢院望向中餐厅

        合欢院中的建筑物体

        环水方庭

  站在梧桐院向四水归堂望去所感受到的并不是园林空间的轻松愉悦,而是一种仪式性空间所带来的紧张感。这里有一条笔直的道路穿过梧桐院,穿过敞厅,穿过青桐院直指远处的四水归堂。这的确是一个“变形的四合院”,它有轴线,有序列,有焦点,两侧的树木是对称种植,甚至墙体的高度也都在同一个水平上。而这种做法正是传统四合院最本质的等级秩序所需要的。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青桐院内,在一个狭长的空间内树木、铺地、草坪都被明确的秩序引导着,它们共同指向了尽端跌落生动的砖墙。

        中餐厅室内

        中餐厅屋顶

        卫生间室内

        客厅 

        客厅 


  文章结束时让我们再次回到清水会馆的入口,园林手法的三圆叠合,简洁西化的匀质砖墙,笔直狭长的仪式性空间,这一切似乎都在暗示着我们许多问题在这里开始,又有许多问题在这里结束。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