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魅影——悉尼歌剧院改建项目's Archiver

类别:建筑设计 来源: idc 装修期刊 时间: 2011/11/22 14:31:00




设计 / 约翰·伍重(Jorn Utzon)
澳大利亚Johnson Pilton Walker建筑设计事务所

工程名称:悉尼歌剧院改建项目
坐落地点: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悉尼市悉尼港湾
完成时间:西柱廊,2006.03;售票厅洗手间,2003.10;伍重厅,2004.09

编者按:
  悉尼歌剧院三面临水,环境开阔,以独特的建筑设计闻名于世。它的外形像三个三角形翘首于河边,屋顶白色形状犹如贝壳,因而有“翘首遐观的恬静修女”之美称。然而,由于年代日久,多处建筑亟待修缮,各项设备也需及时更新。同时,现有的建筑程式已经日趋陈旧,因而自1999年开始,在约翰·伍重(Jorn Utzon)设计原则的指导下,悉尼歌剧院对部分场馆进行改建,至2006年3月已经有若干个场馆改建完工,并投入使用。由于是政府项目,悉尼歌剧院的改建工程在方案设计阶段并不对外公布,到目前为止,尚有数个场馆仍在施工或设计当中。

        美丽的悉尼歌剧院坐落在悉尼港口,三面临水,环境开阔,以独特的建筑设计闻名于世

伍重厅
  2004年9月16日,新南威尔士州的州长鲍勃·卡尔(Bob Carr)先生主持开放了悉尼歌剧院新的接待厅,并将该大厅改名为“伍重厅”。

  原来的接待厅充斥着伍重风格的印记,如恢弘的气魄和其善用的混凝土梁。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额外”的元素:厚度内板、定制的绿色地毯、绿色的遮光结构、窄木条地板、储藏室及固定的扶手,还有电机转换室。原来的接待厅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原本试图将这个空间设计成一个多功能厅和新闻发布厅,但是由于放置了一排难看的机器和照明设备显得十分混乱。

  伍重厅被认为是悉尼歌剧院的标志性空间,同时也是约翰·伍重设计项目的范例。约翰·伍重重新回顾了悉尼歌剧院的设计以后,他决定改变自己原来的想法,为空间带来全新的概念。除了约翰·伍重及其工作室,澳大利亚JPW建筑设计事务所也参与了该项工程。

  伍重的建议是通过抛弃原有的繁复结构,简化室内环境,将折叠形态的混凝土梁结构完全暴露出来,同时对混凝土梁表面进行了清洁和修复。一种新型的桉树木质地板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与屋顶的梁形成呼应,整个空间看起来极富韵律之感。顶棚的设计是从建筑和技术两个方面来考虑的,不但为建筑结构服务,还充当了声音的吸收装置。在被包裹起来的房梁之间,有5个14 m长的长条形结构,外附穿孔金属板,与一种类似于洒水器的装置合而为一,空间的照明系统和扩音设备就隐藏在这里。举行典礼或仪式的时候,这些看似简单的设备发挥着绝佳的功效,良好的隐蔽式设计,使得整个大厅看上去简洁而优雅。可移动的背景墙是这个空间中设计的亮点,它不但具有装饰的作用,同时有效地组织了显示屏、扩音设备和演讲台的出入通道之间的联系。设计师特别为残疾人朋友设置了一个升降梯,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关怀。另外一个升降台则是为向储藏室运送物品,以及从下面的备餐室向上输送食物而设计的。

        可移动的背景墙是空间中设计的亮点,它不但具有装饰的作用,同时有效地组织了显示屏、扩音设备和演讲台的出入通道之间的联系

        伍重厅,充斥着伍重风格,恢弘的气魄和其善用的混凝土梁

        背景墙图案手绘图

  改建的工作还包括照明系统的改善,约翰·伍重与贝利·魏柏(Barry Webb,澳大利亚BARRY WEBB & ASSOCIATES照明设计顾问公司负责人)二人密切配合,让来访者自然而然地体验到的温暖与新鲜的感觉。他们设法让白炽灯灯管在低电压的情况下发光,这种照明设计曾在丹麦Bagsvaerd教堂中被使用。声效系统的改进也是这次改建工程的重点,约翰·伍重在他的设计中采用了一条长达14 m的大型挂毯来达到调控音效的目的。挂毯的设计灵感来自于C.P.E.巴赫的交响曲,C.P.E.巴赫被莫扎特称为“交响乐之父”,他的乐曲引起了伍重的共鸣,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这句话在伍重的设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西柱廊
  与澳大利亚政府和解之后,从1999年开始,约翰·伍重再次担负起悉尼歌剧院改建项目的重任。西柱廊是悉尼歌剧院增加的第一个室外建筑项目,在约翰·伍重设计思想的指导下,在澳大利亚JPW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合作下,一条长45 m、宽5 m、高4.35 m的长廊于2006年的3月13日正式对外开放。当时正在澳大利亚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主持了开放仪式,并对约翰·伍重的设计贡献进行褒奖。对于约翰·伍重来说,这是一份迟到了32年的荣誉。悉尼歌剧院1973年10月落成启用,在此几年前,伍重就因抱怨澳政府干涉歌剧院的设计工作,导致双方闹翻而离开了澳大利亚,在歌剧院落成启用仪式上,伍重甚至连名字都没被提及。

  作为西大门的入口,这个柱廊共有9个洞口,包括3个门洞和6个凹进去的窗洞,游客们可以更好地欣赏悉尼歌剧院的磅礴气势、悉尼港的卓越风姿,以及远眺港湾大桥的雄伟壮丽。 同时,这些洞口也为西侧立面的大厅提供了充足的光线和太阳的温暖。伍重适应设计任务书中对设施变化的要求,适应建成使用后功能不足需要变化的要求,而自然做出的改建回应。西柱廊的主要意念是在于强调室内外空间的连接。它使用借景之原理,把悉尼港卓越的风姿和大自然充足的阳光由室外带进室内,使原本封闭的室内空间可以无限延伸出去。伍重建筑设计事务所和JPW建筑设计事务所极尽所能地使用类似的材料材质,使新旧的连接融为一体。

  为了使工程达到完美的效果,伍重在原型和原大模型上进行了设计实验,因此施工的过程十分顺利,施工工艺也非常精湛。在开放剪彩仪式上,英国女王发表讲话说,悉尼歌剧院“不仅仅是一个神圣的、庄严的建筑,而且是一个活的建筑,一个不断满足使用者需要的,能够反映人们要求的伟大建筑……”它“对建筑的设计者、伟大的丹麦设计大师约翰·伍重作出了独一无二的公平肯定”。 

        从西柱廊内向外看,可欣赏到悉尼港卓越风姿,以及远眺港湾大桥的雄伟壮丽

        西柱廊,共有9个洞口,包括3个门洞和6个凹进去的窗洞

        西柱廊规划图

售票厅洗手间
  为了弥补主售票厅女士洗手间缺乏的问题,悉尼歌剧院方决定对售票厅洗手间重新修建,改建的工作由澳大利亚JPW建筑设计事务所承担。其重点首先是为售票厅提供足够的卫生设施,其次是与歌剧院的整体设计融为一体,不悖于约翰·伍重的设计原则。洗手间的改建工程于2002年10月18日正式开始,2003年10月完工,此次的修建作为一种尝试,为悉尼歌剧院的主要修缮工作做铺垫,其设计策略和运作过程将作为后续工作的范本。

  改建的工作在约翰·伍重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展开。 最初的设想是在东、西两个售票厅各安排一男一女两个洗手间,但后来的经验告诉我们,女士洗手间并不够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引来顾客和游客的不满,针对这一问题曾提出过若干个解决方案,如将清洁工人房扩展为新建洗手间的一部分,增加了3个洗手盆和4个坐厕等,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矛盾。而最新的改建结果则能够让顾客和游客得到更多的便利。

        售票厅洗手间,间隔坐厕的墙壁凹凸不平,有一种韵律之美’

        混凝土梁从售票厅延伸进来,其内隐藏的灯也承担着洗手间的照明任务

  混凝土梁作为售票厅的一个部分,几乎完全暴露在外面,一直延续到洗手间的顶部,宣告着空间的统一性。混凝土梁在隐蔽式灯光的作用下焕发着特殊的光泽,与整个空间的照明系统相辅相成。增加若干个坐厕,加大镜子的面积,以满足以往供不应求的状况。新洗手间里,坐厕单元的立面,整排的洗手盆和梳妆镜墙体呼应了上方混凝土梁的凹凸形式,采用了波浪般起伏的曲线形态,有一种韵律的美感。洗手间的地面采用了磨石地板,与售票厅的地板一脉相承。地板的接口处使用青铜材料明接的方式,为维护带来了便利;隐藏在混凝土梁中的灯光,为每个坐厕提供了照明。

(编译:贾陈陈)
本文由澳大利亚JPW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