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建筑设计 来源: idc设计期刊 时间: 2011/7/27 10:51:00
撰文 耿涛
在中世纪,欧洲民众定期举办集会进行物资交换或商品买卖,以此满足生产和生活所需,久而久之,这种原发性的集市活动便成为今天世博会的前身。自第一届世博会于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以来,世博会已先后举办了40多届。早年,仅仅满足于产品交换的集市的基本功用在今天则扩展、延伸为世博会对于创新生产技术的交流和各文明自身进程的展示。然而无论是集市,还是世博会,其核心的信息或物质“交换”功用并没有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太大变化,变化的只是信息交换的具体内容、速度及形式。从这个层面上看,世博会、世博展馆本质上就是某种巨型媒介平台(megamedium),她包容并承载着各式各样的媒介,汇集、发布着纷繁复杂的信息,同时期待着观众的反馈。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浦西园区内D区与E区的11万m2的土地上,分布有18座企业馆。其中,以中国石油、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为代表的12家中央企业投资兴建了6座,其余的企业馆则分别由可口可乐、思科等外企和以万科、阿里巴巴、复星高科为代表的民营企业投资完成。这些企业馆中大多数为新建展馆,D片区的中国船舶馆、日本产业馆等场馆则是在中国现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江南造船厂原址的基础上改建而来。不同于各个国家馆肩负的政治及文化宣传使命或各个主题馆所强调的功能及体验营造为第一要旨,企业馆的目标尤为明晰:竭尽所能地在6个月的展期内高效地推介产品、技术和企业品牌、文化。围绕这一目标,从场馆建筑到室内布展、从空间形式到服务功能、从理念解读到产品演示,各个企业馆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强化着“场馆”即“媒介”这一概念。
1 媒介的辨析
媒介(medium),其词根是medi-,来自拉丁词medius,意为“之中”或“之间”。作为交流的介质,媒介承担着永不间断的“再现”(representation)任务。事实上,所有表意活动(signifying practices)都能够进行再现,也都和再现相关。通过“再现”,媒介可以补全现场的缺席,使得交流得以跨越时空。值得注意的是,媒介再现的发展是以新方式兼并旧方式出现的。当一种媒介需要强化它自身的存在时,就必须尽可能纳入更多的再现方式,就如同互联网络将传统媒介形式全部兼并那样,唯有如此它才能成为更加接近真实的信息载体。为了高效传递信息,世博企业场馆利用各种媒介方式完成着各自主题的再现,信息在这里交汇、杂糅,并以多重方式重组、表述着。
中国航空馆,展馆外表覆盖洁白的膜材,将“云”的联想带入参观者的眼帘,进而表现“飞”与“翔”的理念,表达人类超越地心引力的喜悦
中国航空馆,展馆外表覆盖洁白的膜材,将“云”的联想带入参观者的眼帘,进而表现“飞”与“翔”的理念,表达人类超越地心引力的喜悦
中国航空馆,展馆外表覆盖洁白的膜材,将“云”的联想带入参观者的眼帘,进而表现“飞”与“翔”的理念,表达人类超越地心引力的喜悦
中国航空馆,展馆外表覆盖洁白的膜材,将“云”的联想带入参观者的眼帘,进而表现“飞”与“翔”的理念,表达人类超越地心引力的喜悦
远大馆,采用“天圆地方”的简洁建筑造型,腾空而起的DNA雕塑采用膜结构,在阳光下晶莹透彻。方形的可持续建筑恰如大地,静止稳定地承载着人们的追求和希望
2 场馆即媒介
就上海世博会的18个企业馆而言,作为企业与受众之间的媒介,其信息传达的任务以多重维度的方式展开着。场馆建筑、展厅空间、展出展品无一不被详细规划、充分利用并最终成为“媒介”,以便全方位地“再现”企业对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对于世博主题,对于企业文化与自身价值判断的愿景。
国家电网馆,“魔镜”造型的展馆外表是网格状肌理,粗细交错、虚实相间
国家电网馆,“魔镜”造型的展馆外表是网格状肌理,粗细交错、虚实相间
石油馆,展馆外墙上下由纵横的汽油管道交错编织,极富时代感和行业特色
韩国企业联合馆,设计灵感来自于韩国传统舞蹈动作像帽舞,如水波般环绕整个建筑物的展馆外立面
韩国企业联合馆,设计灵感来自于韩国传统的舞蹈动作像帽舞,如水波般环绕整个建筑物的展馆外立面
2.1 造型媒介
漫步世博园区,各个场馆的建筑外观造型是观众最先能够获取的开放信息,企业馆正是由此切入,展开其主题信息的高效大众传播。
太空家园馆外观以浩瀚的宇宙为背景,仿佛是太空飘来的神秘魔方悬浮在空中,以异型的支柱与地面轻盈连接,形成摆脱重力的视觉效果;韩国企业联合馆的建筑外观灵感来自韩国传统舞蹈——帽舞中飘动的绸带,如水波般环绕整个建筑物展开的展馆外立面,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城市文明之间相互依存、发展的关系;上汽-通用汽车馆以“旋动”——旋转与升腾的动力为主题,整体外观体现出汽车专属的灵动、速度、优雅、流畅气质;中国航空馆展馆外形源于变幻的“云”,又似无限符号“∞”,象征宇宙的无限神秘,为航空发展提供无限可能,也寓意飞行为城市带来的无限变化;信息通信馆蜿蜒流畅的外立面单元采用的是六边形蜂窝格,其造型意向呼应着曾经被称为蜂窝电话的手机……正如张永和在谈到世博建筑印象时所说的那样:“展览性质的世博会与日常生活的城市是两回事,不能混淆。展览建筑不能用住宅、办公、学校等建筑的标准来衡量。展览建筑本来就是要标新立异。”不同于常规建筑,作为临时场馆,世博会企业馆建筑的媒介意义远大于实际功能的需要,建筑造型追求象征含义、追求标新立异成为一种必然,唯有如此人们才可以从差异化的建筑造型中快速对各个场馆进行识别并展开联想。
太空家园馆,展馆外观以浩瀚的宇宙为背景,仿佛是太空飘来的神秘魔方悬浮在空中,以异形的支柱与地面轻盈连接,形成摆脱重力的视觉效果
中国铁路馆,展馆外立面由古铜色金属幕墙和玻璃幕墙构成,以质朴的材质、理性的网格代表城市印象,中间以全色LED灯光模拟铁路网,代表中国铁路
上海企业联合馆,外观半透明的长方体建筑,以蝴蝶元素贯穿始终,通过灯光变幻展示出魔方的效果,其设计灵感来自于“天地人合一”的中国传统道家和谐思想以及“庄周梦蝶”的浪漫哲学故事,借古观今梦未来
上海企业联合馆,瓦罐半透明的长方体建筑,以蝴蝶元素贯穿始终,通过灯光的变幻展示出魔方的效果,其设计灵感来自于“天地人合一”的中国传统道家和谐思想以及“庄周梦蝶”的浪漫哲学故事,借古观今梦未来
2.2 材料媒介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第一个正式提出“低碳世博”理念的世博会。企业馆场馆的主题表述在呼应“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世博会主题的同时,还体现着对“低碳世博”的回应,体现着企业自身的前瞻理念与未来方向,这种综合阐释从材料的选择上便可窥见一斑。
“再利用”的概念贯穿了占地面积6000 m2的整个日本产业馆:虽然主体建筑改建于历史悠久的江南造船厂老厂房,但新建结构部分则大量使用可再利用的建筑用脚手架;由坂茂(Shigeru Ban)设计的电影院使用了一万余根外径240 mm、厚度150 mm的再生纸纸管和螺母完成主体结构;此外,馆内工作人员的制服也使用了旧衣服循环利用后生产的布料。
国家电网馆200多m2的主立面上,悬挂着7万多片贴有单向反光膜的轻质塑料薄片,它们随风舞动,将清洁、自然的风能转化为了永不间断的光影流动。
在张永和主持设计上海企业联合馆的过程中,设计团队通过前期调研发现上海每年约产生3000万张无法自然降解的废弃光盘,于是产生了利用这些废弃光盘再加工为透明塑料管的材料处理思路。透明的聚碳酸酯塑料(废旧光盘)被加工为塑料管后与立体LED照明技术结合,使得外立面能够不断地变换色彩肌理,充分烘托出了“城市,升华梦想”的场馆主题。
由万科集团万创设计管理中心设计的万科企业馆以“定向麦秸板”(OSSB)为建筑材料,搭建出7个形似麦垛的筒状独立体量。目前我国每年产生麦秸秆达2亿吨,其中得到回收利用的还不到10%,绝大部分被就地焚烧或者埋入地下。焚烧麦秸会产生大量粉尘烟雾以及二氧化碳这样的温室气体,会加速全球变暖。定向麦秸板对麦秸的利用不仅减少了温室气体的释放,而且以麦秸秆取代木材能间接地保护森林和耕地。万科馆建材中麦秸板的大量使用,既体现了万科自身场馆的主题“尊重的可能”,也充分回应了世博低碳的号召。
中国船舶馆,由旧厂房重新优化混色机和改造而来,增添了弧线构架,形似船的龙骨,突出船舶馆的企业形象,有形似龙的脊骨,借喻中国民族工业坚强的精神
中国船舶馆,由旧厂房重新优化混色机和改造而来,增添了弧线构架,形似船的龙骨,突出船舶馆的企业形象,有形似龙的脊骨,借喻中国民族工业坚强的精神
中国船舶馆,由旧厂房重新优化混色机和改造而来,增添了弧线构架,形似船的龙骨,突出船舶馆的企业形象,有形似龙的脊骨,借喻中国民族工业坚强的精神
民营企业联合馆,展馆由巨型圆柱体组合而成,每个完美协调的曲面彼此有机结合,象征16家中国民营企业的联合
上汽-通用汽车馆,展馆将汽车的设计元素融入造型,形成一个螺旋形上升的圆,高低错落。象征着不断迸发和升腾的能量,展望汽车工业的美好未来
2.3 复合媒介
由15世纪印刷术的发明为起点,随着技术的演进,自19世纪摄影术、电影的发明,到今天互联网时代的VR虚拟互动仿真,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等只有在现实中才能获得的感官体验被逐一吸纳到媒介的呈现中。媒介感官复合作用的日益强化使得媒介传递的信息无限迫近真实,甚至“超真实”。复合媒介因此也以各种方式占据着信息传递的前沿,多维影像、交互感应在各企业馆的展示中都大量应用着。
无论是上汽-通用汽车馆的《2030,行!》、中国人保馆的3D电影《爱与分担》、石油馆的4D电影《石油梦想》,还是国家电网馆的“沉浸式”720°空间多媒体视听、中国航空馆的地乘4D展演系统“飞翔之梦”,都利用了声、光、电等感官要素共同营造虚拟真实。其中4D电影的座椅甚至可以配合影像完成喷水、喷气、香味、振动、跌落等11种动作。如果3D、4D仅仅是在视听立体上叠加其他预设的动作,那么真正的交互就能够带来更为真实、复杂的感受。在远大馆前的“地震体验屋”中,观众可零风险的体验和汶川地震相当的、高达8级的地震模拟;上海企业联合馆中借助于现场的声音传感控制,观众可通过有节奏的鼓掌改变建筑立面LED照明灯具变化的节奏,拍手的节奏越快,LED的灯光变幻的速度就越快;信息通信馆的ICT手持终端可以帮助观众建立自己的梦想档案,同时记录观众的兴趣点,供观众日后利用互联网继续了解展览内容。这些互动方式完全改变了人在建筑体验中的被动,空间感受变为了一种真实的交互过程。
信息通信馆,展馆建筑聚焦“流动的信息”,造型上取消了所有的转角,形成流畅的线条,以此表达“无限沟通”的理念,外墙采用发光设计,多变的色块和光带呈现出流光溢彩的视觉效果,象征无限可能的未来生活画卷
信息通信馆,展馆建筑聚焦“流动的信息”,造型上取消了所有的转角,形成流畅的线条,以此表达“无限沟通”的理念,外墙采用发光设计,多变的色块和光带呈现出流光溢彩的视觉效果,象征无限可能的未来生活画卷
万科馆,展馆以天然麦秸板为建筑材料,由7个相互独立的形似金灿灿麦垛的筒状建筑组成,外围有超过1000m²的开放水域环绕。展馆又称“2049”,既暗喻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未来,也象征通往未来、蕴含无限可能性的旅程
万科馆,展馆以天然麦秸板为建筑材料,由7个相互独立的形似金灿灿麦垛的筒状建筑组成,外围有超过1000m²的开放水域环绕。展馆又称“2049”,既暗喻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未来,也象征通往未来、蕴含无限可能性的旅程
日本产业馆,由江南造船厂老厂房改建而成,新的结构使用建筑用脚手架,拆除后可再利用,内部装修采用再生纸纸管
正如信息通信馆设计团队BRC想象艺术公司(BRC Imagination Arts)的副总裁及创意总监肖博奇(Christian Lachel)评价的那样,ICT手持移动终端“将故事和希望传达的讯息立体化,游客将能参与展示体验且实时获得他们最感兴趣的信息”。复合媒介已经将企业馆建筑所围合的物质空间边界击得粉碎,体验的深度、新度、广度已经完全超越了正常建筑空间所能够给予的感受。
3 结语
虽然以书本为开端的媒介发展历经了漫长的6个世纪,但图片、影像发展的历史却不足200年,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不足70年,互联网络作为新兴媒介的发展更是只有短短5000多天。可以说媒介的发展在历经了漫长的积淀期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在当代呈现出井喷式的跃进。在这场波德里亚(Baudrillard)所谓的“信息的狂欢(ecstasy of communication)”中,人们竞相创造、分享、消费并纪念着各式“奇观”。今天的世博会之所以能够以无比强大的传播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对普世发挥着影响作用,正是拜媒介技术的高度发展所赐。从信息通信馆外立面LED灯光营造的流光溢彩到日本产业馆室内空间中高18 m、宽10 m的巨型竖幅屏幕,从民营企业联合馆1020个浮球组成的“活力矩阵”到国家电网馆的六面体影像展示技术,建筑与室内空间已完全被媒介占据、统领,媒介体验已经替代了实体空间的感受,甚至超越了物质空间的存在。
坐在远大馆一楼视听室的高脚凳上,循环播放的影像正在展示“9度抗震、6倍节材、5倍节能、1%建筑垃圾、100%工厂制造”的远大馆在一日之内完成建设的全过程……画面中快速摆动的吊臂,高速移动中的施工人员与车辆,风起云涌的天空……滤去声音的降格镜头忽然让人产生了现实是那么遥远的幻觉,好像画面中那个高速构建中的世界才是真正的真实所在。那一刻展示对象与展示对象的空间混叠重置、融为一体,那一刻场馆与媒介不分彼此。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摄 影:贾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