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建筑设计 来源: idc 室内设计网 时间: 2011/8/22 9:55:00
设计 伊东丰雄〔日〕
撰文 方滨
工程名称:台湾世运会高雄主场馆
坐落地点:高雄,台湾
建筑设计:ITO·TAKENAKA·RLA Kaohsiung Main Stadium
for 2009 World Games Design Team
占地面积:189012 m2
建筑面积:25553 m2,地下二层,地上三层
高度:35.5 m
结构:钢结构、清水混凝土
设计时间:2006.01耀2007.03
竣工时间:2006.09耀2009.01
摄影:Christian Richters
互助营造
8844 块太阳能板如鳞片般覆盖脊背,螺旋状连续构架蜿蜒延展成开口的马蹄形,清水混凝土曲面框架支撑的环体,围合的是4 万坐席、1.5 万临时观众席、占地19 公顷的一个足球场,这便是伊东丰雄大师为台湾世运会设计的高雄主场馆,也是台湾第二座国际足总认可的足球场,世界首座“开口式”现代足球场。如此这般的庞然大物,却没有想象中的张扬。
对建筑的最初体验都是在行进中获得的:先是远距离的场景,我们通过环境的参照获得建筑尺度的初步感觉;然后细部逐渐清晰,我们通常会通过人体尺度或者材料的尺度来获得建筑的尺度感。分析人的视觉识别距离,一般来说可清楚识别建筑细部的水平距离为20~30 m以内,在100~300 m以内可以清楚识别建筑的门窗洞口、体量变化,600 m 以内则内看清建筑轮廓线,1200 m 则是建筑群体过渡到城市景观的距离。而在这个建筑的表现上设计师有较多细部的考虑,变换的细部抵消了人的压抑感;下沉的场地和三层的外观不显突兀;韵律的构架和曲线的构件丰富了光影虚实……这样就围合出一个充满意蕴的“场”。
远观高雄主场馆
8844块太阳能板如鳞片般覆盖建筑的背脊
起伏的形态柔化了建筑钢结构、清水混凝土的硬朗外观
体育建筑为了达到安全与坚固的目的,各种结构体系都是由构件按一定的规律组成的,这种规律性的东西本身就具有装饰效果。所以说,结构是构成建筑艺术形象的重要因素,结构本身富有美学表现力。因此,建筑师必须注意发挥这种表现力和利用这种装饰效果,自然地显示结构,把结构形式与建筑的空间艺术形象融合起来,使两者成为统一体。
在建筑设计中,建筑自身形体的美,不应是靠附贴式装饰,浓妆艳抹地堆砌贵重的装修材料,这只能给人以虚假、庸俗的感觉,达不到真实的美的效果。既浪费了人力和物力,又不坚固和耐久。在这世运会的主场馆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力、构架、结构围合之美。伊东丰雄充分利用建筑中的结构之美,在建筑结构中寻找能从结构演化建筑的途径,这种相互的互动必然带来建筑一种质的飞跃。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地下一层平面图
从侧面看主场馆更感觉它的不张扬
当然,所谓自然地显示结构不是说结构就是美,而是要袒露具有美学价值的因子,经过建筑师的艺术加工,来达到表现建筑美的目的,而不是简单地表现结构本身。毕竟建筑美的产生不但具有客观性的一面,而且有着主观性的一面。人们对建筑在物质功能上的需求关乎材料、结构和构造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属于美的客观范畴,表现为建筑活动的较低层次;人们对建筑审美方面的需求,关乎人的心理机能和智慧创造,属于美的主观范畴,表现为建筑设计的较高层建筑艺术的深化与升华。
体育建筑比一般建筑具有更大的体量、更多的视觉尺度差别、更丰富的材料纹理及选择、更宽广的场地和环境、更独立的视觉形象展示。而建筑师在这里更需要根据其所处环境、使用功能、建筑技术等因素确立其自身恰当的尺度感,更应该具有合适的尺度分级系统以取得整体意义的视觉效果,而不是图纸上或是三维立体效果动画中的纯粹形象。伊东丰雄为这个建筑确定的基调是:人、建筑都需要与自然环境建立一种连续性,不仅是节能的,还是生态的、能与社会相协调的。现在已经可以进行检验,并从另外的眼光看待这个建筑作品了。
细部结构的表达体现了设计师的深厚功力
细部结构表达体现了设计师的深厚功力
体育场入口
翘起的建筑顶部让人联想起台湾著名的“女皇头”
清水混凝土曲面框架支撑的环体
在这个流动环境中的流线建筑,我们可以感受与其他体育场馆较大的差别,开放的活动空间、场内外娱乐区、文化区、商业区、功能区、服务区、运动区,处处都是互动氛围,交织而成的巨大“磁场”中,又有无数主题形成的“场”,保证赛事期间和平时使用的永续进行。
事实上伊东丰雄设计考虑的远不止这些,这还是一座满足国际绿色建筑九项认证指标的多功能场馆:生物多样性、绿化量、基地保水、日常节能、二氧化碳减量、废弃物减量、室内环境、水资源及污水垃圾改善等。替代传统屋面的屋顶压缩太阳板可以非常完善的吸收日照发电,平均日发电约3000 多度,仅此一项就可以满足场馆日常电力消耗,还能出售富余电力,一年可减少近700 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看台
混凝土支撑的结构使建筑整体更显稳健
清水混凝土曲面框架支撑的环体
当我们看着婆娑疏影中闪烁的流光,感受着动感的“网”架的延展,欣赏着清水混凝土构架的力度时,也在进行着比较,特别是与已经存在并有过出彩表现的北京鸟巢。其实这两个设计的没有较大的可比性,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里放个“鸟巢”这样的景观太夸张了,而在千里之外的北方也不适合如此的纤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