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旅——斯德哥尔摩地铁站巡航's Archiver

类别:建筑设计 来源: idc 室内设计 时间: 2011/10/21 11:36:00




撰文 / 陈 宇

  从1863年世界第一条地铁——伦敦地铁开通至今,地铁已有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并成为繁荣的现代化都市的特征之一。地铁的到来革新了城市生活的观念,人们对地铁的看法也随时间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考察与乘客关系密切的地铁站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地铁是城市骄傲的象征,很多地铁站都是由著名建筑师设计的,如:奥地利著名建筑师Otto Wagner(1841~1918)为维也纳设计了36个地铁站;第二阶段(20世纪中叶)地铁已不再新奇,只被看成交通工具,地铁和地铁站的建设都由工程师主宰,地铁站成为工程师们用钢筋混凝土建成的标准设计;第三阶段(20世纪下半叶至今)地铁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地铁作为交通工具,希望整个行程能有丰富的体验,地铁站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在众多城市的地铁系统中,斯德哥尔摩地铁站的设计非常特别,乘坐地铁不仅方便快捷,而且是愉快的经历,尤其是置身新建设的蓝线,是一种全新体验的艺术之旅。
  
1 简明便捷的地铁系统
  “斯堪的纳维亚的首都”斯德哥尔摩位于波罗的海和梅拉伦湖的交汇处,市区分布在14个大小不等的岛上,市区高层建筑很少,低平的建筑与自然地形有很好的结合,形成山、水、城、林自然交融的格局。但是,这样的城市形态和地质条件给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带来不少难度。斯德哥尔摩早在1945~1952 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了发展公共交通的战略,来配合 “大分散、小集中”的城市空间规划模式。

        蓝线-Kungstr & auml;dg & aring;rden站顶棚壁画

        蓝线-Kungstr & auml;dg & aring;rden站过厅

        蓝线-N & auml;ckrosen站顶棚莲池壁画

        斯德哥尔摩地铁网络图

        市中心站横剖面示意图

  在优先发展公交理念指导下,斯德哥尔摩建设了共108公里长的地铁线。第一条地铁线(绿线)于1950年开通,大部分利用了原有的快速电车线,到1957年已形成从西到东南走向的贯穿城市的线路;第二条地铁线(红线)于1964年开通,1975年全部建成,线路走向为东北到西南;第三条地铁线(蓝线)于1975年8月31日开通,是从市中心往西北方向的线路。

  经过多年完善,斯德哥尔摩地铁网络与城市空间结合日益紧密,以内城为核心,形成放射状网络,网络在内城外分叉,覆盖更大的服务范围,每个卫星城都有地铁连接。以地铁系统为主干部分,结合轻轨、郊区列车、公共汽车及水上巴士形成遍布全市的公共运输网络。现在,斯德哥尔摩的公共运输系统已成为欧洲最好的公共运输系统之一。

  斯德哥尔摩地铁使用非常方便,除了标志清晰简明、快速准点、安全舒适外,其换乘系统组织得很好。红、绿、蓝三条线都可以在市中心站换乘,另外,蓝线和绿线、红线与绿线都还有除市中心站以外的换乘站。通过线路的巧妙安排,使换乘乘客有尽可能短的换乘路线。如在市中心站绿线和红线可以在同一站台换乘反向地铁,而在老城站绿线和红线可以在同一站台换乘同向地铁。市中心站不仅把红、绿、蓝三条线联系在一起,还与中心火车站、汽车站、机场快线相连,乘客可方便地转换各种交通工具通达全瑞典和世界各地。

  斯德哥尔摩地铁还被认为是欧洲最美的地铁系统之一,这主要归因于其风格独特的站厅设计。
  
2 优秀的站厅设计实例
  由于建设时期和工程方案的不同,斯德哥尔摩地铁红、绿、蓝三条线分布在不同的标高上,形成不同空间特点的地铁站。最早开通的绿线由于利用原有的电车线路,所以标高距地表很近,大部分郊区站为地面站,内城站虽然多在地下,但地下站厅与地面入口联系非常便捷;建设第二条地铁线(红线)时,其地下标高比绿线深,第一次遇到建设岩洞站的问题,以及地面入口与地下站厅较长距离的路线如何处理的问题;最新建设的蓝线标高最深,地下站厅全部是岩石隧道成为最鲜明的特色。

  斯德哥尔摩地铁总共有100个地铁站,其中47个地下站,53个地面站。下面按建设时间顺序介绍6个有代表性的地铁站。

        蓝线-Kungstr & auml;dg & aring;rden站地下庭院

       蓝线-Solna centrum站的壁画和橱窗(建筑模型)

       蓝线-Solna centrum站的壁画和橱窗(野生动物)

  地铁站1-Blackberg(绿线,1952.10.26.启用)
  斯德哥尔摩刚开始建设绿线时,邀请了瑞典著名建筑师Peter Celsing(1920~1974)参加首批地铁站的设计工作。1950年代,Peter Celsing在斯德哥尔摩交通部的建筑事务所工作,设计了Gubb & auml;ngen & aring,keshov、Islandstorget、 Blackeberg等地铁站。这些站主要特点是运用了当时的新结构技术——混凝土薄壳结构,站厅以轻巧的造型、开敞的空间和大面积的玻璃窗给乘客带来了现代建筑新的美学体验。Peter Celsing在设计Blackeberg站时,巧妙利用站台与入口层的高差,把站厅标高设在两者中间,使乘客很自然地过渡到站台标高,并通过地面入口梯段下设置的玻璃窗,使站厅与入口、站厅与站台保持视觉联系。该薄壳结构地面站并不追求夸张的尺度,站厅空间高度合理,外观也足够醒目,成为一个时代的地铁标志建筑。

        绿线-H_ouml;torget站厅(光电雕塑)

        绿线-Skarpn & auml;ck站厅(石凳阵列)

       蓝线-Vastra skogen站厅雕塑

        蓝线-Fridhemsplan站厅壁画

  瑞典另一位著名建筑师Sigurd Lewerentz(1885~1975)也参与了地铁站建设。他在1940年买下一个工厂成立Idesta 制造公司,自己设计生产建筑门窗等产品,当时很多站台上的雨棚和设施都来自他的公司。

  地铁站2-& ouml;stermalmstorg(红线, 1965.05.16.启用)
  1965年启用的 & ouml;stermalmstorg地下站厅,以纯净的空间、独特的壁画风格而给乘客留下很深印象。该站位于红线上,略起拱的顶棚是光洁的白色,墙体是粗糙白色水泥掺有少许黑石子,地面是黑色水磨石,站牌等标志也是不锈钢底板上工整的黑字,整个站厅是黑白灰的色调,令人冷静,也许可以思考一些关于人类社会的重要问题。

  “环境、和平、女权”正是该站厅艺术作品的主题。作品是瑞典著名的社会主义者、女权主义者和以现代风格为特点的图形艺术家Siri Derkert(1888~1973)创作的。其中有以环保先锋Rachel Carson(1907~1964) 和她1962年写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为题材的关注环境问题的壁画,也有以多种语言的文字来反映“和平”主题的壁画。这些手绘白描的壁画风格独特,令人回味。无论白底黑图或黑底白图,壁画都是黑白灰色调,与整个站厅建筑空间融为一体。

       红线-Tekniska h_ouml;gskolan站厅(现代装置艺术)

  该站站台距地面较深,为保证安全,上行的自动扶梯分为两段,设计在两段扶梯的交接处放大,形成一个过厅。过厅做成圆形,其顶棚是略起拱的穹隆,每当经过此处的乘客说话或歌唱,就会产生声反射增强现象,声音变得浑厚动听,为单调的旅程增添些许趣味。
  
  地铁站3-Kungstr & auml;dg & aring;rden(蓝线, 1977.10.30.启用)
  除了Kista站外几乎所有蓝线站台都建在地下20~30 m深处,也许开采难度提醒了人们岩石洞来之不易,在建设初期设计人员就决定保留岩石洞的空间特点。现蓝线东端起点Kungstr & auml;dg & aring;rden站以其历史文化特色和丰富的建筑空间序列处理而闻名,该站是瑞典著名建筑师Sivert Lindblom和艺术家Ulrik Samuelson精心合作的成果。

  由于该站位于市中心,站台两端合适的地面出口离地下站厅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都比较大,如何既保证方便快捷,又让乘客不觉得距离太长单调乏味?设计师把垂直路段分为两段,每段空间都有转折处理,转折处形成两段大约50m长的特别处理的空间,一段以五彩的招贴墙、洞顶壁画和螺旋柱为特色,另一段以精心设计的地下庭院为视觉焦点。

  Kungstr & auml;dg & aring;rden站周围有皇家花园、皇家歌剧院等很多名胜古迹,历史文化的表达是设计的重要目标。地下站厅通过雕塑、浮雕、铁艺等多种手段来传达历史信息。在地下庭院的设计中,通过古典人物雕塑、潺潺的叠泉流水、茂盛的植物和建筑的断垣残壁,使人们回溯历史,想像附近被烧毁的Makal & ouml;s 宫殿的昔日辉煌。

        蓝线-T-centralen站的壁画(海底世界)

        蓝线-Rissne站厅(壁画主题为地球演化史)

        蓝线-Stadion站厅(天蓝色)

       蓝线-Rinkeby站厅(橘红色)

        蓝线-Hallonbergen站厅(五彩的儿童绘画装饰两个站厅的连通处)

  地铁站4-N & auml;ckrosen(蓝线, 1975.8.31.启用)
  绝大部分蓝线地下站厅的空间形式是类似的,但通过不同设计师和艺术家的处理,不同的站厅各有特色。艺术家Lizzie Olsson-Arle以“莲池”和“电影城”为主题,抓住洞穴空间的表面设计和场地文脉特征这两点进行设计,使N & auml;ckrosen站令乘客过目不忘,即使在飞驶的地铁车厢中。

  由于N & auml;ckrosen地区有电影城之称,站厅布置了很多与电影相关的装饰。如站台墙上有电影剧照、道具、服装等展示窗,地面有著名影人、作家、诗人等的作品片断、签名和留言。

  N & auml;ckrosen地下站厅的墙面和顶面在原有岩石洞的基础上,装饰了很多大小不等的卵形石块,形成非常特别的肌理和光影效果,在沟通上下行站台的过厅顶上,以“莲池”为主题的洞顶壁画很醒目,在地下几十米深的石洞顶上看到一片充满绿叶和洁白睡莲的池塘如在梦中。

  地铁站5-Solna centrum(蓝线, 1975.8.31.启用)
  正如站名(太阳中心)所暗示的,置身Solna centrum的地下站厅中,敏感的乘客会立刻兴奋,并感觉到温暖。整个站厅的墙和顶是一幅巨大无比的画布,上面描绘了瑞典1970年代乡间典型的日落景观。壁画的主题是关注自然和环境污染。象征日落的红色几乎布满了整个站厅,近地处为连绵不断的绿色山丘和森林,林间也描绘了一些人类聚落景观。在乘客流线的重要视觉焦点处,布置了一些嵌入岩石的灯箱,展示珍贵的野生动物标本和不同类型的建筑模型。

  地铁站6-T-centralen(蓝线, 1975.8.31.启用)
  T-centralen(市中心站)是最繁忙的地铁枢纽,平时每天大约有22万乘客进出。市中心站有三层地下站台,分别位于地下8.5 m2、14 m和26~32 m的标高。从最深的蓝线站台换乘到红线、绿线站台的路线被划分为两段垂直的自动扶梯和一段水平的自动步道。艺术家Per Olof Ultvedt和Carl Fredrik Reutersw & auml;rd以海底世界、建设者、公共运输公司标志为主题,分别装饰了其中蓝线站厅、过厅和水平自动步道这三处重点。

  蓝线站厅的墙和顶几乎都是蓝色,在交通节点处绘有海底意象的壁画,如藤蔓般的植物图案从过厅周边向上生长,不同过厅的壁画图案几乎相同,有一些细部的微差,如:叶片有的硬朗有的柔美,枝条有的单根有的重叠。过厅的壁画是一首建设者之歌,白色的底子上有拿图纸的、安装灯具的、用电钻打孔的等一组组建设者的蓝色剪影。在水平自动步道上行和下行的右侧都有百米长50 cm高的抽象图案作品,深蓝的底子上,跳动着纯色块,图案的节奏和变化丰富。

  蓝线站厅、过厅和水平自动步道的整体装饰选用蓝白主色调,不仅仅是为了突出“蓝线”,也是为了使匆忙赶路的人们放慢脚步,缓解紧张心情释放压力。

3 斯德哥尔摩地铁站的设计特点    
  从以上实例可以感受到斯德哥尔摩地铁除了拥有便捷的功能、先进的技术这些优秀地铁系统的共同点之外,在空间塑造、材料选用、色彩设计和艺术品设计方面还有自己的特色。

  在空间塑造方面,首先设计师根据不同地点、不同地层材料的工程特点进行设计,不强求规整的几何形,蓝线岩石洞是最典型的代表;其次,站厅空间尺度宜人,不追求夸张极端的规模;空间形式简洁明了,不追求炫目复杂的空间效果,在多线并列的站厅,通过墙洞沟通不同站台视线,用很简单的手法达到了增加空间层次的效果。

  在建筑材料方面,选择材料种类时除考虑经济、美观、实用原则外,对自然材料和可循环利用的材料的偏好是重要特点。材料主要选用了混凝土、水磨石、石材、木材、钢材、面砖等,不追求豪华亮丽的材料和加工工艺。其中站厅地面主要是水磨石,经过几十年的使用仍然很好。

  在色彩方面,基本色调简洁明快,站厅主体空间界面的配色非常丰富多彩。Solna centrum和Rinkeby站高饱和的红和橘红温暖热烈,市中心站蓝线站厅和Stadion站厅的湖兰和天蓝宁静透明,Hallonbergen站白底五彩纯净浪漫,?stermalmstorg站黑白灰色系冷静平和,各不相同的色彩效果突出了站厅的个性,也使乘客有更多不同的体验。很难想像乘客会下错站,即使他不认识站名。

  艺术品是斯德哥尔摩地铁最值得骄傲的亮点之一。100个地铁站中有90个设置了艺术品。艺术品种类繁多,从Kristineberg站的青铜印度豹到 & ouml;stermalmstorg站的壁画,从Tekniska h & ouml;gskolan(皇家工学院站)的正12边形的玻璃体到H_ouml;torget站的光电雕塑,从Kungstr & auml;dg & aring;rden站生机勃勃的喷泉花园到Odenplan的现代装置,从传统到现在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应有尽有;艺术品的主题范围广泛,从关注环境保护、世界和平、女权运动等宏大主题到日常生活的风景小品,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艺术品风格多种多样,从古典细腻的人物雕塑到现代奔放的波谱艺术,从稚气的儿童画到严谨冷酷的石凳阵列,无一不体现出艺术家饱满的创造力。至今为止,约有140位艺术家的作品已作为站厅的永久陈列品,斯德哥尔摩市公共运输公司每年还投资1千万瑞典克朗来不断扩充艺术品和安全维护。

  总体来说,斯德哥尔摩地铁站北欧风格特征鲜明,在形式美学方面,崇尚简洁、硬朗、纯净、冷艳、朴实的视觉感受;在内涵和意义方面,崇尚自然,关注历史和文化,并不强调宏大叙事,擅长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乐趣和意义,促人深思。
       
4 启示
  从斯德哥尔摩市的地铁建设中,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念 

  从地铁被尊为城市骄傲的象征,到被看成纯粹的交通工具,再回归到日常生活,地铁的价值观念随之从关注结果转移到关注过程,这是应该大力倡导的。真正关注生活的过程意味着不仅保证地铁安全、快速、舒适,还意味着让乘客在出行过程中能有更丰富的体验,能有机会感悟历史和文化,意味着给不同群体带来心理舒适和愉快。

  在地铁建设史上,前100年世界上有28个城市建成地铁,而后44年拥有地铁的城市增加了134个。我国近几十年也有不少城市拥有或正在建设地铁,地铁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了我们的建设指导思想和设计追求。在我国的地铁建设设计中,有两种认识是片面的,应该摒弃。一是过分看重地铁的城市形象作用,浪费大量投资在装饰工程和艺术品项目上;二是只把地铁看成运输工具,忽略了人的心理需要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工程技术至上的倾向。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瑞典人热爱大自然,和自然的亲密接触使他们很早就意识到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20世纪70年代以来,瑞典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积极参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性组织的环境保护工作,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环境和发展大会就是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斯德哥尔摩地铁系统的建设也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冲击。这一原则具体体现为(1)材料方面,采用可再生循环利用的材料,减少珍稀材料和对环境造成冲击的材料的运用,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艺减少日常维护保养费用;(2)设计方面,通过简洁实用的设计,减少工程量,节约投资;(3)技术方面,采用节能照明技术和网络管理技术,减少能耗和管理费用,提高地铁运营效率;(4)不盲目求新,珍惜历史,珍惜资源,如公共运输系统的设计整合利用了原有线路,尽管已有最新技术的Vagn 2000列车,车况良好的老式列车仍在运营,历史在延续在发展。

  运用系统整合的方法
  乘客群体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决定了地铁系统的设计必然是多目标的,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精细也表明设计目标的完成需要多方合作。只有工程师设计的地铁也许运货良好,但在当今时代是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斯德哥尔摩关心地铁建设的艺术家们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

  1955年,在艺术家Siri Derkert和 Vera Nilssion的努力下,有两个议案被提交给斯德哥尔摩市议会,其中一个写道“尽管把每一个地铁站都变成童话似的城堡可能没必要,但艺术家、雕刻家、陶艺家和手工艺人们应该与建筑师、工程师合作,应该有机会去创造优美的空间和有感染力的站厅环境,也应把主要地铁站中的一个塑造成由颜色和韵律激荡的地下大教堂。” 没有艺术,生活是乏味的。懂得生活的斯德哥尔摩人热烈相应,市议会所有的党派都赞成这个议案,并同意为设置艺术品增加投资。1956年3月28日发布市中心站(绿线)艺术设计的竞赛通告,邀请了艺术家Sven X:et Erixson 和 Bror Marklund担任评委。虽然经费很少,但项目很成功。艺术家加入地铁建设团队的做法从此开始被坚持下来。

  斯德哥尔摩地铁如今成为世界上最便捷最有特色的地铁系统之一,这离不开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和艺术家的倾力合作。在我国城市地铁工作中,只要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运用系统整合的方法,积极促进各方合作,地铁之旅一定会成为我们生活中难忘的愉快体验。

  (本文写作得到了瑞典皇家工学院Ronald Wennersten教授的帮助,特此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1.Bj & ouml;rn Alfredsson, Roland Berndt, Hans Harlen. Stockholm Under 50 & aring;r-100stationer. Brombergs, 2000. 
  2.Olof Hultin,Bengt O H Johansson,Johan M & aring;rtelius,Rasmus W & aelig;rn. The complete guide to architecture in Stockholm. Arkitektur F & ouml;rlag AB,1998.
  3. Art in the stockholm metro(斯德哥尔摩公共运输公司资料)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