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教育空间 来源: idc室内设计 时间: 2011/7/11 16:37:00
设计 Pei Cobb Freed and Partners〔美〕
撰文 李苏萍
工程名称:巴特勒学院
坐落地点:普林斯顿大学新泽西州,美国
建筑设计:Pei Cobb Freed and Partners
执行合伙人及主要设计:Henry N. Cobb
合作设计合伙人:Michael W. Bischoff
基地面积:12900 m22
建筑面积:约10405 m2
完成时间:2009.09
功 能:288个床位学生宿舍及公共设施,
包括咖啡室、学习室、讨论室等
摄 影:Willliam Taylor(照片版权:Tayllorphoto.com)
看过电影《哈利波特》的人会对影片中神奇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印象深刻。在每年开学伊始,新入学的学生们都要由那顶分院帽分配到四个学院中。在各个学院中不同年级的学生住在一起,有自己的院长、徽章、球队,及供学生们休息、娱乐、切磋魔法的公共活动空间(Common Room)。这其实就是基于西方高校体制中的住宿学院(Residential Rollege)模式——在大的学校范畴内营建中小规模、学科交叉、更具认同感的学生社区。传统住宿学院模式最早于11世纪出现在伊斯兰世界,于12世纪传入法国而被欧化。13世纪,在英国由牛津大学发扬光大,造成广泛影响;并于17世纪在哈佛大学建校时进入美国。之后,住宿学院模式在美国几经兴衰,褒贬不一。但其将教学与居住结合、对学生的思维与心灵进行全方面培养的宗旨则一脉相承。如其倡导者之一,普林斯顿校长威尔逊(Woodrow Wilson)所说,大学“不是一个年轻人寻找职业的地方,而是寻找到他自己的地方”。
鸟瞰巴特勒学院
巴特勒学院入口,右侧为新的宿舍建筑
一层平面图
波形墙面产生动感与场所感
2009年秋季,普林斯顿大学的四年制住宿学院巴特勒学院(Butler College)的扩建工程结束并向学生开放。自此该校住宿学院从两年制向四年加两年制的转型也正式完成,威尔逊校长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每个四年制学院能容纳400名一、二年级学生、100名三、四年级学生及10名研究生或博士生;而每所二年制学院能容纳475名一、二年级生及10名研究生或博士生。
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内总建筑师麦考伊(Ron McCoy,University Architect)认为,该校住宿学院的特点之一是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传统住宿学院中学生一般都在本学院的大餐厅(Dining Hall)用餐,其他公共空间,如学习室、讨论室、图书馆等等,也都只面向院内学生开放,以此来强化学院内的团体意识和认同感。但另一方面,也使得住宿学院比较内向型。在普林斯顿,学生可以选择住在哪里,也可以选择到其他学院的餐厅或者“饮食俱乐部”(EatingClub,一种为学生提供社交场所的俱乐部)就餐。此做法使各学院学生间的互动机会增多,同时也促进了学院之间,特别是学院及“饮食俱乐部”之间的竞争,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而这一特色的形成却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早在1906年,威尔逊校长就提出了创建住宿学院制的“QuadPlan”,不过这一计划由于受到当时一些校内人士以及校友的抵制而未能实现。时隔72年后,成立住宿学院系统的建议被重提。如同前次一样,高年级生不愿意放弃他们的“饮食俱乐部”。最终大学委员会决定将采取两年制住宿学院,只提供给一、二年级学生。正是在这次变革中巴特勒学院(Butler College)于1983 年正式启用。2000年,学校决定扩充住宿学院,经过一系列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于2007年秋季开始启动新的住宿学院系统。3座四年制学院将分别与3座两年制学院配对。三、四年级学生可以选择继续住在住宿学院,或者搬到高年级生宿舍。但即使已经离开学院,他们仍可回学院就餐,以及向学院的老师寻求学业方面的帮助。在此背景下,巴特勒学院建于二战后的5栋宿舍被拆除,由Pei Cobb Freed and Partners设计的新宿舍楼将建于不同年代的宿舍、餐厅联系在一起,完成其向四年制住宿学院的转型。
在普林斯顿老校园中,由学院哥特风格(Collegiate Gothic)的老宿舍楼改建的住宿学院很受学生喜爱,而相比之下二战后建造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住宿学院就不那么受欢迎了。因此,在新巴特勒学院之前兴建的惠特曼学院(Whitman College)采用的是全然复古的仿学院哥特风格。然而如同Pei Cobb Freed and Partners事务所合伙人、新巴特勒学院的主要设计师考伯(Henry Cobb)所说:“我不认为将一座当代建筑建成学院哥特风格是适宜的——这一风格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功能用项的要求,而且依赖于现在已经不复存在的工匠手艺,这不是正确的解决方式。在巴特勒学院的设计中我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就是证明你可以拥有人们通常与学院哥特风格联系在一起的那些特质,而不去复制学院哥特风格。这些特质是什么呢?首先是空间特质,建筑物围合院落;其次是比例特质,建筑物不是很高,且高低错落;第三,是多变与事件性(eventfulness)。学院哥特风格充满偶然性,而非系统性。我想要证明你可以在一座当代建筑中仍然保持这种偶然性。巴特勒学院表明不去模仿过去的风格样式,你也可以拥有一座有趣、吸引人且具有亲切感的建筑物。”
下沉广场为位于地下层的公共空间带来阳光与绿色,亦成为学院的“室外客厅”
通往下沉广场的楼梯
红砖与条形石灰石形成统一而又变化的外墙饰面
地下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屋顶平面图
新巴特勒学院的两个分别朝西和朝南的U形体量形成三处各有特色的室外空间,成为普林斯顿校园中尺度怡人的人行步道及院落空间肌理的延伸。西侧庭院朝向连接至老校区中心的Elm Drive和一街之隔的惠特曼学院,展现了学院对外的一种开放姿态。从这里通过两个过街楼将人们引入到位于两个U形体量之间的步行通道Lourie-Love Walk。这条南北向步道连接着巴特勒学院南北两侧的现存建筑物,同时以北侧建筑物Wilcox Hall的中轴为轴线,使新学院在其两侧形成均衡但不完全对称的布局,充分显示对已有校园肌理的尊重。位于东侧的下沉式广场(MemorialCourtyard)则安静私密。几段弧形挡土墙层层下叠,形成室外剧场似的空间形态。挡土墙之间是铺设绿草的步行坡道。这是一个既可静坐沉思,亦可组织大型学院活动的室外庭院。其西侧的学习室设有出入口直接与之相连,使其成为室内学习空间的延伸。
在建筑的尺度上,每个U形体量均为二层和三层体量的结合,错落布置,与景观设计共同营造相应的室外空间。新巴特勒学院提供了包括晚间咖啡厅、学习室、教室、计算机房等多个公共空间。这些设施不仅面向巴特勒学院,全普林斯顿师生均可使用。这一开放性也是区别于传统住宿学院的一个重要特点。为了使这些公共空间彼此连接并方便通行,同时又保持两至三层的建筑体量,建筑师将其置于地下层。东侧的下沉广场及在中央步道上的两处下沉花园,使得位于地下的大部分公共空间均有大量的自然采光,且可直接到达室外。
考伯认为事件性(eventfulness)——多变的,充满偶然性和场所感的特质——是学院哥特风格区别与现代主义建筑的地方,后者更趋向于系统性——统一但缺乏变化。“在学生宿舍的设计中,多样性和事件性对于室内和室外都非常重要,从而使学生感觉到作为个体被尊重,而非被当做毫无个性区别的大众。无论你在哪里,都应该能够定位自己‘在建筑中的位置’,并且觉得自己是某个物理性和社会性结构的一部分,而这一结构则充满了多变与事件。统一中的变化是目标。”以不同深浅的红砖为主要外墙饰面材料,并以与砖同样厚度的细长条状石灰岩加以点缀,建筑的尺度宜人而活泼。立面的设计与内部空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能够提高学院对高年级生的吸引力,为他们准备的宿舍套间的卧室要比低年级生的面积大一些。同时学校要求这些高年级生宿舍要分布在整个学院里,而非集中在某一个区域,从而增加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建筑师将此要求看作是一个产生“事件性”的机会。这些套间在平面上呈曲线形突出,从而加大房间面积。这在建筑体量的不同部位产生波形外墙,并投射阴影,从而形成类似传统学院哥特风格的偶然性及不可预期的立面效果。尽管在材料和细部设计上有着高度的统一,各个楼栋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并不单调。
两层高的餐厅空间
非常受学生欢迎的咖啡室
连接地下一层东西两侧的画廊
休息室,窗外是下沉广场
在21世纪的高校教育中,教学范式的转变、多学科结构的改革、科技的翻新、师生的多样化以及环境意识的主流化正在重新定义“教”与“学”的关系——从权威式的说教模式(authority-based lecture model)转向以探索为基础的学习方式(discovery-based learning)。当代网络与通信技术将学生从以往集中的教学设施中释放出来,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扩展到学生的全天候生活中。在此背景下,居学一体的住宿学院模式在美国及其他很多国家的高校中正悄然复兴。在亚洲,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巴基斯坦等国都对此模式都进行了尝试。而在中
国,香港中文大学自20世纪40年代起即先后设有被称之为书院的4所住宿学院,并于2006年决定增设5所新书院,以期容纳扩招后的所有本科学生。近期澳门大学在横琴新校园规划中,更是把住宿学院作为新校区的一大特色,计划中的10所书院将“促进师生之间的交往以及跨学科的交流……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元文化的生活环境”。普林斯顿新巴特勒学院显示了住宿学院模式在适应新的时代需求下在功能用项以及建筑设计等方面的演变和可能性,并且与学校自身的教学规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在线时代”的住宿学院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