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美术院校的“非主流”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s Archiver

类别:教育空间 来源: idc 室内装修设计 时间: 2011/9/30 9:15:00




设计┃矶崎新工作室 〔日〕
撰文┃苏丹

工程名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坐落地点:北京望京
竣工时间:2008.07
占地面积:13 000 m2
建筑面积:3600 m2
摄  影:傅兴

  美术馆向来被人认为是艺术的殿堂,一所“皇家”美术学院的美术馆应被视为艺术圣城之中的殿堂,是各地艺术学子朝圣的地方。散发着新生活力的新艺术作品和古老艺术品的木乃伊盛敛于此,周而复始地轮换展出,向热爱艺术的人传播着艺术的福音,推演着艺术发展的历程。络绎不绝而来的人群驻足于高大寂静的展示厅堂之中,和陈列着的图腾、偶像相对。将自我融入画面,又将艺术品的灵魂请出浸没于个人的情感之中,以期获得一种超越现实的启示。大大小小的展览开幕式上的花团锦簇、缎带贺幅,以及嘉宾们彬彬有礼有节制的微笑,观众们观摩作品时好奇、冲动、敬意的流露,这是每日里不断发生在全世界数以万计美术馆中的情景。对学院派美术馆的想像亦难脱于此,在多数人的臆念之中,学院派美术馆还理应有着中正的厅堂,宽厚的木质大门,以及有序而列的展示空间。

  和传统综合大学完全不同的是,综合性大学的核心是校园内的图书馆,因为图书馆乃是知识的巢穴;而美术馆则是美术学院的空间和精神的双重灵魂。美术馆如同古希腊时期的广场,广场是古希腊雄辩家的舞台,美术馆的空间是艺术家以物质的形式呐喊表达的场所。在艺术教育越来越追求体系化的可悲岁月中,美术院校中唯有美术馆依然保留着自由、平等的精神,也唯有美术馆保持着思想不断变革,百家争鸣和而不同的艺术状态,美术馆是美术院校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当代中国艺术院校在比拼新校园规划、规模的同时,亦在不惜代价来比拼美术馆的品质。例如在京的两所有代表性的美术学院分别在此领域投下巨大的“赌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聘请瑞士建筑师马里奥·博塔设计其未来的美术博物馆,而日本著名建筑师矶崎(ISOZAKI Arata)新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的美术馆已捷足先登,历经五年的设计和建筑时间于近期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

  中央美术学院望京新区的规划布局中规中矩,沉稳有余而锐气不足,其位于西门的西北角在前几年的一段时间中却一直虚位以待,这块用地是留给一个面向社会开放的美术馆建设的。这给许多好事之人留下一个悬念,大家期望在这个位置能出现一个和现实保持一定距离的好建筑。

        从北侧鸟瞰建筑

        板岩覆盖的曲面墙

        入口部分,曲面墙的缝隙中漂浮着矩形展示厅

        西侧曲面墙

  建筑师矶崎新果然不负众望,为全国、全北京和全望京人民(望京地区是北京最大的居住区,并非传统美术博物馆的习惯性建造区域)奉献了一个另类造型但又不能立马完全“消化”的美术馆。作为一个70多岁的老人还有心境在一个建造条件不佳(主要指中国建造技术条件和行政审批条件)的地方尝试这样一个造型怪异,施工难度极大的建筑是一件令人钦佩的事情。该建筑在比较局促的环境中同时也是一个传统风格压迫感强烈的空间场所中,以一种非常的手段横空出世令人猝不及防,但的确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生理感受,视觉轻松了,心境豁朗了。然而出于专业习惯,我们尚不能仅向满足于这表面的解放,总想从里到外,从宏观格局到微观处理的细节中寻找到一种心安理得的借口,并利用媒介将“借口”放大为真理。

        模型

        结构3D模型

        外墙节点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从表面看去中央美院美术馆的建筑除了在色彩方面和环境寻找到一点关联以外,它和其他校园建筑以及马路对面的民居建筑几乎没有任何对话。三面L形双曲墙面沿着一个方向由内向外扩张形成建筑的实体结构,建筑的外观看上去是一个巨大的扭曲着的有如史前动物一般的古怪形态。建筑一反传统建筑墙面和屋顶截然分开的处理,而是利用一个浑然一体的富有肌理和表皮功能的界面来涵盖建筑的整体形象。它翻卷扭曲,具有强烈的动势。三个双曲界面之间形成三个缺口,由封闭的楼梯间形成的三个缺口分别解决了建筑入口、货流入口、员工入口三项功能,表面贴着坚硬石材棱角分明的几何形建筑体块从透明的玻璃中有力地冲撞而出,和曲面形成的浑圆厚实的阴性相对比,简单直白地陈述着激情飞扬的建筑“色语”。建筑表皮的处理独具匠心,它的设计应用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一些画双曲面的特殊软件来辅助完成。在双曲面细部处理上也有其特殊之处,矶崎新用灰绿色的石材像古代武士的铠甲一样挂满建筑全身,曲面上的采光洞如同用锋利无比的刀刃在双曲的铠甲上切出一个个几何形的洞口,同时亦把石材的工艺暴露于外,像是武术高手故意卖弄的一个破绽,向观者展示了一下其无穷的功力。这特殊表皮处理占据了绝大部分建筑的外观,形成一个既单纯又连续,变化无穷的建筑外部形态,坚硬的石材以及构造上有力的支撑和贴挂方式使这个气度非凡的建筑和环境保持着必要的距离,甚至说是一种对抗态度的建筑酷语表达。

  另一方面,扭曲的界面又在内部创造出一系列变化和冲突,传统几何学的明确性和分形几何学的模糊性在此对抗,直线统率产生的效率至上性和曲线表达的任意性、洒脱性也在此对抗。种种对抗挑弄起室内空间此起彼伏的变化高潮。对抗双方的相互作用在空间中引起的视觉纠纷产生了巨大的能量,然后这种能量又以一种当代的方式在空间中传递,它旋转、升腾、汹涌、激荡,全然看不到现代主义建筑矜持、稳重的影子。由于曲面的连续性特征,传统室内空间中的三个界面被压缩成为两个,这个简化击中了传统审美的要害,解构了传统审美的条理,人在一种失重无助的状态之下得到解脱。室内材料以白色涂料为主,地面也使用白色并在墙面相接处故意断开又微卷起,呼应着双曲面的变化。在赫尔辛基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建筑师斯蒂文·霍尔也应用了曲面和白色,并且也和矶崎新一样试图利用长长的坡道把人送向云的深处。

  整个美术馆共有4个展厅,另外巨大的中厅也可以用以陈列雕塑一类艺术展览,那里出现了一定数量的直线型平整的墙面和玻璃展柜。多数空间并不安分,积极参与到展示内容本身之中来了。每一个独立的展示空间形式都具有独特性,伸展变化的双曲形界面打破了人习惯性的方位要求,明确的界面转折也不见了,艺术品和参观者如同置身于一个巨大生物有机体的内部腹腔之中,空间界面柔软且富于弹性,和艺术品的关系不再是相互静止的对立状态,而是主动性地向艺术敞开胸怀去包容和接纳它们。当然这种空间类型相应的对艺术品的形式也会提出一些要求,空间本身的多维属性似乎更容易接纳三维的艺术形式,比如雕塑和装置艺术,甚至行为艺术和多媒体艺术。当艺术品不存在时,空间的特质和它们之间的丰富组合就会悄悄替代艺术品而接管了参观者的视线,人们会意识到在美术馆中行走本身会产生复杂性的体验,光线的变化,曲面和视线的互动,穿越空间时产生的悬念和惊奇等。

        3楼计划展示厅,由纵向的缝隙窗和上层的天窗照射进来的自然光

        3楼展示厅 由平缓的曲面墙和矩形体量构成

        展示厅之间连接的斜面,投射进来的自然光指引着参观者

        展示厅之间连接的斜面,投射进来的自然光指引着参观者

        展示厅之间连接的斜面,投射进来的自然光指引着参观者

        剖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盛行以来,在艺术博览建筑之中,建筑和艺术究竟应当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始终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因为在传统的观念中认为建筑毕竟是载体而非艺术的主体,它的性质改变或概念偷换会影响人对艺术品的专注,从而颠覆美术博物馆的本质。因而复合性的空间在美术馆中的尝试在建筑界引起欢呼和尖叫的同时总会招致另一些群体的批评和质疑。在弗兰克·劳埃德·莱特所设计的古根海姆美术博物馆中,人们体验一种前所未有的观赏方式的同时也在抱怨艺术品受到忽视,因为在那旋转而下的坡道侧壁上,艺术品像是空间的点缀,而不是出于一种被仔细观察耐心品味的状态。贝聿铭所设计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之中也有这些问题。但随着来自艺术本身的变化,这种批评声逐渐稀少冷落了下来,这正应验了中国的那句老话“堡垒总是从内部攻破”。在古典艺术至现代艺术并发展至如火如荼的当代艺术的过程中,人们已经习惯了离经叛道的艺术主张和形式,艺术似乎比过去任何一个时候都衰老的更快,更替的更为频繁,“一代英雄”尚未倒下,新生的一代猛兽已摩拳擦掌了。过去的偶像转眼成为今天的恶棍,自以为永恒的很快就被颠覆。就连艺术本身也不甘心于历史的定位,开始试图局部地替代哲学,想解决人类所遭遇的思想困境。当代的艺术的确处于一个人类艺术史上最为混乱的时期,也处于一个最为开放的时期,这种姿态反映在对待载体的态度上就是极大程度地由宽容向纵容转变,就像人的思想和人的着装之间微妙的关系一般。

  中央美术学院选择这样一个美术馆也反映出其观念和立场的变化,作为一所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艺术院校,在纯艺术领域,中央美术学院历史上人才辈出,牢牢地把握着中国主流艺术的走势和方向,也牢牢地把控着艺术学术话语的霸权。沿着思维的惯性,我以为该校会选择一个主流形态的建筑作为殿堂来延续他们的神话,这种形态往往是那种试图表达神性的建筑。在这种选择中由于对于永恒的理解往往是比较简单化的,于是绝大多数已被实践证实了的形式就粉墨登场了。尽管矶崎新的作品和他其他的个别作品以及个别建筑师的个别作品存在某种相似性,然而对于中国而言这个美术馆的形象绝对够得上“新锐”,同时我也看到这个美术馆的空间几乎完全是为当代多样的艺术形式打造的。它传达出中央美术学院对待自我以及对待未来的一种态度,他们并没有故步自封于主流的地位,而是敢于将历史的荣誉像包袱一样抛去,然后赤裸裸地直面现实,这样的态度实乃真正的艺术状态。几年之前矶崎新在涉及深圳双年展时曾经推出他的“第零次”概念,他曾说:“没必要为第一次而过分紧张,不如把它当成‘第零次’。每个城市办双年展都是从零开始的……用从零开始的心态来对待,效果会更好。”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他对进步、发展有着自己独立的见解,而这样的观点似乎也就是一所优秀的美术学院应用的永恒立场。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