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居住空间 来源: idc 室内中国 时间: 2011/11/17 10:30:00
撰文 / 马晓 张馨
工程名称:北京公馆样板间
坐落地点:北京朝阳区
面 积:1000 m2
设计时间:2006.01
竣工时间:2006.11
设计公司:Graft
摄 影:曹永
这是一间面积近千平方米的居所,这里的一切似乎都在旋转、起伏,但身居其中的人却没有丝毫的眩晕感。那些曲折、滑动的墙体反而让人忽略了巨大的面积,增加了空间的趣味,亲切了居住的尺度。在社交生活需要的时候,墙体、家具恰到好处的移动和转化又加强了空间恢弘的气势。
如此规模的公寓,无论在北京还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可堪称“恢弘”了。对设计师来说更像一剂兴奋剂,激起了“战斗”的欲望。在这样一个硕大的空间中,设计师确定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来展开,如何设定和引导居者的生活状态,从而让人身处其中自由舒适又不会感到尺度的空旷与疏远等一系列问题,引发了我们极大的兴趣。于是一见到来自洛杉矶Graft设计公司的设计师Gregor Hoheisel时,我的问题便直奔设计主题。Gregor指着公寓中螺旋状的楼梯微笑道:“旋转是主题,因为楼梯是公寓中的既定元素,所以设计的焦点就是这部旋转的中央楼梯。”
旋转楼梯构成空间的焦点
从吧台看客厅,空间中的转折丰富
让墙、柱等结构体与家具结合成一体,是Graft的标志性设计之一
从二层看旋转楼梯
整个居所中楼梯位于正中央,雕塑般的体量充满了张力,当我们徜徉在居室里,音乐般起伏的旋律便开始流淌在空间之中。而楼梯确定了整个公馆动感的主旋律。于是设计师从中央楼梯的扭曲造型出发,其间连续延伸的线条继续旋转,融入天花、形成围合卧室的体块,或是转化为墙体,再由墙体变形为台面、家具……设计创造了一个开放式的空间,但这个开放空间不再像以往那样大而无当,因为旋转的线条富有韵律感,其间晶莹的灯球恰似跃动的音符,就是这样的线条、曲面所创造的空间,时而平滑流畅、时而抑扬顿挫,改变了超大的尺度,让各功能分区在这一空间中通过潜在的律动联系在一起,幻化成完美的乐章。在首层几百平方米空间里,天花的曲折扭转更让整个空间浑然一体。
要知道,本案的设计公司曾于2004年在柏林以著名的Hotel Q酒店设计一炮而红。Hotel Q像飞毯一样的翻转造型几乎成了Graft的标志,在Hotel Q那10 m2的客房中,Graft在曲折翻转中集成了家具与卫浴的设计,将折线处理空间的手法发挥到了新高度,那便是极小空间的旋转。
而这次极大空间中的双向曲线技术引发了设计的升级。与Hotel Q一样,大空间中依然采用开放式的平面布局,而没有采用各功能区之间的传统分隔。曲线有助于创造穿越整个空间的连续流动的感觉,那种平滑的感受自觉开启了人们对于对音乐节奏的记忆。不过,Hotel Q的曲线受油布和夹板等选料的限制,仅限于单向的曲线。而在本次设计中,局部则采用了双向曲线,即将表面同时进行双向的弯曲。设计师尝试了干墙/灰泥工艺的双曲面效果,同时真正探索了将天花作为各雕塑物间连接元素的重要性。
此次尝试的新工艺,提供了双向翻转的可能
会呼吸的门与窗
空间中的空间,削弱了面积导致的疏远感。为首层的两间卧室围合在一个雕塑感很强的体块之中。宽达4 m的房门,或称之为活动墙,可将这些房间朝外开放。当卧室无人的时候,活动墙便将房间封闭起来,沿外立面开辟了从家庭办公室到起居室的悠长视野,强调了这套公寓所具备的恢弘尺度,其上的窗线如律动着的五线谱,使卧室里自然光的变化富有节奏,不同的开启方式,便会产生迥异的光影趣味。
因为这套公寓是业主方的一个假想命题,因此设计师在设计这套公寓时,假设住在这里的是一对夫妻,偶尔会有其他家人或朋友在这里过夜或小住。基于这样的设想,设计的平面布局具有类似loft的开放氛围,而没有在起居区 、卧室、浴室、家庭办公等功能之间设置传统的分隔。所有功能分区都以开放的态势联系在一起,同时也保留了必要时用拉门或墙体进行分隔的灵活性。
沿着旋转的墙体,逶迤前行,微风吹过,落在墙上、地板间的光影随之舞动,这就是设计的另一个亮点:集风、声、光效果于一体的滑动屏风。滑动屏风的灵感来自传统的中式木雕屏风,但却是用几百个电脑风扇、或汽车喇叭、或荧光灯管建造而成的。所有这些元件均进行电路连接,并可进行全套操作。这些滑动屏风可沿全玻璃幕墙的外立面移动,实现和中式传统屏风相同的私密效果,同时又可为整个公寓提供良好的通风,并制造自然的背景音响效果。夜间,滑动屏风变为可调控的灯具;阳光下,屏风上传统木刻的隔栅图案形成了光影的趣味变化。通过风、声、光等各中表现形式而提升了居住的品质——这正好体现了设计的本意:历史建筑元素与现代技术设备的“嫁接”应用于当下设计。
作者单位:马 晓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张 馨 《时尚家居》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