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展示空间 来源: idc 装修期刊 时间: 2011/9/23 15:09:00
展陈设计┃许建春 刘刚
撰文┃许建春
工程名称: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
坐落地点:扬州
展区面积:4100 m2
总体造价:1200万
建筑设计:邢同和
参与设计:张博 洪燕 贺英
设计时间:2005.03
摄 影:贾方
雕版印刷技艺被誉为“江苏一宝”、“中国一绝”, 是世界印刷史上的“活化石”,而扬州也素有“雕版印刷之乡”的美誉。中国雕版印刷源于隋唐、勃于宋元、盛于明清,“讲述”这一段历史,静态的程式化陈列手法是难以准确表达的,所以,只有将相关的史料物证逻辑地、有机地组合在主题的框架中,通过“场景”空间的整体营造,形象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博物馆一、二、三层中庭是一个开放式的共享空间,面积有1200 m2,是“扬州博物馆”和“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展厅的入口和观众的交流空间,功能设施和服务设施健全。一层大厅南沿两侧设有服务台和咨询台,有电脑广告指示系统,供观众查阅展览动态和资讯。二、三层设有休息座,供观众等待、休息和交流。博物馆的大厅和中庭,给人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不能像酒店那么华丽,也不能像商场那么热闹,它应有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底蕴。“双博”中庭设计以简洁、庄重为基调,在空间界面上几乎不做任何符号,以材料的肌理和质感,以同系列的色彩色调来表现共享空间的质朴,同时也衬托两个展馆陈列的丰富和变化。为了营造环境氛围,在一层大厅西侧圆形空间里,放大了一个能代表扬州历史的文物器皿(仿木雕),用抽象的语汇来诠释扬州的地域文化,让它成为该大厅的视觉中心。在三层对着楼梯的圈梁界面上,设置一幅反映扬州风情的装饰作品,色彩与环境协调,既占领了空间,又增添了美感,使静谧和庄重的博物馆中庭生动起来,揭示了博物馆的文化主题。
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在该建筑东侧的二、三层。二层为雕版印刷通史陈列,面积约2000 m2 。三层为扬州与雕版印刷专题陈列,面积约1700 m2 。该建筑空间形态比较活泼,平面图形是不规则的,空间有一定的个性,但给陈列布展也带来了一定挑战。展览平面规划力求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弧形界面作科学合理地铺陈,沿中庭一侧不做封闭,以植物、造型物等作虚拟遮挡,形成开合有序、疏密有致、分区有度的空间形式,达到内外照应、人流顺畅、亮点突出、清新开朗的艺术效果。雕版印刷的实物主要是纸本和木雕版,体量小,同质化,从文物保护的观点出发,不宜自然光照明,尤其是雕版实物,只有通过扫墙灯(侧光)照明,才能显示它的版味和雕刻味。从展示内容和效果出发,空间设计上在共享空间的四周,适当的作了些围合,如在E9-E10轴横向做了两块隔墙,在共享空间的楼梯对面,设置了三块主题墙,使共享空间相对独立,同时也减少了展厅里面的自然光漫射,使展厅人工照明相对统一。展厅的空间形态,就是基于以上的规划而逐步建立的,以弧形的建筑界面为依据,根据人流动线,用散点式的布局划分空间,使空间开合有序,分区有度,形成一定的展示结构和动线构成。
展示结构、动线构成了设计的风格基调,也是主题思想的具体展开和落实。结构的均衡、流线的通畅、节奏的起伏、情绪的张弛、空间的疏密、亮点的突出,以及色彩的冷暖、用光的强弱和材质的对比等等,都是构成整体展览效果的因素。
门厅及中庭——参观前的心理准备,相关的文化符号暗示了情绪的酝酿,多媒体索引和展厅分布图解交代了展览的概况。
序厅——是陈列的起点,设计应主题突出,造型震憾,构思新颖,给人以一种启迪和思考。强调“从一到多”的概念,突出表现雕版印刷及技术、文化、传播。该序厅以一个巨大的凸形“雕”字和许多用传统印刷工艺印刷的“印”字组成一级看板,结合两组象征着雕版印刷的历史积淀的木块装置,体现“从一到多”的概念。雕版印刷,传播人类的思想和智慧,雕一次版,可以印刷无数次,一个金属质感的“雕”字,有刀味和刻味,视觉强烈,与平面化的“印”字组合,艺术地表现“少”与“多”的关系。在肃静的氛围里,我们用一盏电脑投影灯,把形形色色的中国文字,像印刷的书页一样洒向地面,慢慢移动来增添时代感。充分彰显出展览的鲜明主题和个性特色,富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第一部分,雕版印刷的起源,主要是铺垫背景知识,信息量相对集中,空间较为围合,流线平缓交叉,重点表现阅读的人群、壁画装置,以及蔡伦造纸场景。
第二部分,雕版印刷的工艺流程,内容丰富详实,大量的雕版印刷工具和工艺流程场景,形成了可体验的展示主体。这里的亮点是工艺流程的人物场景,从写板、校正、上版、雕刻印刷的个体形象到书籍装帧的群体工作场景,生动地刻画雕版印刷的工艺流程,让人流连,细细品味。
第三部分,雕版印刷与古代中国社会,专题陈列的主题思想渐强进入,使主旋律逐渐明亮,重点十分突出,如唐代作坊印书场景、宋代书坊、宋代私刻场景、明代官刻场景、苏州桃花坞刻印坊,尤其是形形色色的雕版印刷物,通过造型物、实物和装置来充分表现,达到高潮。
第四部分,雕版印刷的世界传播,主要是通过展架、展墙、展台和视频装置来了解纸与印刷传播之前的世界和雕版印刷的世界传播。信息量相对集中,区域不大。
第五部分,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重点有毕升与活字印刷,以及欧洲近代印刷工具和出版物。共享空间,主要是互动演示区,让观众体验一下雕版和印刷,亲手从抄纸池里抄一张宣纸,或看一看广陵书社的师傅们的雕版刻字或印刷演示,使观众情绪高涨。
三层扬州雕版印刷专题馆,面积约1700 m2 。根据功能要求,前部弧形展厅为扬州雕版印刷专题陈列,后部为雕版版库,面积约600 m2 。由于现存雕版量较大,我们在版库内增建了夹层空间,面积约400 m2 。扬州雕版专题陈列,前厅的重点是以十几层大尺度的玻璃装置构成,通过层层玻璃雕刻的文字来表现一本书的概念。展陈内容重点有康熙与曹寅的《全唐诗》场景,云蓝阁雕版操作场景,占领着一定空间,很有序列和节奏,先围合,后开放。最后进入版库空间,前段的版库是仓储式展示空间,有展墙和展台,让观众能零距离接触古代雕版实物,有体验性和震憾力,一层层的展架,黑色一片的雕版,让人领略扑面而来的扬州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博物馆外立面
博物馆建筑全景
博物馆一侧被水环绕
博物馆一侧被水环绕
中庭是一个共享空间,从大型木雕做装饰
玻璃上的雕刻引导着观众走向雕版印刷的历史
展览依据现代博物馆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原理,采用科学的信息定位陈列手法,在一定的空间,把同属一个信息组的文物展品和看版、模型、雕塑、场景、多媒体装置等造型物进行有意味地组合,形成一个个既统一又有变化的艺术空间。再看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场景,几可乱真的超写实雕塑,古朴的微缩景观,精工制作的茅屋、树丛、竹林、“美人靠”、橱柜和多媒体装置等,无不具有个性化的设计,它们无疑是艺术与技术的结晶。任何形式语言都是在长期相关的文化内容、地域背景和时代精神的交流中产生的,雕版印刷博物馆是个性十分显著的专题馆,它的形式语言要围绕着古代雕版印刷的技术和文化,在大量的人文、史料及出版物基础上,提炼出雕博个性化的内涵元素和形式元素,从亮点内容的整体布局,展览动线的大胆设置、场景造型物、实物和装置的灵活运用,材料工艺的创新运用,到文化符号的精心制定和引用,如:古版本的鱼尾、分栏线、各种字体、偏旁部首等。艺术形态不乏有浮雕、吊幔、腐蚀画等,所有这些因素创造了雕版印刷博物馆的书卷味的氛围。
陈列,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是博物馆与观众交流的语言。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作为文化历史类专题性博物馆,其陈列语言紧紧地围绕着雕版印刷,即技术、文化、传播,展开对历史文本的具象落实和情景辅叙,在形象思维中实现语言的转换,营造出相关的语境氛围,使观众处于真实、具体的历史背景、地域特征和人物事件的表现空间中,在“物我合一”的境界中领悟认同于陈列的主题诉求,达成“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