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江兵
撰文┃李达
工程名称:雨花石博物馆
坐落地点:南京城南雨花台烈士陵园中心纪念区东侧
面 积:1600 m2
设计单位:南京华艺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主要用材:清水混凝土,玻璃,石材
摄 影:马有基 王翔宇 赵志
雨花石,相传源于南朝梁代,有云光法师在聚宝山讲经,感动上苍,降花为雨,坠地成石,山间五色卵石,纹彩斑斓,玲珑剔透,尤为以花纹奇巧之石为精品,有百金易一石的记载。关于雨花石的传说不胜枚举,其作为南京最著名的文化符号与地域特色之一,深深的赋予这个城市难得的美感与韵味。
作为承载这一自然造化与群体记忆的容器与载体,南京雨花石博物馆无疑承载了太多人的寄托与感怀,如何使每一位到访者都能被雨花石的魅力打动感染呢?这座建筑给予了我们一种境界:天成。设计师努力营造的结果赋予了我们一种场所的记忆,那里只有石、水、光、风。建筑退在记忆的背后,成为自然背景的一个片断。
缓缓行进在树木茂密的小路,道路的右侧隐约出现了一片开阔地,前行一会,便到了一硬地广场,拾阶而下,在广场轴线的尽端,视线停留在一主题雕像之上。此时,我们也还没发觉通常意义下显赫庞大的所谓博物馆,只是隐约感觉在东侧的绿树丛中飘出的几片屋檐。继续往前,石阶将我们引向一泓池水边,五彩的雨花石遍布池底,来游玩的小孩子都挽起裤脚,涉水嬉戏,回首顾盼,我们已身在雨花石博物馆巨大出挑的屋檐下了。没有装饰,没有炫目夸张的形体,灰色的清水混凝土墙面泛着点点水气,在背后高大林木的衬托下,它仿佛是山体的一部分,沉默恬静,似是存在了千年。
雨花台博物馆主入口
一层平面图
灰色混凝土的建筑隐居在山色与水系中
博物馆主入口的展示台
光线是展示设计中的重要一笔
展台
建筑的水厅,可临渊观鱼,可倾听雨声淅沥
雨花石博物馆位于南京城南雨花台烈士陵园中心纪念区东侧,该区域整体规划为雨花石文化区,地块南北长约120 m,东西长约220 m,面积约为36亩。博物馆主体建筑位于用地东北侧,总建筑面积1600 m2,分为展示区、接待区、休息区、水院以及辅助空间几部分。建筑平面为一回字形带内庭院建筑,因东南西北角有天然水系,西南角为主入口,故建筑又设置形体分别向三个方向伸展,与自然环境成交融状态。因自然地形为西高东低,建筑从西侧入口方向看去,基本被竹林山地所遮掩,形式低调,没有刻意张扬自己的造型,加之深灰色混凝土外墙,深灰色飘板,建筑给予环境的压力甚小。惟一醒目的是白色流线型实体栏板,仿佛一抹飞白,为整个画面提神。
建筑整体仿佛落在水面的叶子,飘忽荡漾。这种轻灵感来自于建筑底层的局部架空以及轻快舒展的钢结构屋顶飘板。底层架空的设计出于功能的目的,展厅部分整体抬高了0.9 m,使空气在展厅底部流通,通过底部进气口进入展厅内部,再由展厅侧壁出气口排出,形成循环,避免潮气过重对展品的损害。
建筑的南侧外墙设置了精巧的石材百叶墙,这一构造亦为设计师独创,与混凝土实墙形成了亦实亦虚的节奏感,并给室内投进了变幻莫测的自然光线。建筑室内的窗子设置也很考究,由于展厅需要照明要求较低,所以窗从地面开始1.2 m 高,正好是观者坐下的视高,景色一览无余。
建筑的流线围绕一水庭展开,整个布局暗示了传统江南民居所具备的空间架构与生活韵味。水庭中设一石亭,使观者可以临渊观鱼,或倾听雨声淅沥。
水庭东侧的接待区为一临雨花潭而起的水榭,建筑面水开放,舒展的屋檐下,人们可以在露台上享受悠然时光。
雨花石博物馆在这里隐退为自然的一隅,默默烘托着雨花石这自然的造化,这也许应该是建筑的最佳境界。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