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展示空间 来源: idc 装修杂志 时间: 2011/9/23 15:59:00
设计·撰文┃王永刚
项目名称: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坐落地点:北京市
竣工时间:2007.04
主要材料:灰色环氧树脂漆,海基布表面乳胶漆,白色乳胶漆
设 计 师:王永刚 邓忠文 刘军
摄 影:贾方
我们认为美术馆或者艺术中心的价值,不仅在于对所展览作品艺术效果表现有最佳展示作用,还对它所在的城市空间也产生积极作用。
国家画院美术馆是中国国家画院(原国画研究院)整体院落的一部分,以国画展览为主,并为当代艺术家新近作品和珍贵艺术收藏品提供展示交流场地。
原画院美术馆于1985年建成,总面积1983 m2,二层框架混凝土结构,外观古朴典雅,内部有很多经改造的中式传统符号,当年的建筑和所展出的画作处于并置的状态,有时展品似乎是室内装饰品。随着国画创作思想的变化,已不能适应当代艺术发展的需要。因为作品规格、展览思想与形式、组织方式、参观与交流方式等都发生了改变,改造势在必行。
改造后的美术馆总面积有少许增加,将原来几个展厅打通串连起来,使展线变长,内部控件更加通透。去掉了形式化的二层挑空回廊和从大厅直接上二层的楼梯,使大厅与各展厅之间形成渗透,且减少了上下楼梯及看展览时频繁开门的干扰,同时也去掉多余的门窗栅栏等。展览布局上继续按线性发展,在每一个环节增加可迂回的曲线和折线。外立面不动,保持画院环境的完整度。
中国国家画院入口
中国国家画院入口
综合大厅
从二楼看一层综合大厅
这次改造不同于当初原馆和一般的美术馆,它不是以大众审美为主导的政府形象工程,而是以画院领导和艺术家的思想为基础,以明确的主题设计理念为指导,追求一个纯粹的、专业属性更强的艺术空间。龙瑞院长要求现代、大气;赵卫、张江舟建议做到干净、纯净;张子康、舒建新对作品的展览布置的可能性提出具体意见;夏晓林对美术馆的节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将美术馆定位于重点以展览为主,主题精品陈列为辅,展览当代中国画兼其他艺术品。最终其设计基于展览而定,工程从项目主管领导到各个配合单位从始至终都配合十分默契。
改造后的建筑和艺术品之间看似平行,但处理方式上改变了,没有更多装饰符号,而是将空间与展览功能设计得更符合展览要求,使作品在此展览给人们一个更完整的感受。
美术馆基本保持了原有景观动线,一个玻璃入口门厅作为起点,此处原本是收发室与美术馆之间的连廊,现为公共空间与签到处。玻璃长廊的门厅为公共交通流线,将整个画院与三环路隔开,通透的玻璃不仅使噪音相对隔离,而且保持了院内与外界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相互对话,大大改善了美术馆环境。从门厅通过走廊经过签到厅进入开幕大厅,开幕大厅和主展厅合二为一。12m高屋顶分三层裙摆形状,全部利用自然光漫反射,一束束自然光通过顶部各个天窗倾泻而下,使大厅宛如天开。
通过开幕大厅经过多媒体厅上二楼展厅,中间黑灰色阶梯,不仅强调艺术性,更强调功能性。顶面自然采光、缓缓的台阶与深灰色的相互衬托,使得观众的心情在此有片刻的舒缓
通过开幕大厅经过多媒体厅上二楼展厅,中间黑灰色阶梯,不仅强调艺术性,更强调功能性。顶面自然采光、缓缓的台阶与深灰色的相互衬托,使得观众的心情在此有片刻的舒缓
二层南展厅
很有艺术感的顶
通过开幕大厅经过多媒体厅上二楼展厅,中间黑灰色阶梯,不仅强调艺术性,更强调功能性。顶面自然采光、缓缓的台阶与深灰色的相互衬托,使得观众的心情在此有片刻的舒缓。
二楼分别有东西南北四个展厅,东西方向两个展厅均为人工光源,为永久性展品提供了彰显它艺术价值的空间,且有效地防止紫外线对永久收藏的陈列作品造成破坏;南北方向两个展厅均为天窗采光,为系列短期新展提供更为通透、明亮、更加现代的展示空间。
整个室内、室外的环境空间虽没有外露的激情,也不追求惊人的亮点,但整体优美安谧、雅致和谐。当观众徜徉在欣赏展品的意境之中时,注意力会更加集中,空间的氛围与观展的感受融为一体,从中体会作品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