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空间·转换-洛阳博物馆新馆's Archiver

类别:展示空间 来源: idc 建筑室内设计网站 时间: 2012/8/10 10:16:00




设计·撰文    李立  

工程名称:洛阳博物馆新馆
坐落地点:洛阳新区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北侧
建筑设计:李立 王文胜 高山 陈泓 叶雯 张承
建筑面积:43654 m2
设计时间:2007.06~2008.01
竣工时间:2009.03
摄    影:姚力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的著名诗句为洛阳这座千年帝都做出了意味深长的概括。可以说,一部洛阳的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华夏文明发展史的缩影。正因为此,洛阳博物馆新馆的建设便寄托了洛阳人民的无尽期待而广受关注,洛阳市政府为此举行了大规模的设计招标,我们在建筑创作中对洛阳的厚重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最终从激烈的角逐中胜出并付诸实施。

        平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鸟瞰全景

  设计概念的确定是场地制约结合历史意象产生的结果。洛阳博物馆新馆的建设用地位于洛阳新区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北侧,周边即是隋唐洛阳城里坊区的遗址。场地限高的要求决定了建筑的扁平伸展体量。室内设计要解决的一个基本命题其实就是一个扁平建筑内的空间识路问题。

        从主入口看序厅

        从对称的序厅看不对称的中央大厅

        主入口与序厅是一个延续的整体

  历史意象来自于对历史的宏观认知。通常,对待历史题材的建筑创作,人们往往诉诸于一些有形的文化遗产加以抽象再现,但是对待洛阳这座特殊的城市,我们选择的却是避实就虚,从概念的转换中努力探索新的空间形式。我们对洛阳的历史秉持了一种整体认知的观念,不为某个具体朝代的建筑型制所束缚,而把历史上的不同朝代都看作这厚重历史的共同的平等的组成部分,我们更注重表达的是一种文化的实质——从文物遗存看,洛阳的大遗址是体现其厚重历史的最重要的物证:洛河沿岸一字排开分布着举世著名的五大都城遗址,史称“五都荟洛”。这些夯土遗址的本体呈现出一种最本质的大地形态,需要仔细分辨才能解读它们承载着的历史先人活动的信息。著名的邙山古代墓葬群也由于自古以来盗墓活动的猖獗呈现着“十墓九空”的现状。总之,洛阳的历史呈现着这样一种特征:璀璨的文化如潮起潮落,无数次崛起又无数次沉寂,可谓绚烂至极,归于平淡。这样的历史文化其实质可以归结为一种“虚空”的状态,这种“虚空”无所不在的蔓延、包容,形成了其厚重历史的总体意象。正是在这样的概念引导下,建筑的扁平体量被塑造成一个巨大的遗址考古现场,内部则希望通过建构相对应的一系列空间的连接来暗示“虚空”的概念主题。这样的想法必须找到一个内在的空间结构和参观识路系统来支撑。我们通过研究隋唐洛阳城的宫城偏西格局将主入口偏向西侧,将中央大厅偏向一侧布置,在大厅东、北两侧环绕一个L形布局的过厅以延伸空间。为完善识路特征,借鉴园林手法在方形流线的四个转折位置设置庭院和采光天井,在方形的对角线位置打通视廊以突出空间纵深感。非对称的空间布置达成了动态的平衡。并且,作为参展路线的终点,公众最终来到的是一个连绵起伏的巨大屋面,在隋唐洛阳城遗址的真实背景中再现了考古场景,将建筑概念与场地特质融为一体。

        序厅一角

        中央大厅

        中央大厅的对角线视廊

  严格的模数控制统一了空间尺度,墙地一体的洞石选用将室内公共空间净化为连续的整体界面,空间层次得到清晰的展现。序厅的处理是建筑外部形体的延续,强调对称与轴线,并且隐喻“华夏之门”的意象表达,古老的城门转换为连续墙体上一条虚掩的缝。序厅同时也完成了对称与不对称空间的过渡,中央大厅以一种非对称的采光布置达到了“光”的平衡,有光的地方必是空间转折的重要节点:西北侧指向展览序列的起点,东北侧指向内部最大的庭院,西南侧指向二层展览的起点,东南侧指向贵宾接待区的自然分区。在阳光的指引下,空间识路的意图以自然的方式实现。最终,形成了概念复合的建筑特征:形体的彰显与空间的沉静融合,外部的凝重与内部的虚空共存;古典的轴线与非对称的空间组织融合,光与空间交织成内在的园林意向。

        从展厅入口看中央大厅及序厅

        空间递进层层展开

        内庭院作为空间定位的支点

        贵宾接待室的框景

  洛阳博物馆新馆是我主持设计的第一项工程。它规模宏大,工期却仅有16个月,其间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所幸的是得到了洛阳市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使得工程在较短的工期内仍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工程自2009年3月竣工以来,先后承办了世界集邮展览和国家大遗址保护高峰论坛,得到国内外来宾的普遍肯定。

  需要指出,一项大型工程的实施是一个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我要感谢合作者们付出的辛勤努力。此外,还要感谢我的老师齐康先生的悉心培养,使我能够从容应对各种挑战。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