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CIFF 中国家博会“设艺文化”特展主创设计团队在“设艺文化”特展现场接受《domus设计中心》,id+c《室内设计与装修》,灵感家,知了Home,网易设计,设计EYES 等媒体采访。
当互联网推动产品交换达到空前繁荣,当优质空间变得触手可及,当AI与3D打印技术开启“人人皆设计师”的新时代,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展会又该呈现怎样的面貌?本届CIFF展会现场,“设艺文化”特展以“音乐式文化空间”为主题,交出了一份令人耳目一新的答卷。
置身其中,这个独特文化空间为何能直抵每位观者的心灵深处?当人、物、空间、花艺、光影与音乐以精妙的比例交织融合时,其背后的设计哲学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在“可食花园”这一充满生机的沉浸式体验空间里,设艺文化特展主创团队为我们一一解开了这些谜题。
问题一: 本次特展以 “音乐式文化空间” 为主题,最初发起这一项目的契机是什么?希望传递的核心价值观又是什么?
策展人郑子青:身为策展人,我察觉到当下公共空间普遍缺失能唤起人们强烈情感共鸣、引领心流体验的那份 “温度”。鉴于此,我期望通过巧妙融合阅读、音乐、咖啡等多元元素,匠心打造别具一格的场景化空间,也就是构建 “人物场”(空间就是一个场,那最重要其实是里面的人或者物)。如此一来,人们置身展会时,绝非仅仅停留在对展品的浅层次观赏层面,而是能够借助人与空间、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深度交互,真切体悟场景蕴含的独特氛围,达成情感共振,实现空间从单纯的物理承载容器向饱含温度的情感体验场域的华丽蜕变,传递出关注人文情感、倡导深度体验的核心价值观。
问题二: 音乐式文化空间被称作 “生命交响曲”,要怎样通过空间叙事让观众获得这般体验呢?展馆设计以及室内规划的设计理念又是什么?
空间规划/设计指导 白鑫:在当今的设计领域,已然从传统的 “功能主义” 大步迈向以 “情感体验” 为核心驱动力的全新逻辑范式。这意味着空间、产品乃至城市规划都需凭借色彩、材质、空间语言等关键要素精准传递情绪价值,进而有效激发用户的情感共鸣。与此同时,伴随科技的迅猛发展,诸如 AI、3D 打印等前沿技术日新月异,“人人皆可为设计师” 的个性化定制时代正快步向我们走来。在此背景下,设计更应回归对生活本真以及个体独特体验的深度聚焦。
空间规划/设计指导 林佳丽:整个展馆的创意构想恰似一张精美的生命交响曲黑胶唱片,展馆外立面宛如唱片封面,其上醒目地呈现着此次主题活动的各类展览信息。而在展馆内部,各个不同的划分区域均精心设置了小巧的入口,它们象征着人生各个阶段不期而遇的美妙邂逅,是不同区域陈列的家具与场外观众缘分开启的通道。与此同时,这也巧妙地呼应了交响乐的一大特质 —— 即便预先设定好了所有音符,也总会特意为即兴发挥预留出灵动的气口。
室内空间仿若构成生命交响曲的各个灵动乐章,匠心独运地将抽象虚幻的生命历程具象转化为五个清晰可感的声景与场景。观众的观展动线依循着从胎儿区域逐步迈向老年区域的顺序徐徐展开,恰似交响乐中的引子与四个乐章依次奏响,循序渐进地向观众铺陈出一幅幅鲜活的生活场景,唤醒记忆深处每个场景特有的声音。借助音乐和声效巧妙强化观众在观展全程中的声音记忆,再融合精妙的视觉设计以及展出产品带来的真实触觉体验,力求让观众于不知不觉间沉浸其中,自然而然地触发对生命的深度感知,铭刻下本次主题展的深刻印象。
问题三:如何将音乐的“节奏感”转化为视觉符号? 面对Z世代“视觉优先”的消费习惯,您在这次展馆视觉设计上,如何创作,有哪些灵感?
视觉设计指导 孙筱添:这组图形设计的核心,是把音乐的节奏感转化为视觉表达。我们不走寻常路,没用直白的音符、五线谱,而是挑选了富有动感的抽象图形,让音乐的节拍与氛围感呼之欲出。
瞧,图形里那些细腻线条,层次分明,如同声波在空气中荡漾,而渐淡、扩散的线条,恰似声音由强转弱、余音回响。整体上,一段段 “节奏块” 有序拼接,就像把音乐小节搬到眼前,就算画面静止,也藏不住音乐的起承转合,观众一眼便能 “看” 到音乐的流动。
不仅如此,这次设计更注重互动。美观只是基础,我们更希望观众不只是旁观者。为此,特意打造了一个互动装置,小巧却有大能量,吸引大家上手体验,给观展增添趣味与参与感,让观众真正融入这场视觉与听觉交织的艺术之旅。
问题四:花艺究竟如何凭借植物形态、气味与音乐情绪实现共鸣呢?花艺在展览中怎样才能超脱 “装饰性” 的桎梏,成为联结家具与软装之间的 “空间粘合剂” 呢?能否以某个具体作品为例加以阐释?
花艺师 成玉:这次结合展览主题 生命交响曲 音乐式文化空间,我尝试在一个微环境呈现一种多元生态:会使用比较多的层次感和植物素材的丰富度来做一个平衡,你会在一个作品中,看到节奏和韵律,可以是植物自身的节奏也可以是生活的节奏、人生的节奏。另外,在一个作品中,比如入口处的签到桌花;我使用5-8层甚至10层以上的植物或花朵来插出层次,类似音乐中的交响曲层层叠叠;另外我尝试通过植物色彩和品类的搭配达到全场视觉的和谐统一。
在植物色彩上采用了以主题色-蓝色为基调,加入黄、橙色、白色、小颗粒暗色花朵最为搭配,以及提供氛围感的盼盼草、喷泉草加入;并使用了一种广州本地花材-大丽花,这种花材在广州培育的很特别,大的品种比脸还大;小款的品种,在枝条上非常纤细,这在插花中是非常好的材料,我在其中一个花品中有使用到这两种大丽花,摆放位置在最后一个区域的黑胶唱片桌上。
问题五:听闻您在此次展览中不仅承担展馆设计工作,还带来了创新性的产品设计,那么建筑师的 “空间思维” 究竟能为产品设计赋予哪些别具一格的视角呢?请您详细介绍一下您带来的新品。
空间规划/设计指导 白鑫:在当下,模块化概念已然广泛渗透于家具品牌领域,而麦吉蓝图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大胆创新。传统家具设计惯常采用先搭建家具主体,而后再依据场景需求进行搭配的流程,麦吉蓝图却独辟蹊径,开创性地运用单一模块径直搭建场景,如同运用像素精心构建画面一般,将所有构成要素凝练成一个类似 “细胞” 的最小基础单元,成功实现从最微小的 “细胞体” 一步到位生成完整场景,跨越了以往繁杂的中间过渡环节。
这种突破性的设计理念充分考量到未来场景搭建或许更多依赖机器人作业的发展趋势。相较于传统家具复杂的形态结构,机器人识别起来难度颇高,而这种像素化的最小单元因其规则简洁的特性,更易于被机器人精准识别,所以麦吉蓝图的设计方案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即便是像火星探索基地等这类极为特殊的场景,也同样适用,极具前瞻性眼光。
麦吉蓝图交付的是一站式的完整成果,涵盖从设计构思到成品产出的全过程,甚至连壁纸等细节配饰也一应俱全。当客户提出个性化的设计需求后,公司会迅速提供 3 - 4 个精心定制的方案供其选择,并且按照未来规划,方案生成环节将借助AI技术高效完成。待客户选定方案后下单生产,交付成品时,不仅家具摆放到位,连配套的植物装饰也全部配齐,真正将设计师的精妙构思完整融入产品之中,让客户以可控的经济成本收获经过专业设计的高品质产品场景,而且该产品还具备灵活的可调整特性,能够依据客户生活状态的动态变化进行适应性调整。
问题六:本次展览中您最喜欢哪个场景或画面呢?为什么?
策展人 郑子青:于我而言,“可食花园” 宛如一处充满奇幻魔力的空间,仿佛能让人瞬间穿越回纯真的童年时代。指尖轻轻摘下蓝莓的瞬间,那酸甜馥郁的果香扑鼻而来,俯身蹲在地上全神贯注寻觅成熟果实的那份专注神情……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如同神奇的时光魔法,将童年的无尽欢乐一一具象化。“可食花园” 最令人着迷之处,就在于它能在这纷繁复杂的成人世界里,为我们悄然开辟出一片能让时光悠然放缓脚步的 “童年飞地”。
空间规划/设计指导 白鑫:我最为钟情的当属 “麦吉蓝图” 空间,其独特非凡之处在于彻底突破了传统家具模块化的固有逻辑,创新性地运用类似 “我的世界” 中像素化模块的单一模块,直接搭建场景,一气呵成地实现从 “细胞体” 到完整场景的无缝转换,中间毫无过渡冗余。在交付模式方面,它整合了全方位的设计服务流程,未来还将借力 AI 实现智能化升级,为客户提供从设计方案构思生成、模块高效组合到最终完整场景完美交付的一站式优质服务,让普通家庭也能够以可承受的成本获取兼具创新性与可调整性的优质设计空间场景。
空间规划/设计指导 林佳丽:本次展览中我最喜欢的是序厅和咖啡厅,主要是因为这两个空间首先一个是开始,一个是结束,两个空间对于氛围的营造,以及空间含义与时间轮回,与生命,与音乐律动这几方面的连接会更加紧密,当然,其他区域我也喜欢。
视觉设计指导 孙筱添:在这次展览里,我最爱 “学习办公空间” 这一场景。它保留传统图书馆的基本要素,融入灵活多变功能,并非传统意义的学习办公区,而是适配多样学习的复合空间。
诸多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像一物多用的家具、可自由组合的模块化装置,以及便于移动重构的精巧设计,都契合当下学习多元、流动的特性,不管是小组研讨、个人专注学习还是临时交流,都能轻松应对。
它不单功能性出众,更重新诠释了学习办公理念,让学习与工作开放、自由,充满参与感,贴合人们对 “自由度” 与 “创造性环境” 的追求,极具启发性。
结尾:
由此可知,这场展览最动人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传统展会的展示功能,创造了一个能让观者全身心沉浸的情感共鸣场。无论是"可食花园"唤起的童年记忆,还是"麦吉蓝图"预示的未来生活图景,它们都在诉说着同一个设计真谛:最好的空间,是能让人找到情感归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