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甘泰来
简历:
齐物设计事业有限公司 / 总监
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 / 兼任讲师
实践大学建筑研究所 / 兼任讲师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硕士(荣誉获奖毕业)
纽约康乃尔大学建筑与都市设计研究所研究
东海大学建筑学士
代表作品
DOZO_T.P.
Brown Sugar_S.H.
Barcode+the DEN
Level 6ix
玖住章HYL Gallery自主建筑创志馆
代表作品一:Brown Sugar台北店
代表作品二:台北翔誉之心接待中心
编者按:
每一次甘泰来的设计在我们杂志上露面都会让人产生一种疑问:这是之前的那位甘泰来设计师吗?不论是音乐餐厅、夜店、售楼中心、展场,迥异的风格与独特的设计视角,每一次都会让人惊艳不已。他擅长通过对空间内在气质的准确拿捏和丰富材质的对比应用,创造出极富变化和感官冲击力的空间效应。他用自己的“笔刷”,在空间中画下优美的弧线,然后便将自己的身影隐匿起来,观看由他自己导演的一幕幕精彩绝伦的空间戏剧。
id+c:我知道齐物设计这个名字是来自于与《庄子·齐物论》,您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是否很有研究?
甘泰来:研究不敢说,很有兴趣倒是真的。不论古典的,东方或西方的,我对任何人、事、物的概念都有兴趣。我在台湾成长接受教育,之后到美国读书和工作,经历了中西方文化背景的转换。也许一开始接触到的中国的老子、庄子,后来慢慢接触到西方的一些哲学思想,我发觉表面上看它们虽然讲述的是不同的事物和理论,但是有很多地方是相通和相融的。经过不同文化思想的碰撞之后,我认为《庄子》的“万物等量齐观”最具概括性,这对我后来的创业和设计工作有很大的影响,让我对人、事、物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我对多种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属性的设计保持着高度的兴趣,我认为建筑是一种更广义的概念,而不仅仅是狭义的盖房子,它是一种设计上的建构、思考和实践的过程,凡是与建构、组成相关的事情都是我想做的,所以我们公司的英文名称则是archinexus(archi建筑的,nexus关联的)。
id+c:我了解到您是从物理系转读建筑系的,是什么样的契机或者缘由让您做这样的决定?
甘泰来:这其实是台湾联考制度的问题,在进入大学之前我们并不能够百分之百确定可以读哪一个科系。我本来一直想读建筑系,阴差阳错进了物理系,大学一年级到二年级的时候通过学校范围内的一个考试转到了建筑系。对我来说,建筑不像艺术那么抽象,它让我一种有脚踏实地的感觉。
id+c: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有没有对您有重要影响的人或事?
甘泰来:从大学开始,我就对中国古代和西方的哲学思想有着片段式的接触,对我在建筑上的养成和思考有很大的影响。在设计领域,对我影响较大的有早期的路易斯·康,当代的雷姆·库哈斯以及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等设计师。库哈斯的设计概念性非常强,而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则在材料的尝试和实践上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这恰好使我能够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来观摩和学习。
id+c:从以往的采访中可以发现,您是一位很善言谈的设计师,这与您在高校任教有关吗?还是您本身就非常善于表达自己和乐于与人沟通?
甘泰来:大致更倾向于后者,乐于和别人沟通。就像老庄的思想中无就是有、有就是无的观点,这其实是互动循环的关系。沟通有很多种方式和层面,在工作上、情感上和思想上,教学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作为设计师,表达是一种基本的能力,对创作绝对有直接而正面的作用。设计项目从概念开始到最终落实,在不同阶段要与不同类型的人沟通,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还包括图面上的说明。与此同时,还要乐于去学习和聆听别人的想法,甚至去发想新的使用可能性。至于说如何养成这种沟通和表达的能力,这就需要有开放的心态、对事物高度的好奇心,保持热情,这样才有沟通的意愿。
id+c:经过多年和多个成功的设计实践,到现在为止,您所理解的空间设计与最初开始接触时在您个人的认知里有何不同?
甘泰来:这是一个很好、也很重要的问题。早期的时候可能会更注重空间的有形架构上,就是视觉的效果,在后来的实践中,到现在开始慢慢偏向对于“五感”体验,从视
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关注空间的设计和使用,空间对我来说不再仅仅是层次、比例这种具象的问题了,而是如何让空间形成情境,甚至散发情绪,变成一种三维的视角,对我来说,空间的“氛围解构”变得更为重要。
具体一点来说明,空间的概念和故事性是我们一直不变的设计原则,这是设计的根本所在。空间里材质的运用,灯光的重要性,空间是否有很好的概念和很强的故事性,这些部分的衔接和组成与空间中除了有形视觉效果的震撼有关之外,还与空间中的情感投入、情绪的散发以及氛围的塑造有关。氛围是可以被拿捏的,冷酷的、温暖的、颓废的、性感的、放松的,利用不同物料材质的特点,配以不同的灯光处理手法,包括配饰和家具的选择等,使其在空间中交互、交流,这是我目前正在探索和实践的。
id+c:在您看来,设计师、空间和使用者,这三者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甘泰来:在空间的规划、布局上,我常常希望能够保持一种开放性,这又回到齐物精神的本质上来了。所谓的开放性并非要开很多门和窗,而是挖掘空间潜在的使用可能性,就是“活”的空间,这样空间与使用者之间变成互为主从的关系。我们会在设计时在大的规划下预留一些伏笔,让使用者在进入空间的时候发现一些我们之前都未曾预想到的可能性。比如你们杂志下期会刊登的room18这个项目中,我们大部分采用了活动的家具,方便业主在正常营业之外做场租等之用。
id+c:我们杂志历年来刊登了您的多个设计作品,并且作品风格大都不尽相同,各有特色,在把握不同类型空间的设计定位上,您有何特别的心得体会吗?
甘泰来:很多朋友认为我们的设计作品风格的差异性还蛮剧烈的,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我们的作品也许在视觉的呈现上的确会有很大不同,但是我们对于每个项目的态度是一致的。回到齐物的精神,风格的定位是设计师基本的能力之一,在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之后来操作怎样的风格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们做商业空间比较多,对我来说,设计商业空间是一种非常理性的工作过程,业主预算和市场策略、不同商品的属性,包括时间上的紧凑性,这些都会影响我对空间定位的思考和拿捏,影响到我需要用怎样一个创意性的观点去切入,为它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这是我们齐物设计一直坚持不变的态度。
id+c:在您的设计案例中不难发现,您对光的运用可谓行云流水、恰如其分,在您来看,光在空间设计中具有怎样重要作用?
甘泰来:灯具的选择、参数的设置等等这些属于理性的灯光企划,我们来讲一讲柔性的灯光企划。灯光对我来说就像一个笔刷,一个黑灰白的空间,经由灯光的巧妙安排,会让空间产生一种新的生命力。灯光出现的位置是我一直不断在尝试的,同样是线性灯光的表现,除了天花上,还可以放在墙壁或地面上,或者做一点转折,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灯光也是空间的构成元素之一,我常常用点、线、面的角度来思考灯光,灯需要一个互动的对象,在空间中能够与灯互动的就是天花、地面、墙壁这些面和不同的物件,而把灯光以不同的方式应用在不同的材质上,又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观感。
id+c:可否透露一下您未来几年的计划呢?
甘泰来:我们公司人不多,15位而已。从中长期来看,我们公司还是希望能够朝扩大去发展,但这个扩大并不是狭义的人数增加或者办公面积增大。扩大对我来说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我们可能会在中国内地的不同城市设点;另外一种可能性是与不同的设计团队进行策略联盟。总之,我们期待接受不同的挑战,不会局限在某一种空间类型项目的设计,而会朝向具备全方位创意设计能力与经验的团队来发展。
(采访整理:焦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