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配角——林志明访谈录's Archiver

类别:国内设计师 来源: idc 设计师 时间: 2012/8/13 9:50:00




        设计师林志明

简历

毕业于纽约Parsons设计学院,建筑照明设计硕士

经历 纽约 Ann Kale & Associates Lighting Design Inc. 专案设计师
纽约 Brandston Partnership Inc. 专案设计师
工研院能资所 “ 照明与灯具设计人才养成班 “ 讲师
Brandston Partnership Inc. /周为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云林科技大学空间设计系兼任讲师
中原大学室内设计系兼任讲师、文化大学推广教育部兼任讲师

现任 美国BPI  ( Brandston Partnership Inc. ) 碧谱照明设计有限公司合伙人兼中国区执行董事
美国照明工程学会正会员 (MIES)

获奖作品
1998 IES Lumen Feltman Award 纽约照明工程协会98年最佳商店灯光设计
纽约SOHO区 I-Natural 化妆品店灯光设计(于纽约Ann Kale & Associates公司服务时所设计案子)
2002 IIDA ( International Illumination Design Award Award of Merit)
台北松山烟厂展场灯光设计
2003 IIDA ( International Illumination Design Award Award of Merit)
台北TOTO卫浴旗舰Showroom灯光设计
2004 IIDA ( International Illumination Design Award Special Citation)
台北市社教馆灯光设计
2004 IIDA ( International Illumination Design Award Award of Merit)
清水休息站灯光设计(于周为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服务时所设计案子)
2004 IES ( Illumination Design Award International Section )
桃园衣蝶百货胡同坊餐厅灯光设计

编者按:
  “上海没有照明设计师”,这是林志明对于当下上海照明设计现状的界定,口气之决绝,没有一丝回旋的余地。乍听之下,觉得这一论断过于偏颇,此人也太过狂妄,目中无人了。但后来随着对于情况的深入了解,终于不得不承认:诚哉斯言。几年前,美国的BPI感知到中国内地对于照明设计的巨大需求,进军中国。在短短几年间,他们在林志明的领导下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技术,不仅征服了众多的业主,也促使人们反思惯常的照明设计定义,正在改变照明设计的生态环境。

id+c:你是学室内设计出身的,后来为什么要改行做并不热门的照明设计呢?
林志明:早在读大学的时候,我就决定毕业后要去美国继续深造,但当我服完兵役回大学当助教时,才发现我想去继续深造的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大都市的一些研究所里台湾人已经人满为患了。而当时的我比较叛逆,想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事,于是就萌生了另寻出路的打算。后来我发现了纽约Parsons设计学院,它下面有3个专业:建筑设计、照明设计、建筑评论。当时,我并不知道照明设计为何物,抱着试试看和孤注一掷的心态,我只申请了建筑研究所照明设计专业,没想到最终却非常幸运地被选中了。后来,去了建筑研究所,才发现我读的照明设计已经是另外一个专业,虽然当时的台湾还没有对于照明设计的任何概念,但它在国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比较独立而且成熟的学科。

id+c:通过2年的学习,你得到了什么?
林志明:和以前的教育相比,这里给我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和实际经验结合的机会。所里的老师并不以理论见长,大多是著名的照明设计师,他们都有自己的事务所,白天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只有晚上有时间,所以我们大多的课是在晚上上。这对于照明设计来说也比较恰当,照明设计的效果只有在晚上才能够显现出来。入学没多久,我们几个同学就都去了老师的事务所,进入了边工作边学习的状态中,这样一来,毕业的时候,我们已经有了将近2年的实战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自然就比较容易上手。

id+c:你是怎么理解室内设计的?
林志明:在我读大学时,台湾的室内设计正处于萌芽期,当时台湾刚刚诞生了第一本专业的室内设计杂志——《室内》,而一些刚从美国学成归来的年轻设计师也正逐渐在台湾施展自己的抱负。在我看来,室内设计和纯艺术的创造不太一样,它是空间的创造,关乎造形、色彩、材质。后来去美国虽然读的是照明设计,但其实一开始并没有打算改行,考虑的还是将来回台湾做室内设计,自己可以解决照明设计方面的问题。后来遇到了我的老师周练先生,才改变了主意。他认为还是从事照明设计比较好,毕竟这是一个新的行业,而且当时的台湾已经不缺乏优越的室内设计师,但却非常需要照明设计师。

id+c:当下的大陆鲜有纯粹的照明设计公司,而电气公司、厂商等却在扮演着原本不应该属于他们的角色,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林志明:照明设计专业的形成需要时间。其他国家刚开始的时候也没有专业的照明设计师,设计是以配套服务的形式由厂商提供,不收取费用。我们也正是看到了当下中国内地这样的现象,发现它缺乏专业的照明设计,才决定进入内地的。3年来,我们一直在通过自己的工作,促使人们认识到专业照明设计的重要性,而情况也确实正在好转,人们已经对于照明设计越来越重视。其实,并不是业主不想付相关的设计费,而是他们并不知道有照明设计这一行业。

  厂商最终的目的在于卖出更多的作品,所以其很难在设计时保持中立的立场。而设计师却不同,他们以设计为生,他所提供的服务相对比较客观和公正。其实,目前大陆的照明设计师确实有些无奈,他们很难单纯靠设计养活自己,所以需要接一些工程来维持运作。

id+c:很多好的创意往往因为预算的限制和业主的干扰而导致最终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碰到这样的问题你们是如何处理的?
林志明:我们比较少碰到这样的问题,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每个项目都有足够的预算,而是我们一直坚持设计优先的原则。在设计中,如果遇到预算紧张的情况,我们不会调整设计而是在不影响品质的情况下调整灯具的品牌。对于业主,我们会尽力和他们沟通,让他们理解我们的设计。为了保证每一个项目的效果,我们还会派专人去施工现场,尽量去帮助业主纠正由于错误理解设计而做的改动。

id+c:有人认为,照明设计应该再细化为博物馆照明、展览空间照明、餐厅照明等,照明设计师应该专攻某一类型,你怎么评价这一观点?
林志明:在我看来,照明这个产业已经很小了,如果再细分更少的类型,照明设计师就很难生存了。我们公司有40余年的经验,至今已完成4000余个项目的设计,在各个类型空间的设计方面均有丰富的经验,完全有能力去做不同类型空间的设计。

id+c:对于你个人而言,是不是会对某一类型空间的设计有所偏好呢?
林志明:我个人比较喜欢做房地产开发的相关项目,不太愿意做政府的项目。一般而言,政府项目的领导主观意志过强,需要花很多精力反反复复地和领导沟通,而且在专业上也很少有发挥的余地。而房地产的相关项目则相对简单,业主在照明方面投资就是想增加附加价值,而在这方面我比较拿手,能够让业主在较快的时间并在他的预算内获得最好的效果。

id+c:你是如何看待你们和建筑师、室内设计师之间的关系的?
林志明:照明设计是服务于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在设计前,我们都会和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开会讨论,了解他们对于光有什么样的要求以及如何看待这一项目,以此确定照明设计的基本方向。

  照明设计不是一个做个人秀的行业,我们所有的照明设计概念都来自于团队的沟通,不是出之照明设计师的单打独斗。照明设计师就像化妆师,永远是配角。当你进入一个空间的时候,你会说这个空间很漂亮,但很少会说光打的很漂亮。有时候,当建筑和室内本身并不那么出彩,在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允许的情况下,我们才会不只是表现空间的特质,而跳开建筑的束缚去做灯光的表现。

id+c:在12年的职业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有哪些?
林志明:有2个项目印象比较深刻。一个是前一段时间刚做的颐和园的设计,它有山、有水、有亭、有阁,无论是布局还是设计都涉及到很多中国的元素,依照我所受的西方教育根本无法驾驭它,这让我认识到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非常不够。另外一个项目则是台湾的法鼓山,刚开始的时候,我认为这一设计非常简单,只要去表达建筑和空间的美就可以了,但这却不是那些生活在这里的法师们所需要的,其实他们要的东西很少。比如其中有间高达十几米的禅房,按照一般的理解,我们需要用设计来加强人们对空间气势的印象,但他们却希望这里的光不要太强,以免打扰他们的打坐。后来,我去参加了他们的禅修营,和他们同吃同睡,了解他们的生活起居,才找到设计的突破点。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