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统一——程绍正韬访谈录's Archiver

类别:国内设计师 来源: idc 国内设计师 时间: 2012/8/16 11:09:00




       设计师程绍正韬

简历:
祖籍安徽滁州来安
文化大学美术系
东海大学建筑研究所
前逢甲大学建筑系讲师
前成功大学建筑系讲师
前台南市市政府都市设计审议委员
真工建筑设计公司总设计师
真品空间艺术股份有限公司艺术指导
明建筑艺术细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艺术建筑士
联合建筑规划股份有限公司景观设计师

2008 园治奖UFO 软件科学经贸园区公共空间暨都市设计高雄
2008 都市景观评选大奖
UFO 软件科学经贸园区公共空间暨都市设计高雄
2008 高捷大寮站公共艺术第一名高雄
2008 室内TID 奖「市政观邸」公共空间景观暨建筑设计台中
2008 室内TID 奖「私房泰」顶级泰式料理餐厅台中
2008 室内TID 金奖「一即一切」台中
2009 室内TID 金奖「House-M」台北
2010 亚太空间设计师协会APSDA Grand Award 金奖「House-M」北京
2010 台湾创意设计中心TDC 室内金点设计奖「House-M」台北
2010 第8 届台湾设计博览会年度主题区「善念」台北


id+c: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程绍正韬:我出生于1963 年宁静质朴时代的台湾,父亲是大陆安徽人,母亲则来自中国北方热河。在台湾,他们都是被泛大众称为所谓的菁英外省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在台湾同时多重学习文学、美术及工业设计,以致形成一种复杂的设计锻练模式。至今,我的设计从业生涯在不知不觉中也已度过24 年之久,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24 年执业时间里,基本上以室内设计为核心,同时向外发展至建筑、景观与都市设计,向内则发展至家具、饰品等生活美学产品设计及其他文创经济,那是一种全向度整合的设计。这可能与跟当下大多数台湾同业和内地泛专业化分工状态的设计师不太一样。

当然这是一种复杂、辛苦、具挑战性却极有趣并带有理想性的工作。如果同行不觉得笑话的话,我们可以说,这不就是儒家文化菁英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生命发展可能模式之一吗?我们在其中统合客观环境对象并也顺道为自己消弥了现代人生存、生活与生命发展中原来可能会存在的对立与矛盾。

id+c:你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程绍正韬:父母因为都是书香世家,父亲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所以颇重视我们子女在文学传统上的教养。再加上从小的居住环境不是在外来与本土地域文化对立及龙蛇混杂的冲突环境中,就是在宁静和谐的大自然纯粹中。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小孩,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自然而然令我成为一个喜欢在对立文化中寻求跨域整合经验的设计师。于是,我喜欢在文学性及自然性的基础上去作双重甚至多重对立文化统合关系的设计,这是一种在对比中寻找和谐、在矛盾中进行统一的复杂设计模式。它的思考角度与一般业界所谓单一性专业设计比较而言,是更较为全面性的。特别是那种自然与文化涵构性的暗示或反省如何在当今社会经济性与现代性发展中被潜藏,并自然而然地深化于百姓的生活之中的永续主义(Sustainable Development)式环境设计理念。于是,在不同尺度的环境设计中,强调人与自然、现代与传统、建造方式与文化母体、城市与经济开发与当下居民生活文化关照都令之可以共生和谐的境界。我大胆这样假设,如果我的理解不是错误的话:那将是我们设计师的最大执业理想,也是咱们这一行对众生当有的人文关怀与生命态度。

既可以相应于中国儒道传统哲学思想,又可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续主义的环境发展方式,在可见的未来能被我们归纳导出甚或创造出实质环境来吗?这将是我们中国所有建筑菁英们无法避免的时代责任!因为这一个共生主义理想;已经让我们在台湾有一个“弱建筑”概念的发起,我们强调人与环境共生、与文化共生,而且是一种人与所有一切内、外在环境,一切主体、客体环境,都要存在一种自然而然的彼此和谐共生关系。

id+c:看过一些介绍你的文章,谈及庄子的观念与你设计的关系,能够简单概述一下吗?
程绍正韬:在我的理解里,庄子的观念可以是哲学的、文学的与美学的,它不只是对我的启发也可以是对我们所有设计人的启发。它达观、潇洒而且浪漫,它雄壮、至真,而且可以在人间的凡圣中出入自由。它是我们文化传统概念中的至人、神人、圣人,理所当然也成为我的偶像,它是我的老师。我常想像那集哲学、文学、美学于一身的庄子在《逍遥游》中壮阔而浪漫的境界,在《庖丁解牛》中的开放与自由……在这古典文学作品中许许多多庄子的化身,每一个都让我憧憬与崇拜不已,并且开始这样思考那至人般的庄子如果愿意委屈舍身成现代环境改革精英的话(当然我知道庄子可能会认为那是儒家的事) 。

庄子用心若镜而逍遥游、而御风行、而游刃有余,这浪漫美丽的人格,让我们看到一个健康的人、完整的人与一个充分证得自由的人;这宏伟的文化资产,不当只属于古代中国人,也当共属于我们现代全体中国人。你说这是不是属于文化精英行列的领导设计师人格、思想与作为? 新中国环境中的文化美如何发生在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之间?庄子在那么多的优美文章中已经暗示了我们太多典例。道家中这深层隐晦而终归洒脱的美,流动物我合一的灵性、当下主客之间统一的辩证思维。就是我设计美学思想的主要本源之一。

id+c:传统与现代一直是困扰业内的问题,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据说你的很多设计,源自古典诗词,能够和我们分享一下这个转换的过程吗?中国的现代性如何建构?
程绍正韬:“转换”这个词英文为“Transform”,意即形体之变异与转化。但我们首先要先认识原先的那个变化前的原型(protype),才可以开始消化与辩证。

古典诗词歌赋中,文学意境无论诗意或词境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潜藏的设计前之辩证原型,当代中国设计师如果古典文化素养不足,便无法将这一个中国性的内在核心建立在以西方现代主义为主的新的环境设计之中;也就是说有现代丰富而华美之外在却无传统秀雅而端庄之神韵。换句话说,倘若我们在现代化与西化的外身之中看不见自己的中国之心,也看不懂中国几千年来的神秘文化语言核心旨趣,你怎么能体验得出融合东方与西方的设计呢?抽象文化与具象形体的转换何来之有呢?

对古人生活环境、文化、思维逻辑的体会进而衍生出一套属于我们在面对设计问题上特有的因应内在形体对话方式。才有可能有效解决现代性(modernity)一连串复杂体系的问题,而不止是停顿在中国传统外型上下功夫,境界却原地打转而已。西方现代主义的发生是从18 世纪启蒙思想到19 世纪资本主义兴起到工业革命全面改变人的价值观所逐步演化而成。从这个观点来看;从晚清以来,中国在全盘西化与照搬照抄中国传统环境既有建筑语汇中徘徊。你认为这不都会是一种缘木求鱼吗?

我以一个来自台湾,父母却是滋养于中国文化的大陆人,在台湾还算尽职努力的设计师来看,我实在惊讶于大陆这十年社会财富的累积速度,往往背后却是肇因于西方造型主义的造作或设计师矫揉的表现方法,竟作为一个推波助澜的潜在势力。我们却不容易看见那种还原文化本质上的设计,财富与文化发展这两者之间其实并不一定会冲突。中国古代已有许多明例。

我喜欢用古典诗词中的情境成为设计变形前之设计辩证原型,仅以一个阳台为例:我就不认为阳台的存在仅是增进外观造型美学,仅是增加建商销售卖点与使用者虚荣心而已,如果设计者真的认为好的环境设计就只是这样而已,那他可能已经就放弃了阳台这个中介空间区域本质性的需求。一个小小阳台空间在环境本质上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呢?我们当然可以像建筑形体学院派说的那样,阳台是现代住宅垂直化高楼发展过程中从院子演变而来的类空间;但你不能仅把它当作晒衣之用,你也不只把它当作设计师造形表现之用,你终究不会只把它当作炫耀财富之用的工具而已,那是因为你已经深谙李后主《虞美人》中的词境,当你读到“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才有机会去感受到什么叫做雕纹栏杆与玉石庭阶与在明月高挂的夜晚,灵光乍现时悟见主体(自己)客体(月亮)之间互动所到达某种物我合一的境界。阳台;是用来感受物我合一的诗性。我们透过了中国古典诗词意境来理解中国古人的生活逸趣。这就是一种活泼生动的生命状态都是常常利用了所谓诗性的场所或场所的诗性来进行每一个生命不同个体风格的创造。

我们还敢仅用西方现代建筑学院主义的方法设计一个所谓现代的却冰冷无机的“造型主义阳台”吗?至少,就我个人来说;中国古典诗词中那些精炼的文学内涵作为现代建筑环境创造前的基础洗礼──让我们才可以跨越古代的“造型”与现代建筑冰冷的枷锁。这是用文学“意境”回到中国的生活气韵;也进入现代。

id+c:你比较喜欢哪些设计师或艺术家?他们对你的影响在哪里?
程绍正韬:中国的苏轼、西方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他们都是属于受过菁英文化训练并可以跨域整合的艺术家。这些都是世界级的大师,当然也是我的古代典范。以近代台湾来讲,前辈建筑师如贝聿铭、陈其宽、张肇康则为我的现代典例。他们是台湾最美的校园建筑——东海大学校园的规划者,他们对中国传统建筑在现代化中融合台湾风土上,做出了令人尊敬的最好示范。而他们艺术养成背景及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才是我特别关注他们成功的潜在原因。你看看这些华人界最优秀的建筑师们,他们不都有一个文化世家的背景,也都受过很高的文化训练?他们告诉我们环境从业人员若不能从文化教养上的扎实训练来继承过去文化中那神秘的核心部分,就不会产生设计。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件事:做设计一方面要先谦卑地继承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则更应尊重当下土地伦理、客观使用对象,及一切形而上与形而下该关注的议题,最后才再来发展出新的设计,特别是型态上的造型设计。他们为台湾环境发展也为我们设计人风骨树立了最良性的典例,对我的影响当然不言可喻。

id+c:你如何评价当下的台湾设计?又如何评论大陆的当代设计?
程绍正韬:台湾早期与内地一样有很庞大的美资或日资的资本系统支撑,所以也曾经很富裕,也曾经发展出很多需要金钱做为代价基础的设计。不过,在这一方面来说,台湾似乎就比内地显得比较自省性一点,也常见由下而上的批判精神来反向要求上位设计思考的质量改革。这是台湾设计界经过漫漫数十年以上的辛勤代价换来的。而今日内地当代设计环境界的成长过成可能只是在一二十年之内就企图快速完成它的成熟期,但这期间缺乏一种慢火酝酿过程的反省期,这样状态下的设计发展容易显得矫揉造作稍有不慎便会流于肤浅粗糙;即便我们拥有再庞大的技术资金或是极其富丽的材料来建造表象。而缺乏批判文化支撑性的设计发展似乎可能伤害广大的土地与居民与历史文化、这似乎是一种大陆当前快速环境开发中最令人感到的尴尬现象之一。这个时代设计者缺乏对土地伦理或对传统文化甚至对自然生态危机投入的全面反省的支撑力,这是大陆当代设计界迈向成熟期发展中一个可能最为严重的人文危机。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