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形式主义——伊藤恭行访谈录's Archiver

类别:国外设计师 来源: idc 室内设计师 时间: 2012/8/10 16:16:00




设计师伊藤恭行

简历

1958年 神奈川县出生
1984年 东京大学工学部毕业
1985年 东京大学大学院硕士
1986年 在东京大学大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同期创办西拉康斯一级建筑师事务所
1988年 东京都立大学工学部助手
2005年 该组成Can(C+A nagoya)

代表作品:
1987年 GIMMICK(第4回SD赏)
1991年 大阪国际和平中心(建筑业协会赏BCS赏)
1995年 日本建筑学会作品选赏
1996年 WHITE/BLUE 西协的住宅
2000年 爱知淑德大学8号馆(2002年日本建筑学会作品选集刊登)
1998年 朝日新闻社青森支局
1999年 中京女子大学2001号馆
2003年 河田町项目
2003年 HANAMIZUKI妇科医院
2004年 爱知淑德大学9号馆

主要著作:
空间设计系列10集合(日本新法规出版社,1996)
西拉康斯JAM(Gallery 间,丛书06,1967)


编辑按:伊藤恭行先生不是我们熟悉的明星建筑师,其作品在中国也鲜有介绍。但其作品严谨而别具一格,特别是其中蕴藏的对于形式的独特思考,非常值得引起我们当下以形式为要的建筑界反思。建筑师的责任并不仅仅在于做美丽的建筑,而应该是根据对建筑应该在社会上起什么作用的思考基础上,做出判断与回应。

id+c:能先和我们谈一谈你的设计理念吗?

伊藤恭行:在设计中,我比较关注人与空间的关系,对于空间如何有效地诱发人在其中的各种各样的活动一直是我们设计的重点所在。在这方面,有一点特别值得一提,我们始终强调建筑的结构形式不能够制约人的活动,而要充分诱发人的各种活动。

  我们对于建筑物周遭的环境,也始终保持敏感。在做设计前,我们会仔细研究建筑物的周遭的环境并对之做出有效的回应。我们认为,建筑应该与周遭的环境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当然了,为了更好地与周遭的环境呼应,我们会对建筑物本身的功能要求以及为什么要建这样的建筑等有一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我们的工作。

  为了不破坏周围的自然环境,我们对于设备的选择也是颇费苦心的,在这方面,我们是不折不扣的生态主义者。比如说,对于不同类型的建筑,我们会营造不同的室内光环境,在办公空间中,我们倾向于均一的采光,而对于医院、学校来说,我们就会倾向跟平时的生活环境比较接近的采光方式,使空间有明有暗,我们主要是通过外墙的处理来实现不同的采光控制的。对于我们来说,如何处理外墙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声、光、热等物理因素的控制都是需要经过它来进行,而且我们还要对建筑的内部需要作出反应。

id+c:在你的设计中,外墙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你对于这方面的思考也非常深刻,能和我们具体谈一谈,你是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的吗?

伊藤恭行:什么地方是应该让人看见的,什么地方又是不想让人看见的,有些地方不想让人看见但需要考虑采光上的需要等等,是我们在设计外墙时始终考虑的。我们在设计爱知淑德大学的时候,对于不同的空间我们就采用了不同的外墙处理办法。对于需要充分采光的空间,我们用大玻璃解决采光,而将可以开启的窗做的小一些,以解决通风的问题。而且我们还将钢结构的斜撑、设备的管道、照明系统等都放在了这一区域,如此一来,这一区域集采光因素、结构因素、设备因素和照明因素于一体,非常综合。

  而我们在设计医院的时候,也针对周遭环境和内部要求的不同,外墙有着不同的表情。在处理面对街区的外墙的时候,我们对希望被人看见的地方,作了通透的处理,而对不希望被人看见但又有采光的需要的部分,则加了一层打孔的铝板。而在处理面对公园的外墙的时候,我们在视线好的地方,处理的非常通透,与自然融为一体。

id+c:能和我们说说你眼中的日本建筑界吗?

伊藤恭行:目前,对于建筑师而言,日本的建筑界不太景气。我感到比较头痛的地方是公共建筑的甲方,对于委托任务不是很有责任心,这是非常致命的。而且我们还有一个设计费的竞争制度,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制度,因为根据这一制度,往往是设计费越便宜的公司其中标率越高,而不论其设计质量之高低。甲方以负责而专业的态度来进行委托,这不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于建筑师都是非常关键的。

  但我们的年轻的设计师非常努力,不断地在设计方法与设计方向上面突破。而且我们的设计师也不以规模为导向,对于面积不大的小住宅,往往也能够涌现出许多出色的解决方案。此外,与中国建筑界的浮躁相比,我们的设计师更为稳健,他们对于每个设计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在其中。

id+c:有人说,建筑师的生命是从45岁开始的,而你正处在这一临界点上,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伊藤恭行:刚开始从事建筑设计的时候,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已经是非常之高兴了,但后来随着经验的日增和自己设计的建筑的体量的越来越大,身上的社会责任感也越来越大,自然地,对于建筑对于社会的良性反馈等方面就考虑的比较多了。我非常赞同以上的说法,在做了20多年设计之后,设计师对于建筑的控制力越来越强,但同时也非常焦虑,因为需要面临很多的挑战,需要对旧我进行不断总结与反思,以超越自我。同时,也需要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以在实践中思想自己的建筑理想。对于我而言,我希望我可以通过参加更多的设计竞赛来进一步锻炼我的能力,但是比较现实的是,虽然我的方案可以在竞赛中进入前5名,但当进入最后甲方谈话的时候,我往往会遭遇到非常强的对手而落败,比如我的老师原广司,这是我今后需要认真考虑并解决的最大问题。

id+c:中国目前的建筑界的状况有些让人担忧,本土的建筑师经常没有话语权,而日本在上个世纪也曾经面临相同的困扰,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伊藤恭行:在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的年轻建筑师纷纷负笈欧洲学习先进的理念。归国后他们经过慢慢消化吸收并逐渐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风格。但这一过程非常艰辛而漫长,整整化了30年时间,才终成正果。

  我对于中国的建筑界并不太了解,但我注意到,目前中国的建筑师仍然有很多是在拷贝、抄袭,这是非常不好的。因为我认为,建筑的形式只是建筑的一个方面,我们不能够仅仅只因为形式的美而进行表面的模仿,这不是建筑的本义。建筑并不仅仅是设计师个性的产物,而与社会联系密切,特别是甲方本身的水准和思考方式对之影响巨大。如果中国能够在这方面有所改进的话,其建筑设计必将有长足进步。此外,中国目前的建筑设计仅仅进行到方案的完成,实际上这离真正的建筑仍然有很大的距离。我认为,中国的建筑设计需要完善现场管理,以求设计真正实现。

  但是,中国的建筑界应该是大有希望的,因为随着因特网的普及,信息的及时传递成为可能,这是非常有利于建筑师成长的。而且中国年轻一代的建筑师对于新的事物与潮流饱有热情,有非常强的求知欲。也许,中国用不了30年就能达到今日日本建筑界的水平。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