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屏下失落的文明——柬埔寨吴哥窟之行's Archiver

类别:采风 来源: idc 室内杂志 时间: 2011/11/25 10:38:00




撰文 / 张 宏 任 敏 王 华

  夜色中,飞机抵达柬埔寨王国暹粒省,穿越时空般的进入了一段曾经被遗忘的历史。暹粒省拥有优美的热带风光,随处可见农户住家和成片的稻田,放眼望去,满眼的绿意,成片的森林,淡淡的远山,让我们这些习惯了城市喧嚣的繁华都市人回归了内心的自然。高远的蓝天下,茂密的丛林中,淳朴百姓打动着每一个游客,黑黑的皮肤,大大的眼睛,厚厚的嘴唇,淡淡的微笑,穿着各色自织的土布,上面织有大象等吉祥图案,清澈的眸子好似会说话,在这优美又壮丽的环境中形成又一道风景线。

  柬埔寨王国暹粒省的吴哥建筑群始建于公元802年,完成于1201年,前后历时400年,1431年暹罗军队入侵后,吴哥建筑群遭到了严重破坏,王朝被迫迁都金边。此后,吴哥建筑群被遗弃,逐渐淹没在丛林莽野之中,直到19世纪60年代被法国生物学家亨利· 模奥无意间发现,并经过多年清理,人类文明中的这一页才得以重新展现于世人的面前。

        巴戎庙的远景

        古树与建筑  

        叠涩结构

       俯莲雕刻

  吴哥建筑群遗址现存600多处,分布于方圆4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多由寺庙,佛塔组成,当时,耐久的石质材料只用于神庙建筑,木质的民用建筑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的痕迹。仅存的石质遗迹中反映出印度文化的影响,其中也可以发现中国等其他地区文化影响的痕迹。在当时的王国强大集中政权下建立了纵横交错的稠密水道网,加上肥沃的土地,一同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稳定,这也是王权崇拜激发的艺术发展的有力保证。

  吴哥建筑群全由砂岩和火山岩两种材料砌筑而成,石材从吴哥附近的山上开采并利用大象运输到建筑现场,经过千年的风雨,在湿热的环境中建筑周身张满了苔藓和地衣,绿迹斑斑,随处可见参天大树从建筑的缝隙中长出并与建筑融为一体,不可分离,如巨蟒般的根茎在建筑中游走,坍塌成堆的巨石映射出吴哥往日的辉煌。石质的建筑群采用梁柱结构和叠涩结的手法,虽内部空间狭小但外部空间布局丰富。建筑基本类型有塔殿,庙山,后来又增加了回廊的形式,较大规模的建筑都是这三种要素的不同组合,作为神的住所而严格遵循中心式布局,并根据四个主要方位确定朝向,这种结构和布局方式延续了数百年,即使在建筑风格的不断更新中也丝毫没有改变。从宗教的角度看,这种重复显示了某种神圣仪式的重要性。吴哥建筑群既是王权的象征又是宗教信仰的具体形式,以象征的方式表达了其内涵,在佛教的影响下,佛像广为流传,大象,莲花的雕刻随处可见,建筑周身布满雕刻,精致美妙而令人赞叹,佛像和仙女浮雕各不相同,神情温和,栩栩如生。

  吴哥建筑群中要算大吴哥的巴戎庙规模最为庞大,走过护城河,穿过塔门,步行数百米,一座巨大的石头建筑展现在眼前,49座四面佛塔高高耸立于三层台基之上,每层台基周边设有回廊和角塔,远望去,形成佛塔林立的壮观景象。廊壁上清晰可见讲述印度史诗《摩洛衍那》的浮雕。中心圣殿周围是12个呈放射状布置的礼拜堂,每一个塔顶都建于这些礼拜堂和亭子之上,并雕有四面佛像,象征着慈悲的佛俯视着庙宇中的芸芸众生,塔上的巨型四面佛同时也表现着统治者的神性和无所不在的君权。塔都为石头对缝砌筑而成,堆好后再雕刻佛面,佛面慈眉善目,其中有一张最为美丽的被称为吴哥的微笑,上挑的眉眼,厚厚的嘴唇,经过了千年却依然感动着我们这些凡人。

        《摩洛衍那》浮雕

        吴哥的微笑

        小吴哥窟全景

        小吴哥“天堂”

  高棉艺术的代表是吴哥寺——小吴哥窟,其依照天龙星座修建而成,寺庙主立面朝西,环绕四周的壕沟通过水道从暹粒河取水,笔直的道路直达围墙和主门,路两侧设有以眼镜蛇为母体的栏杆,中央塔门的两翼是展开的柱廊,柱廊的另一端各有两个小的塔门,围墙内的寺庙是一个由三层叠起的平台形成的四锥体,每一层都设有柱廊,并通过塔门和角亭加以强调。一层台基的回廊中是世界上最长的浮雕之一,气势宏大,讲述久久流传的《摩洛衍那》。二层台基上的回廊里佛像多有残缺,很多的佛头都已被掠夺,被称为“天堂”的三层台基高耸陡峭,上有五座佛塔直冲蓝天,我们手脚并用的爬上“天堂”,脚下的小吴哥窟及成片的森林尽收眼底。田字型的回廊划分空间,中间及四角上各设一座佛塔,中间的略高,四角的略低,层层收分,周身可见雕刻的残痕。从瓜楞柱,仰莲,俯莲 ,须弥座似的台基,带有莲花图案的天花等元素,我们依稀可见印度佛教文化影响的痕迹。列柱形成回廊,廊内的墙上刻有仙女的浮雕,装束和神态各不相同,栩栩如生,窗子上的棱柱是带有螺纹装饰样式的石柱,好似车床车出来那样精确,可见当时高超的石材加工水平。

        瓜楞柱

        砖材修补

        砖材修补

  2000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正式对吴哥窟周萨神庙进行维修,保护修复工作涉及清洗,粘接,加固等措施,并进行了湿热地区砂岩风化机理研究,石构件表面苔藓,地衣等微生物的消除试验,风化砂岩的渗透加固试验,总结出一套符合国际化文物保护原则的修复方法和施工工艺,修复了大量破损石构件,保证了建筑维修的整体效果。在现场,我们可以看到多个国家文物保护国际援助工程的成果,及不同的维修方法:混凝土修补,砖材修补,木架支撑,钢筋混凝土加固等。

  短短几天的行程中,大吴哥的规模宏伟,小吴哥的壮观气势,女王宫的精美雕刻,塔普伦的建筑与自然的相容相生,宝剑塔的雕梁画栋……都让我们流连忘返。不仅联想到在遥远的过去是如何规划和建设,用什么样先进的工具进行加工雕刻,具有艺术修养的工匠又是如何组织施工,才得以完成这么浩大的工程。经过千年,吴哥建筑群虽多有残损破败,但依然难挡往日的辉煌,穿越千年震撼着每一个朝拜它的世人。

摄影:张宏 等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