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辛艺峰
龙蟠矶位于鄂州市小东门外的长江之中,是一座巨礁,与东面江岸的凤凰台遥相呼应,并称“龙蟠凤集”。有“万里长江第一阁”之称的观音阁即雄踞龙首之上。
据史志记载,观音阁始建于宋,至元代建成。翻阅《武昌县志》,其中就有“蟠龙矶隆起,江中去岸不盈一里。”的记载。明弘治、嘉靖及清代和民国均有修葺。世事沧桑,屡毁屡修。蟠龙矶石头翘首西望,观音阁突兀在龙头之上,恰似凌空飞来,虚悬于大江之中,坐东朝西,逆水而立。千百年来,它饱经风雨,纵览长江。每到汛潮,水漫楼阁,只剩高层窗口,甚至只剩那檐牙、龙吻、中亭在浩淼之中。狂涛巨澜曾卷去多少名楼华构,然而,“中流砥柱有蟠龙”,汛期一过,水落石出,它又横空出世,威镇江心。阁下如船舷样的弧形石墙,既减缓水势,又顺势泄流,任凭江水拍击咆哮,总是稳于泰山,显示出古代武昌工匠对流体力学的奇妙运用和风格独特的创造艺术。1983年8月19日鄂州建市以后,对观音阁又重新进行了修葺,使之焕然一新。其后每年洪水过后,文物管理部门都要进行一次维修。1992年12月,观音阁经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乘舟登矶,迎面便见观音阁院墙镌有“观音阁”三个遒劲的大字。整组建筑由一亭三殿二楼组成,从平面上看,整个建筑群长24 m,宽10 m,高14 m,总面积300 m2有余。其基座厚1 m有余,以长60 cm、宽20 cm、高25 cm的条石垒成。空间布局由西向东,分别设有观澜亭、东方朔殿、观音殿、老君殿、纯阳楼,阁身以红石青砖砌就,与龙蟠矶巧妙地融为一体,显得雄峻巍峨,气势磅薄。
观音阁在《武昌县志》城图中的位置示意
观音阁平立面布置图
观音阁西立面实景图
观音阁南立面实景图
观音阁北立面实景图
沿着石级进入小蓬莱门,便来到观音阁前殿,亦名祖师殿。此殿开有二门,朝南为小蓬莱门,正西为观音阁正门,门匾额为“龙蟠晓渡”,出自清代文官手笔。由于殿内供奉东方朔像,它半悬于殿上梁柱顶端,故又名东方朔殿堂。穿过观音阁前殿,便进入观音殿,此为中殿。匾额上书写“普渡众生”,殿中神龛上供奉有青石阴刻观音大士站像。虽然无法得知最初建立观音阁的初衷,但这石矶半隐于水面,南岸怪石嶙峋,周围水流湍急,常有舟人在此遇险,而舟人认为定是蛟龙作怪,在石矶上建观音阁,供奉观音菩萨,一是求保平安,更重要的是阁上的灯光导引着夜行船不要偏离方向或触礁。
观音殿中最奇的还是老井,它位于观音殿后。井栏为红砂石雕琢而成,呈莲花瓣形,井口若花瓣中的莲蓬,所以这古井也叫莲花井。居于江水之中的井水丝毫不受江潮水位涨落的影响,即使是枯水季节,井水也会高出江水水面数尺,水位保持不变,并且长年保持井水不涸。
巨礁上的“万里长江第一阁”——观音阁
整个建筑群总面积300 m2有余
乘舟登矶,迎面便见观音阁正壁镌有“观音阁”三个遒劲的大字
观音阁前殿——祖师殿
古井对面为老君殿,也是观音阁后殿。殿中匾上书有“紫气东来”。中间供奉有太上老君李聃及道教中神祗像。泥塑的老君尊容持重沉稳,让人感到有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肃穆。在一座楼阁里供奉着两种不同宗教派别的始祖,似乎是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宗教伦理的共同点都是以信仰为本,以劝善去恶为体,之所以这观音阁上多少年来香火炽盛,是因为它能像海纳百川一样,容纳了人类的信仰与虔诚。
从后殿南侧扶栏而上,过沧浪门便进入了纯阳楼,它位于观音阁西南,为两层楼阁式建筑。中厅供奉着吕洞宾的卧像,因吕洞宾号纯阳子,故此楼名为纯阳楼。传说吕洞宾科举不第后,出家修道,浪迹天涯,济世救人。他从淮河来到古鄂后,为斩除兴风作浪的蛟龙,宿于吴王散花滩边石林洞中,斩蛟龙于龙蟠矶头,直到没有蛟龙祸害百姓,然后才回洞庭之滨岳阳弄鹤。古城人感念其恩德,出资在观音阁旁他曾歇脚的地方建造纯阳楼,以示纪念。
出沧浪门往西为一三角形小亭,名观澜亭。入亭凭栏眺望,北是隔江相望的赤壁,西为江南西山积翠,耸立于西山之颠的武昌楼似乎在镇守着江水,南岸是车水马龙的都市。下游不远处便是飞架南北的大桥。脚下汹涌奔腾的长江之水,气势磅礴,浩浩荡荡地向东奔去。
祖师殿开有二门,朝南为小蓬莱门,正西为观音阁正门,门匾额为“龙蟠晓渡”,出自清代文官手笔
观音阁后殿——老君殿
两层楼阁式建筑——纯阳楼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的根,根深才能叶茂,根深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城市的发展建设,离不开其历史发展的轨迹和厚重的文化积淀。清朝诗人姜愃在《龙蟠晓渡》中写道:“峭壁起江心,层台水面浮。岂堪龙久卧,但见石长留。云影轻帆处,桡声夜渡头。问津何处是,一柱砥中流。”确实如此,观音阁以其“万里长江第一阁”的美名巍然江心,孤悬水际,一柱砥中流。多少年来引来无数游人登临楼阁,赏景抒怀,掬水捧月,听江风看江水,忘却尘世。
参考文献
[1]武昌县志编辑委员会.武昌县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9年
摄影:辛艺峰
实测图纸整理绘制:黄慧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艺术设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