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里的干栏住宅——龙脊十三寨's Archiver

类别:采风 来源: idc 室内设计案例 时间: 2014/7/10 15:45:00




撰文 毛葛

  龙脊十三寨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东部,是由二十多个大小村寨组成的社区的统称。“十三”只是一个虚数,主要的寨子有廖家寨、侯家寨、平寨、平段寨、平安寨、龙堡寨、新寨、江边寨、枫木寨、金竹寨、八难寨、马海寨,以及黄洛瑶寨等。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些寨子拥有一位共同的头人,各寨团结一致,共同进退。

  十三寨的地形可概括为“两山夹一水”,金江河自东北向西南流淌,北岸是龙脊山,南岸为金竹山。这二十几个壮寨、瑶寨就分布在河水两岸的山腰和山脚下。龙脊十三寨的平均海拔在1000米上下,夏热冬冷,以梯田稻作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近年来,以平安寨为代表的“龙脊梯田”景观蜚声海内外,成为国内外游客云集的旅游胜地。

干栏住宅
缉茅索绹,伐木架楹,人栖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谓之麻栏子。
——明·邝露《赤雅·獞丁》
  干栏建筑,又称高栏、阁栏、麻栏等,是一种底层架空、下畜上人的木构建筑形式。学者认为它起源于远古时的巢居方式。干栏住宅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部广西、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这些地方山高水险,气候炎热又潮湿多雨,底层架空的干栏可同时满足防潮、防兽、防盗、通风等多种居住要求,是最适合这里的住宅形式。

  房下有猪,即是一个“家”字,这也是下畜上人的干栏住宅的最好写照。不同的地形特点、环境条件,各民族独特的生产、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干栏住宅式样。

  龙脊的干栏住宅依山而建,布局形式灵活,与山形结合巧妙。村落中,房屋随山势层层叠叠,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分布着梯田、村庄与涵养水源的树林,人造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景色美不胜收。因阳光充足,干栏的朝向并不十分讲究,以宅基的长宽形状为前提,选择利用率最高、最合理的房屋布局方式即可。

  龙脊的传统干栏住宅通常分为三层:底层较矮,不住人,有牛栏、猪圈、鸡鸭舍、厕所等设施,并可堆积粪肥、存放农具;二层是人们生活居住的场所,位于正中的堂屋供奉“天地君亲师”和祖先牌位,是房子的礼仪中心,分布于堂屋两侧的火塘间则是人们的生活中心,壮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火塘;三层是阁楼,用来储藏粮食、杂物,使用可移动的爬梯上下。

  龙脊的干栏建筑非常朴素,装饰极少。有些人家会在二层出挑的部位下做极简单的垂莲柱,窗扇上偶有雕花。

      龙脊十三寨的分布图

       龙脊廖家寨一隅

       干栏住宅的布局图

      龙脊壮寨干栏之家

       竖立扇架

       升梁

      抛梁粑

壮家风俗
子长娶妇,别栏而居。

——明·邝露《赤雅·獞丁》
  “栏”即是壮话中的家屋,也指最小的社会单位。近代龙脊十三寨的壮族多是三代以上同堂的扩大家庭形式,父母与一个已婚儿子的家庭同居。二层左右两个火塘,两个小家各用一边,分灶而食。其他儿子娶妻成家后,便要另建干栏、分家居住。

  为了在山林间不利的生存环境中更好地生活下去,这里的人们发展出了“打背工”、“认老庚”的习俗。“打背工”是壮人间一种约定俗成的互帮互助风俗,像建房、播种、收割这种需要在短时间内集中大量劳动力的工作,都需要打背工。村民们自备工具,轮流到各家帮忙,主人连饭食都不必招待。集体劳作井然有序,效率颇高。临近几个村子的村民,有年岁相仿、关系较好的就会互认“老庚”,相当于“拜把子”的性质,方便大家互相照应。年节时老庚间会互相作客,主人会像对待亲兄弟一样招待老庚。

  龙脊十三寨的山坡坡度较大,梯田大多迂回窄长,耕牛不得转身,因此耕地极少用牛。当地有这样一首歌谣:“你一头来我一头,老婆在前当黄牛,老公在后麻直呸(“喊一声往前走”的意思),夫妻双双汗流流。”田间劳作中,女人在前拉犁,充当起耕牛的角色。平时翻地松土的日常工作,也是女人做得比男人多。打背工时各家出的劳动力亦是男女皆可。男女合力劳作使壮族从无“男尊女卑”的风俗。从某种意义上说,壮族的女人比男人更能干活。

       梯田与壮寨

      枫木寨村口

      龙脊的干栏住宅依山而建,布局形式灵活,与山形结合巧妙

       山腰上的寨子

      树皮墙

      建造中的干栏住宅

干栏的建造
  龙脊十三寨保留了传统干栏住宅的样式和建造习俗。经验丰富、手艺好的大木匠是建筑的设计者和造屋工程的负责人,主持施工过程中的各项仪式。十三寨内没有专职的木匠,由各寨会做木工活的村民兼任,其中以枫木寨的木匠手艺最高,寨里的干栏最是整齐美观。

  建干栏住宅大致要经过看风水、房屋设计、入山伐木、动土平基、木料加工、起架安梁、上瓦、装修、入宅归火等步骤,其中的重要工序要在风水先生算出的良辰吉日进行。搬木料、开挖屋场、扎排竖柱、上瓦等工序需要大量的人力,由村民“打背工”协作完成,因此建造住宅的时间大多选在农历八月秋收之后。参与建房过程的,除了主家、工匠与地理先生外,还有邻居、家门(寨子中拥有亲缘关系的人们的互称)和老庚。

  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壮族人民,在建造房屋的各个环节中都与大自然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建房主要采用杉木,其中两根最重要的构件“发墨柱”和“梁木”,用材须由主人亲自在山林中寻找,挑选树干粗直、枝叶繁茂、生命力强的树木,祈求房屋的主人也会子孙多多、事事兴旺。安装木构件要遵循木料生长的方向。对柱子或木板壁等垂直构建来说,安装时要使树根一侧在下、树梢一侧在上;若是梁、枋、串等水平构件,则要按照树根一侧朝向堂屋,树梢一侧向远端伸展的规律安放。如此安装构件,房屋整体就好像一棵自下而上、由堂屋向四周生长出的大树一样。

  全部大木构件加工完成后,在择定的吉日吉时扎排竖柱,众人合力将各榀屋架顺次拼装成型、竖立就位。前后共需两天时间,第一天起架,第二天举行上梁仪式,这是整个建房过程中需要人手最多、最热闹的环节。主家提前将酒、糖等礼品送到亲戚、朋友及老庚家中通知吉日,联系要打背工的本村人分配工作,准备安梁仪式所需的鞭炮、贡品、梁粑(将糯米煮熟舂烂后制成的圆饼状食品,直径十几厘米,为了喜庆常染成红色)、梁布等。在有的寨子,一家人盖房是全寨共同的大事。不光主人的亲戚、老庚、邻居要到场帮忙,就连邻居的亲戚也要赶来参加起架安梁的仪式。即使这些人定居在外地的城市,也必须在那时赶回老家参加这项集体活动。

  仪式中,大木匠焚香祭拜、口中念念有词,请鲁班仙师显灵,保佑房屋、主家、工匠一切平安,接着杀一只大公鸡祭梁,以硬币(旧时用铜钱)为钉,将一块块写着四字吉语的大红梁布钉在梁木的底部。爆竹声中,四位父母双全的男丁用绳索将大梁拽至屋架顶部,边拉绳索边吆喝吉祥话。大木匠站在梁架顶端将梁木就位,在大梁两端放上梁粑、禾把等物祈福。之后人们会把准备好的梁耙、禾把、大米、酒、糖等物从梁上抛下,供下面的亲友、邻居争抢,抢到的东西越多就越吉利。这种热闹的上梁习俗与汉族是相同的。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