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伴月在前塘
江西丰城厚板塘村
HOUBANTANG
撰文 薛力
厚板塘,位于江西丰城东北部的筱塘乡,处在赣江东岸,其地湖泊密布,水体纵横。
村落在一座土丘的南侧,一条小河在前方由西向东而过。村落背丘面水,取势良好。
厚板塘始建造于明正德年间,现存建筑多为清道光年间所建,是涂氏家族的聚居之地。它由北部的民居、中部的晒场和南部的水塘组成。
水塘处在晒场之南,半圆形,又称半月塘,直径与北面的民居等宽,由门前的河湾修整而成。河湾水面近似直角三角形,长边在北,短边在东,斜边在南,若干洲岛点缀其中。河水从西边由南而入,自东边向北而出,约1 km后西折,进赣江而入长江水系。
肇基当初,为了对北面的民居形成照应之势,人们在这个水湾中修筑了一条弧形的堤坝。坝宽约2 m,将水湾一分为二。内侧即是一个半月形的水塘,外侧是一个不规则外湖。水塘通过外湖与小河连通。弧形的堤坝上种满了良柳,它有一人多高,呈密密的灌木状。每逢四、五月份,良柳花开,一道半圆形的花堤倒影在水中,十分美丽。它形成了案山的意向,弥补了村前空无遮挡的缺憾。在外湖中,工匠们因势利导,将水中的洲岛进行整理规并,并用石块驳岸,形成七个小土墩,西边四个,东边三个,环列在月塘外侧,勾勒出七星伴月的神奇图景。墩子上面遍种翠竹,若丛状,与良柳的树形类似。春夏两季,良柳旺盛,竹丛自然消隐,秋冬之际,堤坝萧条,碧篁自然显露。它的常绿与良柳的冬枯夏荣彼此映衬。
星子墩东三西四,东侧似乎有不足之处。另外,水流由西向东,村东更是出水之关锁。因此,乡人在此矗立白塔一座,用来锁住财气。八月十五的时候,村人也在此祭祀祖先。白塔在平原中鹤立鸡群,成了水陆两路进出厚板塘的标志。
水塘之北,房屋之南,留有晒场一条,不仅利于农耕,还可供村前交通和典礼活动。
六列一横是我家
由于地处平原,水患时有发生,因此整个民居位于高达一米的台基之上,由南向北逐步升高。为了节约土地,便于防卫,房屋为行列式。五、六列多进天井院由东向西依次排列,北部以一列横屋收尾,大屋之间隔以巷道。
东部第一列房屋是祠堂,三间两落一进。它在一溜齐整的立面中向南突出一个山面,位置显要。这一方面是要强调祖堂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是风水使然。因为南面的水流从西而来,突出的祠堂可以和星子墩、白塔相配,共锁住水中之财。祠堂的大门为三开间贴脸式门楼,门楣上刻“逊守公祠”,前方置大台阶。正对在祠堂的北墙,西部是一溜条屋,东部是一个长院,条屋面朝院子设置檐廊,这是当地的学馆。其大门在院墙中部,面朝东面的小河。此门高大,前方设八字形凹墙,上架屋檐以防侧倾,后方设披屋保护门扇。门匾为“三妙流芳”,寓意读书人不仅笔妙、刀妙,还能口妙。因为门墙转折较多,青砖砌筑不易,于是用红色砂岩箍边拉结,由此形成红石、青砖白版心相互交织的形态,活泼可爱。学馆北部另有一座小屋,坐向也朝东,此为“凝秀轩”,是主人读书的地方。后板塘将学馆和祠堂都放置在村口的重要位置,可见主人不仅尊祖敬宗,对办学也极其重视。
第二列房屋是居住用房。门匾为“通奉第”,现存五落五进。建筑为中天井带侧院的形制。中天井由正房和厢房组成。正房三开间,明间堂屋为两层,左右次间分成前后两间。次间前方是两厢,两者之间有走道,由此通向两边的侧院。侧院一间,南北对合,内含厨房,边墙上另开门洞对外。厨房与中部天井用墙隔开,既可以防火,也能作到洁污分区。
第二列房屋和第一列房屋并不相连,中间隔条小巷,此为“文林第”。
第三列房屋是大夫第,建筑三间两厢,并没有侧天井,现存四进五座落。它与第二列用房“通奉第”之间也有巷子相连,其名是“丛桂流芳”。此巷的两边都是住宅,每进院落都对巷子开门,联系比较密切,过街天棚有三条之多,第一条天棚有两层,是过街楼的形式。
以上三列大屋保存较好。
第四列纵向的房屋没有具体的名号,前方古屋多有不存,后部只有“玉帛遗徽”的屋子还在。它与大夫第之间的巷子叫做“进士第”。第五、六列房屋目前改建太多,仅存后部的“慨慕古风”一屋。它与第四列房屋之间的巷子叫“侯祚东绵”。
在这六列房屋的后部,有横向的屋子一排。它们由单独的民居左右并联而成,形成村落的后罩。目前,横屋的第一座建筑是“忠厚传家”,前后两落一进,三间两厢。它的东首恰好与“凝秀轩”平齐,两者之间留一个小门朝东,上嵌“紫气东来”匾,非常切实。第二座房屋是“忠义第”,目前已毁。其余的房屋也被改建。这条横屋虽然参差不齐,依然可以看出大致的走向。
高墙石板惟巷道
由于住宅呈行列式布局,建筑内部纵深多进,房屋之间的巷道便成了村落的主要交通。厚板塘的巷道依据房屋而成,也是多纵一横的形制。由于空间较长,每条巷子又可分为巷头、巷中和巷尾三个部分。巷头一般由门洞组成,晨昏启闭;巷中则对两侧的建筑开门,以便交通;而巷尾则以门洞或丁字路口结束。
以紧靠宗祠西侧的“文林第”为例,其巷头是“通奉第”的院墙延伸后开洞而成,非常低调。这是因为巷子很窄,并不具备做门楼的条件,也不合适与宗祠的大门争锋。
但是,门洞并不是一带而过,而是花了一番心思的。首先,它利用了宗祠的侧墙作为引导,在前方贴墙铺设一条石板路,使其入口更加明显。第二,门洞在青砖清水的空斗墙上收边不易,因此采用石料进行加固。作为门框的石料,平整光洁,满足其通过性,而作为门楣处的石料,是目光所及之处,所以用雕刻进行装饰。
巷头后部设单坡披檐,既可以保护门扇,也为外来者提供一个过渡。门廊藏于门后的做法,虽说是功能所需,但对外部空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它保持了界面的完整,使得门上的雕刻暴露在阳光之下,熠熠生辉,成为首要的视线焦点。
巷中则是一条笔直的狭长空间。其宽度约两米,高度在10 m左右,而长度却将近四五十米。地面以条石铺砌,靠东一侧置排水明沟。
巷道地面中的条石很长,有的超过了巷子的宽度。它们并不横铺,只是纵砌,以便节省裁料之功,减小铺地接缝,避免不均匀沉降。这种排列延续了两边侧墙的肌理,使得它的纵深感更强了。但是,在这种巷子里人却并不觉得单调。
从大的空间感觉来说,断裂的屋顶轮廓、穿越的过街雨篷打破了长巷的单调感。从行走的过程来说,墙面肌理和路面铺装则进一步将巷道宜人化了。
这条巷道并不仅限于行走,它还可供停留。由于巷道高耸,高宽比极大,即使在夏季,正午的阳光也很难倾泻于地,只能照射在大面积的侧墙上。由于外墙都是空斗的青砖,吸热性强,负压自然产生,由此形成较为稳定的上升气流;另外,由于青砖对外辐射很弱,巷道下部几乎没有热感。所以,巷道中特别是走廊下,往往成为人们休憩闲聊的场所。被阳光照射的墙表很热,但其内侧却很凉爽的,因为此处是空斗墙,虽然两侧都是用青砖砌筑,但中间是夹着灌浆土坯的,外墙的热量很难通过中间的土传到内侧。
文林第的巷尾与巷口的开敞、巷中的幽深不同,它以一面高墙结束。这正是村落总体布局的追求目标。第一,高墙首先对朝北的巷口进行了遮蔽,可以防止冬风直冲巷道。第二,高墙还取得了对巷道的围合。这种围合,其包容感远远超过一个券洞。然而,它又并非是封闭的铁板一块。因为在白天,人于阴暗巷道中,通过它大面积的受光面,是可以预知到前方横巷的存在。而在夜里,陌生人则很难断定前面是否还有活路。
因为这道墙担当了如此重任,所以要赋予它辟邪镇恶的神器,于是在墙体正对行人视线的地方,镶嵌了一块白石,上书:“泰山石敢当”。
从石敢当右拐,可以到“紫气东来”大门。左拐,可以沿着横向的长巷向西。此时发现,前面形成巷尾高墙的,是“忠厚传家”的正面檐墙。
由此可见,巷口是开放的;巷中是幽深的,可停的;而巷尾着重防御功能。可以说,它将村落的交通空间、防御空间以及休闲空间集中于一体。这种形态,得益于民居的排列方式。其余的巷子也与此类似,都体现了高效、公平和均质的特点。
顺天应时恩泽长
六列纵屋加上一条横屋,厚板塘形成了赣江中平原中常见的梳状布局。其中横屋是梳柄,纵屋是梳齿。它们与前部的半月塘、晒场和白塔相配合,创造了符合当地环境的空间形态。
从大的布局来看,由于水塘在南,建筑在北,两者的界面不一致,极易产生风压差,因此在炎炎夏日,建筑地界升温快,常有清风来自水面向北穿过建筑和小巷。而到了冬季,北面的条屋又遮挡了北风的南下。
在建筑布局中,厚板塘将宗祠、学馆放在首要的位置,分区合理,流线明确,用地紧凑,能够少占耕地,并使大家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提高了家族凝聚力。
在交通组织上,这种布局也非常利于村民自卫,其中巷口的启闭能够保证住户的安全;多列纵巷和一条横巷相交,产生了很多丁字口,可以迷惑外敌。
另外,为了保佑子孙的昌盛,先人还在村落的出水口建造了白塔,更是祭祖先、锁风水、造景观的巧妙之举。
01 厚板塘的布局
02 逊守公祠
03 三妙流芳
05 厢房隔扇
06 通奉第的侧院
07 紫气东来
08 文林第的巷头
09 文林第的巷中
10 文林第的巷尾
11 巷子的交口
12 忠厚传家
13 丛桂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