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宁厂古盐镇's Archiver

类别:采风 来源: idc 时间: 2011/7/4 10:33:00




撰文•摄影 余平董静

车沿着宁河在大巴山中穿行,河对面半山腰上的古栈道忽而在脚下,忽而绕上山顶,一会儿又绕了下来,仿佛中断了,又在绝壁的河床上看到古栈道的石孔。这条古栈道一路跟随我们抵达巴东巫溪县宁厂古镇。

这座据说有3000多年历史的宁厂古镇,到了夜晚,只能听到宁河哗哗的流水声。我们借着月光,走过吊桥,来到古盐泉旁。用手摸一摸,泉水温热,约20℃;舔一舔指尖,略显咸涩。传说这口古盐泉是由偶然闯入的猎人发现,其久远的历史可以与《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相关联。
盐税,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各个王朝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史书记载,宁厂的这口古盐泉,是古代巴蜀以及西南地区人类发现和利用最早的天然盐泉。这口地上盐泉被发现后,人们就开始在其附近聚居,由此慢慢形成了宁厂古镇。从此,这里也与制盐卖盐不再分开。古时生产的大宁盐被作为贡品盐,运往皇宫。从上古到清末,这一地区的井盐一直承担着周边人们食盐的供给。除水运之外,山中盐道纵横交错,山民用肩挑负,跋山涉水将盐运往四川、陕南、湖北等地区。

        高山峡谷之中,宁厂古镇谱写着制盐买盐的史诗

        盐厂三车间

        大巴山和大宁河守护着千年古镇

        宁厂古镇平面示意图

站在宁厂的古码头上,阅不尽的是古镇的沧桑。宁厂是古老的,伐木、烧柴、煮盐、运盐、贩盐,还能感觉到那个曾经柴烟缭绕的繁忙码头和热闹的商铺、会馆。制盐作坊和人家交融在一起组成沿河的五里长街,盐泉水通过竹筒传输到几百家作坊的盐井中,竹筒管道越过宁河,纵横交错。煮盐的柴灶彻夜工作,一河塞满大小木船。中心街上有江西会馆、陕西会馆、湖北会馆等,周边地区的商人聚集在宁厂,进行布匹、桐油、药材和食盐买卖,一片繁荣。

制盐工业在此地从原始的手工业发展到个人制盐作坊的私有资产萌芽,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集体产业化道路,高山峡谷中盐泉和炉火谱写出盐商和制盐业发展的史诗。宁厂的每一块砖瓦,每一个角落都是盐业历史中的一个个坐标,都形成强烈的文化因子,紧紧地将我们的精神包裹其中,指引着我们追寻它的过去,思考它的现在。

在宁厂古镇找不到有着明显贫富差异烙印的建筑,因为盐业产业化的大变革和交通的不便,让它仍定格在那个手工业合作化的时代。所有的民居都简单、实用,没有装饰。上千年的手工业者们在合作化之后,形成了集体和公共的意识。工人结束一天的集体劳作之后,来到由庙宇等公共建筑转变成的俱乐部、工会,进行娱乐活动。工人阶级没有任何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他们不会把房屋等物质实体作为家族的资本代代相传,没有了精神的束缚,房屋仅仅作为一个工作之余的休憩之所,就变得纯粹了。几乎都是悬山式石砌简易屋面,屋面大小差不多,小而单薄,屋顶清一色小青瓦。无论房屋体量大小,即使孤零零的一间约10 m2的民宅,但凡通街,都是一楼一底。家家皆有的石砌墙基,青白色的石头,也掺杂红色、青色的砖头和土块。如此简单的做法恰恰反映了工人阶级每天直线式的生活和对身外之物的不经意。宁厂古镇建筑没有威严、压抑,厂房和民居建筑的平实有序,都勾勒出属于手工业者特有的精神风貌,也让这个古盐镇呈现出完全不同于其他古镇的外在形态和内在精神。

        如今已经荒废的盐厂三车间

        古盐池

        古盐泉从山岩石洞中流出,泉水冲落至石砌的卤坑中,再由小孔分流进入分卤池中

        制盐池水泥单步梯
宁厂的街道很有趣意,由“解放街”、“中心街”和“生产街”组成。街道的名字打着特定时代的烙印。街道断断续续四五里,均在险岩绝壁的疆界之中,遇到不能建房的断壁处街道就断了。即使能建房屋的地段也多是绝处逢生。断壁前后有石板路可通,还有需要钻过山洞才可续上街道的地段。隔一段无建筑的陡壁山道后,又是一段街道组合。街道犹如山间小道,虽二三米宽度,又时断时续蜿蜒曲折,但十分畅达。两边均建有房子的街道是中心街最繁华的地段,其他地段的街道多为半边街,外半边街靠岩坡一边建一排街房,留出临河街道,有石头砌的堤坎作为围护;内半边街在伸出堤坎在河岸上撑柱悬梁建街房,留出靠岩坡一面,此即常言的吊脚楼。有四个吊桥与河对面的道路相连。整条五里长的街道,在两边街和内、外半边街之间不断交替,与吊桥、河面、远山……亦不断组合。在宁厂的日子,每天不知道要来来回回在这条街上走多少趟,可每次走都觉得兴奋而新鲜。

1996年,宁厂古镇最后一个烟囱倒塌了,宁厂的人随着青烟的散去而散去。坍塌的厂房仍然屹立着被熏得黢黑的柱子,等距离像士兵一样站立着,它支撑的是手工业者在宁厂不灭的灵魂。还留在宁厂生活的是为数不多的退休工人,也有少量的高山移民。工人的纯朴与农民不同,宁厂古镇的人无多话,爱干净,自觉打扫公共区域,这里无论是河道还是街道都没有乱倒生活垃圾的现象。宁厂可以种植的土地不多,退休的工人便利用任何可以利用的地方,比如说坍塌的房屋、废弃的盐井、沉淀盐的木桶、盐池及大小盆器,甚至是屋顶来种植白菜、蒜苗等简单的蔬菜。稀缺的土里掺杂了遗留下来的黑色煤渣和风化的红色耐火砖粉粒。菜种的整整齐齐,像机器排列出来的一样。宁厂人所有的生活细节就像这里的建筑一样井然有序。

        生产街

        民居建筑墙体

       外半边街留出临河的街道,7、8m高的青石堤坎上砌有石头的围护

        解放街古码头

        中心街上的供销社和盐仓

        宁厂的公共区域很干净,退休的工人利用任何可以利用的地方,种植简单的蔬菜

手工业遗存与环境酿成这样独特的气氛,构成了罕见的古镇特色。走遍了宁厂古镇的每个角落,难找到通常古镇里的砖雕、木雕等装饰工艺讲究之处,建筑的实用和朴素是属于宁厂的旋律。这就是宁厂,每一个角落都是从手工作坊到制盐产业的史诗。有着悲剧般震撼人心的艺术的力量。民居建筑传达的是手工业合作化时代工人的生活气息,以及从远古一直走来的手工业发展的痕迹。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