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古城's Archiver

类别:采风 来源: idc 室内装修设计 时间: 2011/6/9 14:36:00




撰文·摄影 余平 董静

蓝天和草原带给藏族人一望无际的大气磅礴,天与地都浑然一体的时候,眼中看不到细节,这样的大自然造就了游牧民族的大气简约。简单的土筑平顶房是温暖安定的家。自家房子的装饰就是用更为细腻的泥土抚摸房子的转角和边沿,土房子呈现出不同的质感,细腻的土和粗糙的土,还有小碎石,在对比中相互彰显。广袤草原上的土房子和土城垣在蓝天的洗礼中显得很庄严。

        城垣西门外,蓝天白云是造物主最好的馈赠

        城垣东门

        八角城所在地四周山峦环保,城北是著名的白石崖。八角古城墙的构成形状来自于佛家的卍字,内城为空心十字形

距甘南夏河县城35 km,海拔3000 m 的甘加草原上,静静地躺卧着始建于汉代约2000多年历史的八角古城。古城坐落在央曲河畔的土基台原之上,身后是被藏史称为神山的白石崖,白石崖开裂而成的一道隘口,形成内地通往青藏高原的古驿道。这里曾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军事设置,也是延续丝绸之路南道的交通要道。宋元时期逐渐被废弃,114 年前先有一户汉族杨姓人家在此居住,后来其他汉族姓氏和大量游牧的藏民来此定居。1981年,八角古城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雨后草原的天空变幻莫测,丝丝朵朵的云彩,或白色,或灰色,飘浮在蓝天和草原之间。牛羊享受着湿润的空气。历经上千年风化成锯齿状的古城墙,抵抗战火的气势还可追忆,眼前城墙高约13 m,城墙底宽约9 m,上宽1~3 m不等,最窄处仅有一脚宽。在高山与草原衬托之下,古城不显高大。城墙周长约1 km,在城墙上走一圈,要费上一个多小时。城墙除北垣15m的一段为近代用石头补筑之外,其他部分基本保存完好。外廓由东南经东北至西北,断断续续现存残垣全长为1080 m。仔细看这从远古走来的城垣,是夯层夹棍做法,夹棍粗细较均匀,且排列有序。城墙是由一层土一层砂石夯筑而成,每一层夯层厚约20 cm,夯土层之间夹有砂石伴有树枝,厚3 cm 左右。走在起伏不平的城垣之上,眺望壮观的白石崖,俯瞰整座八角城,地理关系、古城规划以及城内民居尽收眼底,从遥远历史中走来的古城亦逐渐清晰。

        藏族民居屋顶的经幡,即使残旧,也庇佑一方

        一平如镜的房顶,用黄泥土铺面,不但滴水不漏,而且踩上去还不会泥泞

        城中巷道

        城内民居与街道

        在木梁上密排木楞,再铺上一层细树枝,于其上铺20cm厚的夯实土层。楼顶楞木也出挑墙外,形成楣檐

八角城,藏语意为卍字城,是一座防御性甚强的城堡。外掘城壕,内建城堡,引水护城。在结构的设计上突破过去方形、矩形而成空心十字形,城墙围绕十字形一周。城墙破了方正,但城内的土筑民居却方方正正,方正的房子围合成方正的院子,像纸折的一样棱角分明。每户人家用土墙围出自家的院子,有一半养牲畜,一半闲置不用,院墙的围合没有方位性,随意漫筑,该留路了,就会空出小道,人畜并行。古城内都是一层的土筑民居,偶有倾斜的瓦顶,一定是汉族人的房子。藏族人家的门前都插着一个7、8 m 高的木杆,挂着白布经文,在一片土色中飘扬的经幡像面面旗帜。一面五星红旗显得注目,红旗下是古城内的一所小学,小学学习藏、汉两种语言。八角城村是附近地区最大的自然村,全村耕作为主,牧业为辅。有居民80 余户,藏族60 余户,汉族20 余户,总人口500 多人,少数家庭为汉藏通婚,大多数汉族人也住藏式民居。居民主要在城内偏北区居住,可以充分享受南面的阳光也可以抵挡北风。其他地方被各家圈起来,用来种地,或作为羊圈、牛圈。城中心有一座不大的喇嘛庙。

        每户人家的门楣上都挂着经幡

        门头上的吉祥物

        门头泥饰

        藏族民居前院由黄土夯筑的围墙与屋子围出一块四方天地

        方方正正的平顶土房子围合成方正的院落,院落前低后高

        每座房屋的楼上都有一根长约2m左右的木笕,用以笕出房内的污水等

        每座房屋的楼上都有一根长约2m左右的木笕,用以笕出房内的污水等

选择从更远更高的角度眺望八角古城,耕地和草场在古城周边,充分说明了居民的生活是农耕和畜牧结合在一起的。远处的白石崖在平坦的绿色之上很是突兀,就是一道竖立起来的天然屏风。破了白石崖,还有更厉害的防御攻势———八角城固守。城垣8 个外角均被抹平,形成了16 个外角,内角为直角,紧邻直角的外角处均有一马面,每个马面之间为一箭之地,现存马面6 个。南城门两端较为开阔,沿外廓,南城门外是10 余米的砂土崖,崖下就是央曲河,这是当年八角城的惟一通道。城垣东、西、北三角,各有处凸的大墩台一座。在东西两墩之南廓城墙上,有C 形夹道,可供单人骑马出入城外廓之间。如今,依然可以勾勒出护城河清晰的轮廓。

远眺古城,天苍苍之下荡气回肠;鸟瞰古城,依稀感受到当年剑拔弩张。走进古城,深入城内半耕半牧的生活,才能体会土筑民居的魅力。纯粹的大自然将单纯的土民居衬托得格外醒目,它们都是土黄色的外表,简洁方正的形态。与纯牧区的“帐房”和“冬窝子”不同,也不同于传统的藏族碉楼建筑形式。古城内半耕半牧区的藏族民居受到汉族居住文化的影响,土筑民居为一层,生活方式和房子的结构以及院落还保留藏族的传统。土筑平顶房为梁柱承重结构,这种结构是外墙只作为整个建筑的围护和稳定结构,由室内的梁和椽子承托楼面或屋顶,其下用木柱作为整座建筑的支撑,每层木柱的排列纵横间距相等,上下层柱位相对,形成以梁柱承重的方格柱网。室内可根据需要运用板材随意分隔房间,极为灵活方便。建筑围护使用很厚的夯土墙,土坯墙做围护结构,木材做承重结构与装饰。院子的正房立面墙为木质建构。土筑平顶房泥墙的厚度均在30 至40cm 左右。墙基通常用石料砌筑,墙基砌好后,再在上面筑土墙。在木梁上密排楞木,再铺一层细树枝,于其上铺20 cm 厚的夯实土层楼顶。楞木出挑墙外,形成楣檐。只有这种做法的房屋保暖性等才能达到要求,冬季不必耗费大量燃料。每座房屋都用长约两米左右的木笕伸出土墙之外,用作排水。厕所建在院墙外,蹲位很高。有些家在大门的梁上“放宝”,是代表吉祥的牛头或羊头。

        土木结合的民居

        藏民居院落中的煨桑炉

        在古城中生活的藏族妇女

        藏族人家室内一角,木材是主要的称重结构,并多绘有纹饰

        土构成的灶连炕

从外观看,院落全都体现出前院低、后院高的特征,这也是藏民居的共有特点。一般由主楼和前院两部分组成。前院由黄土夯筑的围墙与主楼一并围出一块四方天地,院子平面呈长方形。院子里通常种有树木、花草之类的植物,还有卫星接收天线和太阳能热水器。院子种植的树木会让你一时间忘记是身在草原。

没有了箭弩硝烟,土城墙已经长出稀落的野草,在高原茫茫的草地之上,面壁白石崖,心无杂念的打坐。八角古城虽然已经成为历史,城内居住的藏族、汉族居民仍然延续着农牧结合的生活方式,土筑平顶房的经幡还在为美好的生活祈福。民居作为一种最大众化的建筑,不仅表现一个民族的生存空间,更重要的是表现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自然环境、历史变迁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影响之下形成的,民居同原生态民歌一样,为了生活而歌唱。这样的歌声是感人的。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