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过后——河南淅川荆紫关镇古街's Archiver

类别:采风 来源: idc 室内设计网 时间: 2011/9/7 14:31:00




撰文┃郑青

        紫关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处,境贯丹江,道扼隘口。西汉时称为草桥关,元为荆籽口,明为荆籽关口,清为荆子关,民国初取荆花呈紫色之祥意,改“子”为“紫”,荆紫关之名遂延续至今。

  淅川荆紫关镇,为唐代后期形成的商业古街,坐落在丹江岸边。巍巍荆紫关,背负群山,下临清流,“西接秦川,南通鄂渚”,它凭着优越而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历代贾客竞商云集和兵家逐鹿之地。丹江发源于商洛山中,注入汉水,汇入长江,因而使之成为历史上可与运河、蜀栈并称的我国南北三大通道之一。丰富的丹江水力资源,使得荆襄沪杭巨商大贾,直挂云帆,溯江而来。明清时期,是荆紫关的黄金时代,沿江码头,船舸弥津。江东沿海日杂百货,秦岭伏牛山间土特产亦多在此地集散,逐成为豫、鄂、陕附近7省商贾云集之地,曾出现“三大公司、八大帮会、十大骡马店和二十四大商号”的繁荣景象。

  荆紫关的古街道,呈南北走向,长2.5 km,地面用青石铺砌,平净整齐。两侧七百余间板门店铺,均具清代民间商业建筑风格,翘檐雕饰,古色古香,房门都是木板嵌成,昼抽夜闭。房屋多是进出几层院落,两边厢房对称,均有一堵2 m长的封火硬山,高低错落,相互重叠,使街道更加古朴灵秀。

        古朴敦实的荆紫关古关门

        夕阳下的平浪宫,大门旁边的钟鼓楼虽已失去往日的色彩,但华丽气质犹存

        平浪宫大门的上部是精雕细作的装饰

        做法讲究的山墙墙头

        脊上的装饰

        钟鼓楼的木构架上,也用带有寓意的木雕装饰起来

  荆紫关古关门在荆紫关镇南街最南端。砖石结构,跨街而立,高7 m,宽6 m,进深1 m,中间是拱门,顶部有砖砌斗拱,门楣上书“荆紫关”三字,进入关门,古街的建筑群便映入眼帘。

  沿着古街慢慢前行,古朴的民居中不时出现体量高大,建造精良的建筑物,这些便是昔日这条繁华商业街中的公共建筑。它们大部分保存完好,有的稍有损毁,个别的则经历了悠长岁月的洗礼,改变了原有的面貌。

  平浪宫位于荆紫关南街东侧面,始建于清代。当荆紫关码头进极盛时期,船商们组建船帮会,取“风平浪静”之意,筹建了平浪宫,成为船工娱乐、集会之地。该宫坐东向西,面对丹江,中轴线上现存大门楼、中宫、后宫及配房数间,另有钟鼓楼各一座。现有房舍22间,均为硬山式建筑,面积460 m2。大门楼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硬山式建筑,灰色瓦顶,门楣上方嵌大理石匾额,横书“平浪宫”三字。门南侧面题“风平”,北侧面题“浪静”各二字。大门楼两侧面各开一边门,边门外侧面是钟楼和鼓楼,为四角攒尖顶,三重檐,木结构,灰瓦,砖雕花脊,顶部安有宝珠和塔刹,上书“风调雨顺”四字。额枋上有木雕花草,梁架做工精致,结构完好,造型优美。沿中轴线往后是中殿后殿。中殿面阔、进深各三间,硬山式建筑,正脊和垂脊上有砖雕,左右山脊各竖钢叉,各嵌汉字,南为“万石”,北为“千秋”。中宫南侧有三间耳房。大门楼和中宫内院南北两侧,各建一座四角攒尖式方楼,南为钟楼,北为鼓楼,两楼顶端各竖铁刹,内嵌大字,南边是“风调”、北边是“雨顺”。后宫面和进深各三间,造型和中宫大致相同,南北两侧各建有相同的耳房二间。在中宫和后宫之间南侧,另建道房6间。该宫造型优美,式样别致四周有围墙环绕。平浪宫建筑上书题吉祥语:“风平浪静”、“风调雨顺”和“万古千秋”,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太平盛世的向往。

        会馆中的钟鼓楼和过道楼

        戏楼的正面,上层的大门打开便是舞台的所在

        会馆内的戏楼,两侧陡直的台阶是通往后台的

        戏楼上精美的彩绘

        过道上方的华丽木雕

  山陕会馆位于荆紫关古街东侧面,创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山西和陕西两省商人集资创建,面积四千余平方米。坐东向西,面临丹江。现存建筑6座,房屋29间,皆在中轴线上。依次有大门楼、戏楼、过道楼、钟楼、春秋阁(中殿)、后殿、卷棚等。大门楼3间,门前有青石阶,门两侧各伏一造型奇特的石狮子,门楣与檐间有两层石雕图案,庄重威严。戏楼3间,为两层硬山式建筑,下层为过道,上层中间为戏楼,北间为乐队室,南间为化妆室。楼的前后檐均有木雕组画"唐僧取经"等6组,雕绘精湛。从过道楼往后,穿过一条宽2 m,长30 m的甬道,是春秋楼。面阔3间,为硬山式建筑,两侧有形态逼真的“麒麟望北斗”、“丹凤朝阳”、“习武图”、“参拜图”及“雄鹰展翅”等透花木雕,前后檐设木雕斗拱,阁内昔供泥塑关公像。春秋阁前南北两侧,建有钟楼和鼓楼,高10 m,为方形攒尖顶,四角悬铃,内有“哪吒闹海”、“仙鹤送书”等故事木雕。上世纪70年代,南侧的钟楼被扒掉,仅存鼓楼,后经重新的修复,才有了今天的模样。沿春秋楼北侧殿房穿过,便进入后殿。后殿三间,歇山式建筑。最后有卷棚和住房六间。山陕会馆是荆紫关镇最大的建筑群,对形容古代的历史、经济和文化都有重要的价值。

        会馆门楼的防火山墙上布满砖雕

        禹王宫大门上的石雕

        连会馆中供人居住的侧房的山花也是如此漂亮

        高大气派的陕山会馆大门楼

        昔日的禹王宫已是孩子们读书的地方,大门依然完好的保留着

  玉皇宫又名禹王宫,位于荆紫关古街道东侧,坐东向西,面江而建,清代建筑,是专门为治水有功的禹王所建造的,现存建筑分前宫、中宫、后宫三大部分,规模庞大,具有浓厚的清代建筑风格。如今这里已经是一所小学校,除了临街的前宫还保留着当年的模样,其余的部分建筑物的内外都有了很大的改动。

  万寿宫又名江西馆,面对丹江,坐落在街道东侧,清代建筑,现存宫室12间,占地900 m2。该宫为江西商人集资而建,分前宫、后宫和耳房,均为硬山式建筑。

  清真寺位于街西侧,座西面东,始建于明代,系硬山式建筑,房顶盖灰板瓦,拱券门,后曾屡次修复,现状基本保持原貌,该寺为伊斯兰教礼拜场所,为我们研究穆斯林建筑以及伊斯兰教在当地的传播发展历史提供了实物标本。

  荆紫关古街道的建筑群,让我们行走在其中时还依稀可以想像那曾经的繁荣,而今这条冷清的街道却又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建筑学院
摄  影:石秀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