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古镇的绚丽瑰宝——河南社旗山陕会馆's Archiver

类别:采风 来源: idc 装修期刊 时间: 2011/9/22 13:28:00




撰文┃黄黎明 郑青

  “高楼杰阁,巧夺天工。精雕细琢,锦绣妆成。公输匠艺,壮哉斯馆!”这是中国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郑孝夑对社旗山陕会馆的题词。如今,徜徉在社旗县城的山陕会馆里,眼前的雕梁画栋、飞檐翘角让人沉迷,也让人心生疑惑:在这个落后偏僻县城里,怎会有如此恢弘精美的建筑群?

  社旗县城古称赊店镇,位于豫西南的南阳盆地,潘河、赵河交汇之阳,镇北陆路纵横达北方数省,镇南则河网如织,汇达汉水入长江,是“北通汴洛之动脉,南达襄汉之津渡,东系闽越之喉塞,西连山陕之要道”。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吸引了诸多商人来此投资经营。至清代,这里已经发展成为舟来车往、商贾云集、人口稠密、生意兴隆的繁荣巨镇。

       会馆前导空间中的悬鉴楼南面

        社旗山陕会馆鸟瞰图

        社旗山陕会馆平面图

        从中庭院看悬鉴楼

        大拜殿前的石牌坊

        社旗山陕会馆纵断面图

  清乾隆时,赊旗店被称为“豫南巨镇”, 和朱仙镇、回郭镇、紫荆关镇并列为河南四大名镇。当时,赊旗店云集了全国十六省商人,其中“尤多秦晋盐、茶大贾”。山陕两省十九郡商贾,实力雄厚,几乎控制了全镇的经济命脉。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他们巧借汉武帝刘秀于此地赊旗拜将、起师讨莽的传说,托敬山西籍汉室忠臣、武圣及财神关羽之名,经数年的筹备,集巨资创建了山陕会馆。是时,“运巨材于楚北,访名匠于天下”,“集工锤之技于庙建”。据记载,社旗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代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至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竣工。全部工程历时136年。仅修筑大拜殿及其附属建筑就耗银88 788两。庞大的资金来源,使会馆的选材和施工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从而推动其建筑艺术到达一个新的高峰。

  山陕会馆最南端是琉璃照壁。照壁是仿北京故宫九龙壁修建的,高10.55 m,宽10.15 m,用彩釉陶瓷大方砖砌成。壁面豪华,构图巧妙,遍制浮雕。正中横书“义冠古今”,两侧竖写对联“浩气已吞吴并魏,庥光常荫晋与秦”,“经壁辉光媲美富,羹墙瞻仰对英灵”,表达了对关羽的仰慕追念之情。

  自此开始为会馆的前导空间,包括琉璃照壁、木旗杆、铁旗杆、铁狮、石狮、东西辕门及马棚。作为整个建筑群的导引,这一区域空间布局紧凑,空间通透开敞,装饰繁密而玲珑华美。东西辕门是仿军营建筑布局,拱形门道,青砖砌成,上层为城楼,四面垒就箭垛城堞,给人一种肃然之气。两辕门北侧连着马棚,以示车马相连之意。重5万余斤、高28 m的铁旗杆,顶有仙鹤展翅欲飞,下有巨龙盘绕而上,铸工极其考究。铁旗杆中间是一对石狮,东雄西雌踞坐,雄狮持绣球,雌狮背负、怀抱幼狮,含笑欠体而立,憨态可掬。

  前导空间向北进入乐楼建筑群,包括悬鉴楼、中庭院、东西廊房和钟鼓二楼,主要是为祭神演戏和举行大型公共活动之用。悬鉴楼又称舞楼、戏楼,借用典故取“高悬之鉴”之意,为会馆祭神演戏的场所。高大挺拔,装饰华丽,面阔三间11.88 m,进深13.48 m,为三重檐歇山式琉璃屋顶。此楼采用一体两面结构,兼做主入口和戏楼,分上、中、下三层。

        万人庭院和神殿建筑群

        悬鉴楼北立面图

       悬鉴楼侧立面图

        悬鉴楼横断面图

  一层南部为会馆中轴入口门厅,空间高大,装饰讲究。大门与楼体有机的结合,有效地节约了空间,同时借助巍峨硕大的建筑形象渲染入口气氛;入门后,高度降低,作为过渡空间;再往北,高度降至1.94 m,作为戏台,便于中庭院广场观众看戏。三层为带回廊的空间,可供游人凭栏远眺。

  中间二层北部为戏台,四根大方柱把巨大的三层楼凌空擎起,甚为壮观。飞檐下边金龙缠绕的“悬鉴楼”巨匾,苍劲古朴。两侧石柱上刻有外联“还将日事重新演,聊借俳优作古人”和内联“幻即是真世态人情描写得淋漓尽致,今亦犹昔新闻旧事扮演来毫发无差”。舞台屏上还悬挂着“既和且平”的匾额,借言戏剧演奏要谐和一致而巧点“和气生财”的经商之道,令人玩味。戏台上下布满木、石雕刻图案,内容多与古代传统戏曲有关。著名建筑师、建筑教育家杨廷宝先生对此戏楼情有独钟,称其为“华夏戏楼建筑的典范之作”。

  钟鼓楼为古代敬神或迎神时擎钟、敲鼓之处。此二楼八角腾空,两层起架,上层置钟、鼓,下层为通向中院的过道,左右对称布置于悬鉴楼两侧,犹如两翼。这种布局方式极具创造力,一方面弥补了会馆用地东西较为狭窄的缺陷,增大了中部庭院空间和重要建筑群的观赏距离,保证了主体建筑的高大形象;另一方面,三楼并置,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相互映衬,形成一组完美的乐楼建筑形象;第三,将钟、鼓纳入乐楼建筑群中,伴神的同时也可加入人间之乐,可谓别具一格。

  悬鉴楼与大拜殿隔庭南北相望,左右廊房东西相对而立,中间形成一个2173 m2的会馆核心庭院——中庭院,据称能容万人,又叫“万人庭院”。 与前导空间的布局紧凑不同,中庭院骤然放大了两倍多,且院中未设一物,显得更为宽敞宏阔。中庭院一改传统中轴线上空间 “步步高升”的处理手法,将地面下沉,更加衬托出主体建筑的高大挺拔。院内全部用一尺见方的青石铺地,中铺甬道,两侧左右庭院及东西廊房为观戏场地。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看戏亦需男左女右分地而坐,中间立杆扯布棚相隔,互不相见。

  整组乐楼建筑以“戏”、“乐”为主题,空间规整气魄,又亲切近人,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营造出一派人神同乐、祥和华美、亲切温馨的人间乐园景象。

  沿中轴线向北,是神殿建筑群,这是会馆现存的主体建筑。大拜殿为山陕商贾集会、议事、宴乐、祭祀关公的活动场所;大座殿内供关公坐像。二殿之南筑高大月台,前立三座石牌坊。二殿之间设有亭门,左右有药王殿、马王殿和东西配殿等附属建筑。

  三座相连的石牌坊高高屹立于月台前沿,作为天界的入口和神殿建筑群的导引,面向万人庭院,与悬鉴楼遥相呼应,增添了神殿区域的庄严气势,起到了良好的空间过渡和陪衬作用。三座牌坊中高侧低,主次分明,相映生辉,加上大拜殿两侧的八字石墙和抬高2 m有余的月台,共同构成神殿的引导空间,使主体建筑显得更加高持威严、雄伟壮观。

  石牌坊石柱南北两面皆刻楹联,上部坊心皆为匾额。这些楹联、匾额对仗工整,词雅意明,均是对关公精神品德的颂扬之辞。牌坊通体满布人物、飞禽走兽、吉祥图案等雕刻,内容造型各不相同,刀法精奇,真可谓神工鬼斧。

        石牌坊下的石雕“人面兽”

        大拜殿与大座殿以勾连搭结构与之相连。两殿之间设置即可蓄水又寓含“财源广进”的铜池

        大拜殿八字石壁上“十八学士登瀛洲”雕刻

        大拜殿的木构架上精美的木雕

  大拜殿,面阔三间18 m,进深12.53 m,通高15.10 m,单檐绿琉璃歇山卷棚顶。殿前东西两侧为设有八字石墙,上布“十八学士朝瀛洲”、“渔樵耕读”巨幅石雕,形象生动,神态逼真。大拜殿前檐面向中庭院开放,殿内光线充足,视野开阔,前方建筑与戏台演出尽收眼底。内部为露明梁架,空间开敞高阔,殿内雕梁画栋,流光溢彩,大小匾额,金光生辉。

  大座殿室内地面高于大拜殿,以勾连搭结构与之相连。两殿之间设置即可蓄水又寓含“财源广进”的铜池,东西各设一垂花门与药王殿、马王殿相通。大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周围设有回廊,通面阔15.39 m,通进深13.44 m,通高24.94 m,重檐绿琉璃歇山顶,为会馆内现存最高大的建筑,气势庄重、肃穆、威严,给人以居高临下之感。殿内有暖阁,供有关羽牌位。慈禧太后草书的“龙”、“虎”二字,刻于石上,嵌于大殿墙壁之中。殿檐下亦有木雕神话故事数十幅,玲珑剔透,其规模之大、图案之多、内容之广、雕技之精,在国内古建筑木雕装饰中实属少见。

  药王殿供奉唐代著名山西籍医学家孙思邈,马王殿敬祀汉武帝之马监金日磾,即民间传说中的“马王爷”。两座建筑布局手法与悬鉴楼左右之钟鼓楼如出一辙,其造型灵秀又不失雄伟,起到了较好的烘托、陪衬主体建筑的作用。

  神殿建筑群建筑体量宏伟,装饰手法精美华丽,整组建筑巍峨挺拔,庄严肃穆,气势非凡,呈现出一派神秘宏大、美轮美奂的人间仙境。

  社旗山陕会馆的装饰类型众多,技艺精巧,内容丰富,色彩华丽,几乎运用了所有的古建筑的装饰手法,包括木雕、石雕、砖雕、壁塑、彩画、琉璃、泥塑、刺绣、匾额、楹联、玻璃宫灯、金属雕筑等。题材范围兼容佛、儒、道、民间于一体,有文学故事、历史典故、戏剧故事、民间传说、道教神话、佛教十八罗汉、佛八宝、经幢、动物造型、花草装饰、吉祥图案等。在艺术风格特征上,吸收融合了南北艺术风格特征,形成了粗犷古朴中见细腻,既具简洁有力之美感,又具柔美细腻之韵味,形成雅俗共赏的独特艺术风格。

         会馆建筑中的石雕柱础

         会馆建筑中的石雕柱础

         会馆建筑中的石雕柱础

         会馆建筑中的石雕柱础

        大拜殿前月台拦板上的石雕狮子

  在整体布局上,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奢华与简略并用。会馆的前导空间,以训导民众弃恶扬善、学习关羽忠信为本、努力求得福寿正果为内容。以悬鉴楼为中心的乐楼建筑,则在建筑通体雕饰戏剧故事与宣传封建礼教的内容,后部的神殿区以表现神话故事、天庭景象为主,辅以书卷文学气息浓厚的十八学士、文人八爱、李白、杜甫等内容和一些宗教题材等。每一区域的布置又以中轴线为主,在最佳观赏范围布置雕饰华丽、内容丰富的天庭、云龙及著名历史故事,两侧逐渐过渡为较为简略的一般人物故事、生活场景和山水画面等。这些装饰在深化建筑功能环境气氛、教化民众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社旗山陕会馆的建筑集宫殿、楼馆、民居建筑艺术之精粹,既雄伟壮观、雍容华贵,又玲珑秀丽、典雅有致,既有宫殿的气势和庙宇的肃穆,又充满民居的和谐柔美与诗情画意。它是集中国古代东西南北建筑风格为一体的、人文艺术造诣精湛的、具有艺术整体美和强大震撼力的民间艺术瑰宝。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建筑学院
测绘:郑州大学88、89级建筑学
摄影:石秀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