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转性的重生's Archiver

类别:空间改造 来源: idc 杂志设计 时间: 2012/1/13 11:29:00




撰文 / 许建春

编者按:
  关于无锡北仓门蚕丝仓库的改造,我曾在有关的会议上听到过建筑师对之的批评,认为有改造过度的嫌疑。但在我看来,它不但在总体的结构上保留了原有的风貌,而且在细微之处也处理的很有分寸。更为重要的是,现代元素的注入并没有破坏建筑的本体,其价值也得到了认同,成为新近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开始勃兴。无锡作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祥地,当时的工商业的发展盛极一时。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社会的发展,当年的繁华地,如今早已是人去楼空,不复有机器的轰鸣。静静的矗立在古运河畔的北仓门蚕丝仓库和中国的民族工商业的血缘关系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无锡工商业的繁荣。根据史料记载,北仓门蚕丝仓库建成于1928年,是为掌控当时的江、浙、皖乃至长江三角洲所有的蚕丝商贸活动而特地在无锡的运河畔兴建的。其体量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两栋独立的三层仓库,面宽达50~60 m,每层层高近5 m。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迅速被收归国有。后来大跃进的时期曾经在院里临时搭建了一些建筑,并对内部的墙体作了一些改变,所幸的是并没有破坏建筑整体的结构,但比较可惜的是长久以来因为种种原因它并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几近废弃。

  2004年的冬天,郑皓华在一次偶然的旅行中发现了北仓门37号,萌生了将这里改造成像美国纽约苏荷艺术街、莫干山50号那样的创意聚集地。但是,北仓门蚕丝仓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并不是一般的工业遗产,所以改造需要格外的谨慎。设计师在改造的过程中,对于建筑的原有遗存做了最大限度的保护,“修旧如旧”。建筑的基本结构被保留了下来,旧建筑的痕迹处处可见。青水砖墙上“窑款”、“吕恒丰”、“吕恒源”、“正和”等字样依稀可辨,仓库的门窗仍包着黑色的铁皮,大门上仅容一人通过的小门也保留了下来,二楼地板上那一个一米见方的仓洞也保留下来了,据说这是当时为方便货物吊上放下用的。

      北仓门蚕丝仓库旧貌

       北仓门蚕丝仓库新貌

      重生

      青水砖墙上依稀可辨的字诉说着历史

     仓库的门窗仍包着黑色的铁皮,历史的痕迹并不遥远

     大门上仅容一人通过的小门也保留了下来

  设计师在保护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和当下的时代呼应,因为在设计师看来最好的保护方法是充分利用好这一建筑。走近北仓门37号,焕然一新的外立面很容易给人造成错觉,以为这是仿建的民国建筑,而且里面全然是现代的生活,更会进一步加深这一误读。但设计师认为,他们在建筑中注入现代的元素,进行功能性的置换,只是想在过去与现代之间形成对话。但所有的改变都是可逆转性的,可以随时恢复,并不破坏建筑原有的味道。此外,在建筑的改造过程中,考虑到日后使用的需要,对地下的排污管道和电力都进行了强化改造。

  北仓门蚕丝仓库结构全为砖木结构,因为岁月的侵蚀已经不再完好如初,设计师特别从国外引进了木材修复技术,对仓库的木质结构进行修复。此外,仓库内的地板由于年代久远,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设计师并没有用桐油进行修补,因为那样不仅会使空间中弥漫很重的桐油味,还会在地板上留下比较深的油印子。而是用了加拿大的一个配方对之进行修复,因为这一配方可以不和原有的存在产生冲突,可以与地板完全融合在一起。岁月侵蚀最为严重的部分应该是原先为了使在之字形的楼梯上扛包的工人避免风吹雨打而加的铁皮,设计师在改造的时候铁皮已经风化的差不多了。所以在改造的时候,在楼梯的外面加了一层钢化玻璃,而且为了通风,在顶部运用了意大利的自动感应窗。

     现代元素的注入,让旧建筑焕发出活力

     文脉的现代传承

     之字形楼梯的重生

    耀眼的红

  改造之后的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室内面积6000 m2,划分为美术展览、艺术交流、创作与服务四大功能区域,经常会有一些展览和活动在此举行,让原本冷冷清清的仓库成为了前卫生活的所在。具体来说,一楼是以实验家具、时尚家居为主的大型艺术空间,会不定期地举办一些装饰精品展;二楼是创意工作室;三楼则为绘画、平面设计和公共艺术提供了舞台,经常会有一些实验话剧在这里演出。此外,西餐咖啡、酒吧、艺术书店等,也让这里的生活气息的味道浓了许多。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摄  影:贾方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