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刁炜
笔者于2007年6月参加了瑞士蒙德里索意大利语区建筑学校的中国城市展览,并在展览后对提契诺地区的建筑作品进行了考察。给笔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位于贝林佐纳(Bellinzona)的Castello di Montebello博物馆改造项目。由于其所在的特殊地理位置、复杂的历史环境,建筑师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审慎态度和做的积极应对策略,为当下中国的遗产保护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设计手法。
项目背景与设计要求
贝林佐纳是瑞士提契诺(Ticino)地区的首府,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自中世纪以来便成为通向意大利及周边诸多山脉的咽喉要道。贝林佐纳拥有三个壮丽雄美的城堡,如今其外围城墙仍旧保持着中世纪建造时期的形式,集中体现着当时的类型学与防御堡垒的建筑历史。其中又以Castelgrande与Castello di Montebello这两座城堡最为著名,Castelgrande体量最大,起初按照具有城市结构形态的小型卫城修建而成,并于1984年由瑞士建筑师加尔费第(Aurelio Galfetti)主持修复更新为艺术馆;Castello di Montebello体量次之,是一个完全防御性的城堡,于1974年由CPP事务所改造成为博物馆。Castello di Montebello至今仍保持着原初的梯形格局,其内核建于13~14世纪,现在的外貌是在15世纪中叶米兰的公爵统治之下修建后经1901年一次重建的结果,分别由城堡外部防御区、联系内外的吊桥、城堡内部防御区与城堡内核(宫殿)四部分组成。
在改造的任务书中,贝林佐纳当局规定Castello di Montebello项目需要建筑师对城堡内核现存空间进行修复并布置展览与博物馆房间。如何在古老而又复杂的城堡遗迹和前卫而又简洁的艺术展陈之间寻找到一种契合点,成为对建筑师最大的挑战,同样也是激发其创作热情的基点。在最终规划的平面中,城堡内核中的塔楼被设计为收藏提契诺地区考古发现的教导性展览,并在其中嵌入了一个12层的钢塔楼,一部分作为永久性展览,而另一部分作为临时展览;相临近的宫殿空间被改造成两层,用来提供流动展览的空间及收藏小型火枪的展厅。于是拥有着特殊地理位置并承载着集体记忆的中世纪城堡便融入进了现代的城市生活之中。
贝林佐纳的三座城堡分布
Castelgrande
Castello di Montebello
卡洛·斯卡帕的影响
意大利理性主义建筑师卡洛·斯卡帕(Carlo Scarpa)对历史传统材料的应用、当地手工艺技术的重视与历史文脉的延续做出的贡献,尤其是在维罗纳的Castelvecchio博物馆改造项目中得到了极致的体现。建筑评论家肯尼斯·弗兰普敦在其著作《建构文化研究》中曾对其作品进行这样描述:“节点是斯卡帕毕生建构追求的集中体现。在他的建筑中,节点承载着整体与局部的连接,其表现形式可以是一种纯构造的性的组合方式,也可以是结构层面上的构件,或者干脆就是一个比较大的建筑元素,如楼梯和桥梁等。”他的设计思想与设计手法,都对身处提契诺地区的瑞士建筑师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彼时的提契诺学派也正是源于瑞士的意大利理性主义的拥护者,这些设计手法(尤其是节点设计)在Castello di Montebello博物馆改造项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建筑师的态度与策略
“在一个充满着历史语境的现存建筑中尝试新的建造,是在进行着一种微妙且辩证的对话”——马里奥·堪培(Mario Campi)
由于提契诺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意大利理性主义对当地建筑师有着深厚的影响,对历史文脉的延续同样也表现在他们对待有着深厚文化的历史建筑的态度之上:历史建筑的局部或是整体都被建筑师视为形成设计的素材,作为一种对过去与未来关系的现实的诠释,而历史建筑本身亦被作为逻辑的先决条件来感知。
在此项目中,建筑师尝试通过一种高度逻辑的设计手法来强调并展现建筑物的孕育过程,同时通过旧结构与新设计之间的辩证地坚实构筑,竭力去维持在“认知”(knowledge)与“创造”(invention)之间的基础式的对话关系。这种设计的理论基础与一种训练有素的应用几何学一样,成为一种矫正新旧建筑整体的本质的出发点。而在创造的过程中,几何学成为创造建筑物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此外,建筑师认为创造性的分析也十分必要,因为在他们看来,分析性的工作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设计而作的准备,而是作为设计中的设计,成为一种如影随形的构成基本设计的组成部分。
城堡联系内外的吊桥
城堡内部防御区
城堡内核(宫殿)
城堡外部防御区
城堡平面图
城堡内核的入口层平面与参观流线
嵌入的钢塔楼与城堡墙体的关系示意
用来固定地板的“锚状物”
辩证、并置、对比的设计手法
经过对城堡现状细致地分析之后,建筑师认为Castello di Montebello改造应该基于辩证原则、对比法以及对现存墙体与新嵌入结构之间的并置对话这三点来进行设计。新嵌入城堡的富于想像力的新建部分,是对城堡墙体的最低程度地干预,因为其本身不仅具有可逆性,而且表现出一种对于历史原真性的尊重。在这种逻辑思考的条件下,为了创造尽可能清晰的结构性的“镶嵌”(intervention),嵌入在中世纪构筑物上的部分被建筑师设计成一种绝对的最小化——展览房间地板到现存墙壁的距离仅仅依靠用来支撑并吸收水平力一侧的两个“锚状物”(anchors)来固定。同时用于连接不同标高展厅的水平交错的楼梯提供了观看众多展览空间的不同视角。
嵌入塔楼的新建结构本身仍可被视为塔楼,而用来体验城堡真正的塔楼。对比、辩证、并置的设计手法,在新与旧的负荷结构之间得到了最清晰的表达;精湛的建造技艺被展示于由半层楼板相错开的悬置的展览房间中;中世纪墙体与新的室内空间之间的辩证联系通过精致的金属搭接构件在此进行了表达与强化。旧城堡墙身的不规则形式与新建结构中精准的方形展示空间形成了一种有意向的辩证法,一种关于偶发性与严格几何学的辩证联系。在博物馆入口处,建筑师借助楼层板的形状与材料,用严格且简单的体现几何学的混凝土板与墙体表面的复杂形状进行并置,表现出有意识的强烈对比。类似的情形也存在于城堡与其疏散区域的塔楼之间。有着直角轮廓的预制加强混凝土楼梯阐明了其与可追溯城堡墙体历史的旧花岗岩楼梯的强烈对比;强调塔楼结构竖向运动的楼梯形成了一种连续性。塔楼入口被设计在楼梯第三段,在参观者向上行进时,感同身受着历史序列中的文化遗产。在登上了一个狭窄的旋转楼梯之后结束了攀登,便置身于一处能感受到提契诺景观的多样性的望楼之中。
展览空间的不同视角
新建结构(红色)与原有城堡墙体(透明体)示意
精致的金属搭接构件
混凝土楼梯
塔楼内展厅各层平面(从上至下依次为顶层、入口层、标准层及底层平面)
竖向的连续性
塔楼剖面,入口在第3层
精致的细节表达
贯穿整部楼梯的垂直连接是一个在顶部由四个“锚固的”(binding)梁所组成的体系,每个锚固的梁由两个用螺钉固定在一起的钢“断面”(sections)组成,所有12层悬置的楼板也相应的从顶端到底部用构件锚固起来。建筑师螺纹钢杆将房间隔间的方形楼板与随后的下层的楼板联系起来,这样一来,在建造中可能会出现的高度差可以通过松紧螺旋扣来进行吸收与调节。方形楼板上的错开的钢截面的翼缘被安置在粘合的木梁上,形成的新天花以作为对城堡的旧木制天花的追忆。如卡洛·斯卡帕在Brion墓园中采用5.5 cm X 5.5 cm的线脚作为节点与装饰的设计母题那样,建筑师使用由众多方形钢断面组合而成的复杂精美构件作为新旧材料与结构之间的连接母题。
塔楼顶层旋转楼梯
塔楼顶层望楼
“锚固的”梁的体系细部
锚固构件细部
螺旋扣细部
钢截面翼缘
同样,展示家具的设计也与建筑的设计概念相一致。布置在楼梯间平台上的半圆形展台,有着玻璃的底部与外壳,允许参观者的视线触及塔楼的整个深度。和城堡中的所有节点那样,挡墙、门把手等等,每一处展示家具的细部都沿用了这样的风格进行设计。尽管看上去只是展示家具的一部分,但能仍生动地感受到建筑师在展品与家具片断之间的对话与并置的努力。例如展品“柱头”(capital)被安置在一处由精致钢断片组合而成的支柱上,而展品“柱头”之下的由钢切片构成的柱头形状的托架进行了对展品的转译的暗示与隐喻。
展示照明也针对城堡现存的墙洞进行了独立的设计。从展览空间的角部进入的反射光照亮了展览房间的三面白色石膏板墙体,石膏板墙体与现存墙体保持一定距离脱开,突出新旧材料之间的对话并成为容纳、限定与突出精致展品及其承载托架支柱的照明背景。
构件母题细部
半圆形展示台及其平面、轴测
石膏背景墙体
通透的视线深度
柱头展品及展架平、立、剖面、轴测
结语
“在建筑中进行修复工作常常是一种转译,因为实际上修复不仅是为了保存,而且是为了一种新的内涵来回应新的需求。从这种意义上看,修复是一项建筑的活动,是建筑设计的再设计”
——奥利欧·加尔费第(Aurelio Galfetti)
Castello di Montebello项目有着极度美丽的细节处理,体现着标签式的瑞士建造传统与意大利北部材料的美感。新建筑仿佛本身就是从历史文脉与地理环境中生长出来,体现着几何学的辩证逻辑与整体的复杂性。建筑师通过利用不同金属的特性与对当地工匠手艺的继承,在结构性节点的建造上也有着非凡的创造性。在城堡塔楼内的古老墙壁之间,有着严格自律性的钢塔楼,无疑是对意大利理性主义建筑大师卡洛·斯卡帕在维罗纳的Castelvecchio博物馆致敬的礼物。同样,在今天对待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与方法策略上,瑞士建筑师的处理方式也值得借鉴与学习。
(与导师萧红颜副教授的讨论对本文有较大帮助,在此致谢。感谢孔锐、范晓、秦晓霞同学慷慨提供照片。)
参考文献:
[1] Kristin Feireiss.CAMPIPESSINA.Ernst&Sohn. Berlin,1994
[2] Gerardo Brown-Manrique.The Ticino Guide.New York.N.Y.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1989
[3] [美] 肯尼斯·弗兰普敦.王骏阳.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
[4] 丁沃沃.张雷.冯金龙.欧洲现代建筑解析——形式的逻辑.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5]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