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一朵云's Archiver

类别:时尚 来源: idc 建筑室内设计网站 时间: 2012/1/13 14:22:00




撰文/小麦

  这次我们要说和要看到的将与电影无关,虽然它有着和蔡明亮的电影一样的名字。它来自于前些日子在北京常青画廊内展出的劳瑞斯·切克尼的一个作品。这个作品原本叫作“万里无云”,但是所有看到这个作品的编辑部的同事,第一反应都是“天边一朵云”,当然也包括我在内,于是名字就这么被篡改了。

  说到劳瑞斯·切克尼,大家一定不太熟悉,因为他和他的作品远没有世界杯那么热闹和大众。对于这个不太熟悉的艺术家,我们暂且不去做太多的介绍和评述,倒是不妨“舍远求近”来走进他的作品,感受他的思想独白。 

      万里无云

      现场独白之异型的云

     密度光谱分区2.1式

     独白模式

      独白模式

      独白模式

  独白一:“回归”——最纯粹的物质性
  切克尼的作品通常是对日常物品进行的一次重新的创造,通过手工成型和模型被拆卸以及重组后的作品,成为了物品本原的一种现实的幻影。作品表现出一种能量丧失的感觉,好像是顺着地心引力在不断进入沉沦。就像那辆所有部件都瘫软下来的脚踏车以及扭曲的门所呈现出来的世界一样,他想要展现给我们的正是这种,因为遗失了某种功能性而“不能使用”的状态。暗示了物体回归“自身为何物”的渴望,同时也暗示了在其所有功能都被停止下来以后,只留下它最纯粹的物质性。

  独白二:“脱离日常生活的概念”
  劳瑞斯·切克尼善于运用玩具、模型、艺术品和废弃物等,通过特殊的转化,从而制造出骗人视觉效果的技术,来表现时间的无限性和矛盾。他有着孩子般梦幻的思维,同时也兼有艺术家天马行空的怪诞意识。时而是用那些反复出现的,昏昏欲睡的,或因为音乐而陶醉,或由于星期一综合症而陷入游魂状态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时间的停滞感和拥有超现实性物体结合;时而是寒冷办公室中的奇异动物等等,他们象征的正是所谓的“脱离日常生活”的非常态。

  独白三:现实与虚拟的错位
  2005年在意大利米兰当代艺术画廊内“填充空间”的现场中,展示的“独白模式”展现了艺术家开始使用立体性的网状作为表现媒介,运用特殊的灯光处理,营造出不同的光影效果,造成人在这个空间产生感知的错位。他们分不清自己是身处这个立体网状的内部还是外部,分不清哪个是真实,哪个是幻影。在这里,人们对自身的视角做一个重新的认知和反省。

  独白四:出离自我
  信息装置和五光十色的薄膜,与自然及环境的规划在一起,实现了切克尼建筑性的实践。把参观者包裹在一种“摸得着的现实”中,这种触手可及是人们对时空的感知。于是根据自己的“矛盾形容法”,切克尼创造出了这种并非欺骗的幻景和可行的情景。他的这种创造,再次让参观者对自己的主观性产生了质疑,从而引发“出离自我”的反思。

  独白五:“毁灭”与“重建”
  由12个铝梯、钢丝、50 000个聚乙烯球、无法记数的连接带构造的“云”,以及2005年在荷兰蒂尔堡Fundament基金会“这时和那时的空间”的展览会上展出的“异型波浪”,都是在阐述时间和空间的不确定性和可逆性。虚无与空幻在此上演。切克尼认为空间是人类感觉的投射和反映,是视角的疏远,也是渴望回归内心的自我流连之地。而在与之构成世界的时间中,则可以找到一种连续性,这是对艺术的再表达和再创造,不断循环,不断延续。艺术家冲破这种这种时空的现状,并对其进行重新的建构,使人们对现实的概念产生怀疑。

  已经说过的,没有说完的,完成的,未建成的。劳瑞斯·切克尼一直在坚持着自己的这种“可能失败”,他相信他可以冻结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物是因其他而演变,是世界进行时同样的演变过程”。他带着他的创造和梦幻把这种羁绊带到我们的身边,虽然他很清楚,他的这种坚持和努力有可能会失败,但是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另外一种阐释世界的方法,同时这也正是切克尼对于世界认识的表达方式。

     空间——只有门

     空间——只有门

      空间——只有门

     舞台证明(自行车)

摄影:耿涛(图01、图07、图09~图12)
图02~图06、图08由劳瑞斯·切克尼本人提供




©Powered by id+c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官方网站